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誇聰明的孩子,思維會被局限,有「成長型思維」的小孩更優秀

2020-02-24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幾天,孩子在家裡上網課,也許是進入新的學期,孩子要學的知識點變多了、變難了,孩子學的有些吃力。

看到孩子有些悶悶不樂,我關心地問道:"寶貝,你怎麼啦,如果你在學習上面遇到上面遇到什麼問題,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幫助你一起解決的。"

孩子說:"媽媽,我覺得我好像變笨了。以前,我學那些知識很輕鬆的,但是現在我好像不行了。媽媽,你說我是不是真的變笨了。"

聽了孩子說的話,我想起來了,以前孩子每做好一件事情,我就會讚美孩子,鼓勵孩子。"你真聰明!你真棒啊!"我總是用一些帶有歧義的話語誇獎孩子,導致孩子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我曾經思考一個問題,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鼓勵,究竟是要夸孩子聰明,還是要夸孩子努力。最後我選擇了誇獎孩子聰明,因為我覺得孩子需要被肯定。

現在,我才發現,原來誇獎孩子"努力"和"聰明有天分"會給孩子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直接夸天賦會讓局限孩子的思維,為了讓孩子具有"成長型思維",父母一定要用恰當的方式去誇獎孩子。

夸努力還是天賦,決定了孩子的思維形式

誇別人真努力,這究竟是不是一句好話呢?

其實,這個觀點來源於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

讓兩組孩子分別完成難度逐步升級的拼圖遊戲,一組孩子完成後,會被表揚:"有天分、很聰明";而對另一組孩子則會給予:"剛才很努力,表現很出色"的鼓勵。

隨著難度一步步加大,差距出現了——被表揚的那組,不願意接受挑戰,也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沮喪;被鼓勵的那組孩子則更自信、更敢於接受挑戰。當挑戰完成後,兩組孩子再次做了最簡單的測試。結果"表揚組"的孩子分數退步了20%,而"鼓勵組"進步了30%。

基於更多的研究,卡羅爾·德韋克總結出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1)"固定型思維"的特點是:智力和才能是固定不變的,成功不過就是要證明你的能力,證明你是聰明的、有才幹的。

(2)"成長型思維"的特點則是: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通過努力學習,你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更聰明、更優秀。

與這個實驗相關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推薦了一個可以培養孩子毅力的方法:

每個家庭成員都要選擇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有挑戰性的。

就像這位心理學家一樣,一邊研習很難的心理學,一邊要學習瑜伽;丈夫既要工作也要跑步;女兒們則是在上學之餘,還要選擇一項"技能":彈琴、跳舞……

關於這些目標,家庭成員的約定是:這些挑戰無論有多難,一定要堅持到某個時限、或者是目標完成再退出。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讓孩子更加努力的方式並不是直接夸孩子聰明,而是直接設定目標,讓孩子跟著目標去努力,承認自己的不足,比一味地強調自身的天賦效果要好得多。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未來一片光明

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們身上有些優秀的人身上具備的幾乎大部分優勢。更加準確地來說,他們具備成功的幾個特質。

具體來說,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具有以下的優秀的特點:

1、 善於思考,不懼怕失敗

善於思考是具有"成長型思維"孩子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在面對失敗和挫折

的時候,孩子很勇敢,不懼怕失敗。父母的引導是很大的一個原因,孩子遇到挫折的反應更多是是去吸收經驗,提升自我。

相反,那些思維固化的孩子面對失敗和挫折卻是一副逃避和恐懼的態度,因為失敗會打擊他們的信心,打破自己之前是一個聰明的人的一個形象。孩子第一反應是懷疑自己,而不是去解決問題。

2、 理解努力的意義,自主性會提高

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更加願意去努力和學習,因為孩子心裡更

加確信,努力是有用的,努力可以改變自己,努力可以提升自己,成長需要自己不斷地付出努力。

理解了努力的意義之後,孩子的自主性會提高,他們會主動擁抱學習和成長。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強大的人越優秀,那些越弱小的人越渺小的原因。

失敗者總是把原因歸結於外界因素,他們會責怪自己沒有天賦,而不是去思考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

3、 自尊自信,擁有積極的心態

父母通常會有一個想法,就是優秀的孩子、天賦好的孩子才會感到自信,那

些靠著努力一步一步走的孩子可能沒有那麼自信。有一句話,以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還沒有必要到拼天賦的程度。

事實上,那些真正自信自尊的人是那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人。他們

的努力會給他們自身底氣,正是因為努力過,他們才知道天分是有多麼重要。

天賦這樣的東西只能靠運氣,但是努力卻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在很大程度上,努力才是決定孩子能夠走多遠的主要因素。

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這裡有幾個建議給父母:

1、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和定型,多些正面的言語

孩子思維固定的很大一個原因是,父母經常說一些固定孩子思維的話語。就

是指父母過分地給孩子提意見,孩子沒有自己的思考,很容易把父母說的話放進心裡。長期這樣發展,孩子會陷入一個框架中。

此外,當孩子做得不好時,父母容易說出一些負面的言語,比如說,"你怎麼這麼笨呀!你真是太不聰明了!"孩子聽到了這些話,會不知不覺地給自己貼上一個"笨蛋"的標籤。

所以,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語的表達,多謝正面的語言,這有助於孩子培養樂觀的心態。

2、 誇獎孩子需要技巧,多鼓勵孩子後天的努力

父母在誇獎孩子的時候,更是要注意言辭和技巧。

經過上文的實驗,父母應該知道了,在誇獎和鼓勵孩子的時候應該要避免誇獎孩子的天賦,更應該誇誇孩子的後天努力。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知道自己是因為努力被誇獎了。而努力是可以複製的,下一次,只要孩子還像這一次一樣努力,那麼孩子一樣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誇獎。

其實,父母夸孩子努力就是在告訴孩子,你的成功是源於你的努力和態度,而不是所謂的天分。這也是有助於孩子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走下去。

3、 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抓住能夠提升自己的機會

很多父母對孩子很嚴格,他們不允許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失敗。雖然父母

的高標準,高壓力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正面的影響,孩子會時刻緊繃著一條弦去做好自己。

但是,因為孩子壓力太大了,孩子更有可能因為壓力大而神經緊張。長時間地處於一種高壓狀態,孩子後期更容易出現差錯。

父母要知道,人無完人,孩子並不是聖人,孩子也會犯錯。更重要的應該是,父母要在孩子經歷這些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抓住自己能夠思維轉型、拓展視野、提升自我的機會。

畢竟,培養"成長型思維"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讓孩子學會在失敗中成長,明白自己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增長自身的努力。

人,是一個不斷前進、不斷生長的狀態,而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自己設置的框架裡面。那樣,孩子將會失去各種成長的可能和機會。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夠改變自己與孩子交流的方式,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擁有積極心態、永遠在不斷努力向上的人吧。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ODmeHAB3uTiws8K9D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