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樹齡在5000年以上的5株古樹都在陝西,我市黃陵縣的黃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位列其中。近日,我市印發關於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十條措施的通知,從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動態監管、創新投入機制等方面高質量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黃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等3株古樹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史,是珍貴的「活化石」,我們要以「國之大者」的高度,把保護古樹名木作為守護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重要內容,堅決扛起保護養護政治責任。
保護好古樹名木資源,要進一步摸清資源家底。延安古樹名木資源豐富,現有古樹名木188189株,其中散生1167株,古樹群38處187022株。是否還有被「遺漏」的古木資源等待我們去發現?需要我們在原有普查成果的基礎上,及時組織開展古樹名木資源補充調查,不斷豐富拓展我市古樹名木「朋友圈」。對新發現的古樹名木,要逐一登記造冊,逐級上報認定,及時更新圖文資料庫信息,設立保護標識、懸掛保護牌、明確養護責任人,真正讓這些「沉睡的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保護好古樹名木資源,要有更多科技作支撐。古樹名木由於年代久遠,遭受的生物侵害、自然損害、人為損害等較為嚴重,保護養護的難度很大。針對5000年以上的古樹,我們要按照「一樹一策」原則,科學開展復壯加固工作。要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林長制」考核,為古木設置「專用檔案」,切實做到全面、科學、精準養護。要建立古樹名木保護專家庫,採取會商會診機制,定期研究討論古樹名木保護的長效策略和保護措施。要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專業公司的合作,研究解決古樹名木保護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技術難題,不斷提高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水平。
保護好古樹名木資源,要講好古樹故事。古樹名木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歷史見證,更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魂牽夢縈的鄉愁記憶。要深入挖掘古樹名木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生態、科研價值,講好古樹名木的生長曆程、典故、傳說等背後的故事。利用多媒體平台廣泛宣傳古樹名木資源和保護管理中的典型事例、經驗做法,讓愛綠護綠成為群眾自發行為。積極開展古樹名木保護進校園活動,培養更多「小小講解員」,講好延安紅色文化故事和古樹名木綠色文明故事,讓古樹名木保護和愛綠護綠的生態意識從小植根於青少年心中。
來源:延安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971a7ef9287a69c4f970c8dc35fa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