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有毒的環境里,請保護好自己的能量

2024-07-04     洞見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你讀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

作者:洞見ciyu

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一個人待在能量充足的地方,就會被滋養,慢慢地成長。

若處於糟糕的磁場裡,則容易被消耗、被傷害。

人是環境動物,我們一時逃離不了有毒環境,但身處其中,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能量。

1

法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有毒的父母」

指的是:父母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存在,始終支配著子女的生活,讓孩子遭受痛苦並隨著成長不斷加深。

在這樣的有毒家庭環境里,有些人一輩子在父母的陰影下走不出來。

也有一些人,一直向前走,不斷治癒自己,拿回原生家庭欠自己的東西。

作家老鬼談過自己的母親。

老鬼出生後,母親嫌帶孩子麻煩,把他送到了農村撫養。

五歲那年,老鬼才被母親接到身邊,交給保姆帶。

母親對孩子們態度粗暴、冷淡,不滿意就是一頓暴打。

老鬼6歲患了腸粘連,疼得滿地打滾,母親卻不當一回事,幾天後看他快不行了,才把他送去醫院搶救。

術後沒多久,老鬼因為玩火又遭到母親一頓毒打。

老鬼說,身上還纏著繃帶,被母親那麼毒打,痛上加痛,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

三年困難時期,母親買了不少糖、點心和營養品都鎖在屋裡,從不讓孩子們吃。

無論是誰,身處這樣的家庭環境,很難沒有一些心理缺陷。

老鬼卻從沒有心生抱怨,反而努力救贖自己:「母親的冷漠激發了我的奮鬥意志,沒有別的依靠,只能自己救自己。」

他努力讀書考上了北大新聞系,畢業後成了法制報社記者,後來辭職當了作家。

他寫下《母親楊沫》一書,坦然直面不幸的童年。

很多人都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宿命。

我卻覺得,原生家庭只是人生的開始,改命才是整個故事的主題。

沒有無缺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家庭。

不管命運發給什麼樣的牌,我們只能儘量打好它。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幼年父母雙亡,寄居在開小染坊的外祖父家裡。

後來外祖父破產,十歲的他就開始過起了流浪生活。

高爾基沒屈從於命運,他在《童年》里借主人公阿廖沙之口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無法選擇怎樣的出身,但卻可以選擇怎樣去生活。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完全可以靠自己贏回來。

我們無法選擇怎樣的出身,但卻可以選擇怎樣去生活。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完全可以靠自己贏回來。

原生家庭的不幸,不意味著人生的沉淪。

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愛,那就好好治癒自己,為自己掙一個未來。

2

記得之前,有一個很火的話題:工作最累的部分是什麼?

讓人詫異的不是工作本身。

翻遍了網友的回答,都指向同一個答案:把一個人逼瘋的,是工作中的人際關係。

不可理喻的領導讓人心生怨懟,小肚雞腸的同事使人心生厭惡。

身處這樣的工作環境中,打工人上班如上墳,度日如年。

但如一句話說的:你是來上班掙錢的,不是來生氣的。

與其一味跟爛人較勁,損耗能量,我們不如專注於精進自己。

創業酵母創始人張麗俊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阿里巴巴任職。

當時她特別討厭自己的一個領導。

因為這個領導工作能力不行,卻非常擅長拍馬屁。

張麗俊很瞧不起這種人,因此好幾次想要離職。

就在她猶豫之際,剛好得到一個機會,給一家上市網際網路公司做諮詢。

合作的過程中,張麗俊發現這家公司的副總裁年輕有為,於是好奇地問道:「你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沒想到,對方卻說了另一個故事。

原來,這個副總裁還是員工的時候,曾和一個很討厭的同事共事。

這個同事比他職銜高一級,卻經常竊取他的成果,把報告改成自己的名字遞交上去。

最初他非常生氣,只要看到這個同事都覺得無比噁心。

但是慢慢地,他變了。

他不再將那位同事放在心上,而是專注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每次都力求將報告打磨到極致。

就這樣堅持了一年,他終於因為能力突出被公司發現,從而步步高升。

而那位擅長竊取別人成果的同事,最終卻因為事跡敗露而被公司開除。

聽完這個故事,張麗俊打消了辭職的想法,在阿里巴巴深耕10年,最終成為業內有名的集團組織發展專家。

工作之所以痛苦,往往是自己太在意討厭的人。

如果整天琢磨著別人哪裡不好,那心裡一定又不痛快。

凈化工作環境,先從放下討厭的人開始。

停止在人際關係中折磨自己,就是對自己能量的保護。

3

前幾天,我卸載了遊戲,也棄掉了一本正在讀的網絡小說。

原因是,我發現自己逐漸喪失了思考力。

能刷幾個小時霸道總裁的短劇,卻沉不下心看幾頁經典。

可以精力飽滿地熬夜打遊戲,卻提不起精氣神幹活。

帶給我爽感的精神快餐,也如慢性毒藥一樣侵蝕著自己。

這時,我才發現,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裡,我們身處一個巨大的有毒環境。

知名主編尼古拉斯·卡爾在《網際網路如何毒化我們的大腦》也談道:

當我們盡情享受信息時代的慷慨施捨,也在逐漸喪失深度閱讀、思考的能力。

在這個時代,一部手機、一根網線,足以榨乾一個人的能量。

作家梁曉聲就曾多次勸誡年輕人,適當遠離網絡娛樂。

他在一次新書發布會上,分享過一段經歷。

十多年前,他開通博客,發表散文。

那段時間,他整天泡在網絡里。

但沒想到前來交流文學的人寥寥無幾,污言穢語卻從不消停。

這些人就像強盜一樣闖入了自己的客廳,隨地吐痰、罵人,把他的生活攪得動盪不安。

於是,2013年他就關閉了博客。

退出了網絡的紛擾,他每天都花上幾小時閱讀,把全身心傾注於寫書、教課、做學術上面。

他說,滿屏的娛樂正在把人變傻、變無趣,只有讀書才能使人沉澱。

刷視頻、逛網站當然很爽,但爽後是心底湧上來的空虛與疲憊。

看大部頭名著、靜心練技能也許很累,累完後油然而生的是一種歡愉和滿足。

我非常相信一個觀點:You are what you read.

簡單講,你讀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

當我們遠離垃圾快樂,把能量用於向下紮根,收穫的就是向上生長的力量。

心理學家安東尼·羅賓說過,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們持什麼樣的心態與思維。

無論走到哪兒,人都躲不過環境的影響;無論身處何地,都有糟糕的人事干擾我們的磁場。

我們只能選擇面對,無法逃離。

安頓好內心,專注於價值成長,這就是對抗有毒環境侵蝕的最好方式。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9c758a30edb2a149bb0c32c076873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