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後,「三高」常找上老人,帶病生存的狀態甚至貫穿整個老年期。「三高」的治療目標一般是降低相關指標,來控制併發症和死亡風險。因此,不少老年朋友每天向指標「低一點,再低一點」努力著,甚至用年輕人的指標衡量自己,這樣做其實反而對健康不利。
最近,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41.6萬份英國老人的電子病歷。他們發現,與血壓正常的老人相比,75歲及以上高血壓老人將血壓強行控制到低於130/80毫米汞柱時,死亡率反而更高,這在較為衰弱的老人中尤其明顯,死亡風險甚至增加62%。
北京老年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劉宏解釋,老人血壓過低會使血流緩慢,血液黏稠度或凝固性增高,加之年老後動脈硬化使血管腔變得狹窄,血管壁彈性減弱,往往易引起腦部供血不足,造成頭暈、乏力、健忘、心悸等症狀,甚至進一步導致昏厥、跌倒、老痴等,嚴重時還可能促生血栓,增加腦卒中或心肌梗死的風險。如果老人血壓高,但按時服用降壓藥,血壓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到140/90毫米汞柱,也是健康老人,不可強行降血壓。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老年病專業學科主任郭藝芳表示,除了血壓,老人在血糖、血脂的控制上也要保有餘地。老人對低血糖往往不敏感,血糖低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且老人多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一旦血糖過低而沒及時發現,會增加心腦血管意外風險。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宜採取「中庸之道」,不宜太嚴格,一般80歲以上者空腹血糖不超過7.8毫摩爾/升,餐後血糖不超過11.1毫摩爾/升。
有的老人為了控血脂,除了服用降脂藥,還在飲食、運動方面對自己很嚴苛,總想把血脂降得很低。但血脂的重要成分膽固醇是維持細胞膜彈性的重要物質,當血清總膽固醇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血管會變得脆弱,容易引起各類心血管疾病。一般來說,沒有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又不存在糖尿病、吸煙史等冠心病危險因素的老人,可將血清總膽固醇水平控制在5.2~5.6毫摩爾/升;存在冠心病危險因素但沒有患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老人,血清總膽固醇可控制在4.68~5.2毫摩爾/升;已患冠心病或動脈粥樣硬化的老人,此項標準最好在4.16~4.68毫摩爾/升。
因此,老人不用對各項指標過於介意,別和年輕人比數據,把指標控制在安全範圍既可。學會與症狀和平相處,做到不把衰老當病治,從容接受自己的狀態,才是明智之舉。尤其對高齡老人來說,活得從容愉悅、洒脫自在最為珍貴,飲食上不用一味追求清淡,葷素搭配,對肉蛋不需忌諱,保持質樸自然的心境,少一份對疾病的焦慮和執念,健康長壽才會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