寒從腳下起,孩子的腳一定要裹嚴實?赤腳走路容易生病?
有句老話叫「寒從腳下起」,所以呢,老一輩看到孩子赤腳在地板上跑來跑去,就會「勒令」孩子穿上襪子,生怕孩子腳著涼。不過,襪子才穿上一會兒,又被孩子扯掉,又穿上,又扯……
天氣逐漸回暖,難道天再熱孩子也不能赤腳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話題。
寒從腳下起和赤腳走路
其實不是同一回事
「寒從腳下起」,意思是要注意下肢的保暖,下肢保暖是全身保暖的關鍵,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這句話是沒錯,但是也不絕對,得因人而異。
對於手腳冰涼的中老年人來說,在低溫時,確實要做好下肢特別是足部的保暖工作。但是,嬰幼兒因本身的散熱能力較差,比較怕熱,隨著氣溫的升高,腳作為人體汗腺分布最多的部位,是最佳的散熱點,這時候赤腳可以幫助調節孩子自身的體溫,增進身體舒適度。
一般來說,氣溫達到22℃以上,我們提倡孩子光腳走路,會發現好處很多喲。
1.促進足弓形成,防扁平足。
我們都知道,扁平足走路的話,因足底缺乏足夠彈性,走路會很累。
如果讓孩子足底直接與地面接觸,不僅有益足底皮膚的發育,還能提高足底肌肉和韌帶的力量,從而形成漂亮的腳型,有助於足弓形成,避免或減少扁平足的發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赤腳走路是足部塑性的好方法。
2.有利於學習走路。
孩子剛開始學習走路,赤腳可以讓孩子感知平衡。搖搖晃晃的時候學習運用腳趾抓地來保持平衡,有助於更快地學會走路。
如果一直穿著襪子,將失去與外界直接接觸的機會,那樣肌肉練習就會不到位,在走路的時候姿勢容易出錯。
3.促進大腦發育。
有科學家曾經提出「要使腦袋靈,每天走萬步」的觀點。為什麼?
腳是重要的運動器官,也是重要的觸覺感官。足底有很多穴位與內臟器官特別是大腦,都有連接的神經反應點,醫學上稱為「足反射區」。
孩子赤腳走路的時候,足部的穴位和末梢神經就會受到刺激,通過中樞神經的反饋,促進包括大腦在內的內臟器官功能,從而提高大腦的靈敏度。
4.有利於增強體質。
在鄰國日本,有相當一部分保育院、幼兒園和國立小學,都有專門開設「赤腳訓練」的課程,成群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光腳在走廊或操場慢跑玩耍。
在堅持赤腳走路後一段時間,學校發現,有八成以上的孩子體質增強了,感冒生病少了,還促進了身高和體重的增重。
那麼,從今天開始,在適當的溫度下,家長們不妨試著卸下「一定要穿襪子」的束縛,讓孩子自己來掌握冷暖,更好地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