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片和短視頻占據人們大部分生活的當下,我們的孩子為什麼還要閱讀?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那一定不要錯過一個寶藏綜藝,以及一場對話。
一、《但是,還有書籍》
前段時間,豆瓣上一封8年前的尋人帖,被人翻了出來。
他是圖書館的管理員,自來卷、30來歲、戴金屬框眼鏡、鼻子有點兒大……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每次都在自學波斯語……
這個帖子之所以被翻出,是因為這個人在寶藏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里出現了。
《但是,還有書籍》第一季播出的時候,好評如潮,豆瓣評分9.0。如今,第二季強勢回歸,豆瓣評分直飈9.4!
這一季,講述的依然是那些跟書結下不解之緣的人的故事,觀眾們會不由自主地被每一個愛書之人身上的那份專注、執著和熱愛所觸動。
帖子裡尋找的人叫顧曉軍,是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
他還是一個書痴,用導演郝雨竹的話來說:「他自己就是一座圖書館,一本百科全書。」
在圖書館工作的13年里,顧曉軍自學了法語、希臘語、義大利語、波斯語等十幾種語言。
而且,這些語言的學習,並不是簡單地一知半解,而是直接能閱讀原版書籍的程度。
看到這裡,孩子為什麼要閱讀?第一個回答就出現了,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閱讀是基礎、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第二個回答很簡單,就兩個字——熱愛。
大學畢業後,顧曉軍干過旅行社銷售,也在奧組委做過場館管理,時間都不長。
顧曉軍熱愛的是中西方古典文獻。
為了讀到更多的一手資料,2009年,顧曉軍成為國家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
他學語言、做研究,不走專業人士的晉升道路,不寫論文,也不評職稱。在他看來,閱讀簡單而純粹,是內心一場漫無目的的暢遊,是對書籍深入骨髓的熱愛。
第三個回答,閱讀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
閱讀,讓我們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跨越漫長的歷史長河,重新認識那個時代的人和事。
顧曉軍感性起來,常常嚇到身邊的人。拍攝的過程中,他用法語讀了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最後一課》的一句話:
「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的時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語言,就如同掌握了打開自己牢房的鑰匙。」
正要翻譯成漢語時,他的聲音突然哽咽了起來,一旁拍攝的工作人員都嚇了一跳,他連忙解釋:「每次讀到這段,我都比較激動……」
我們都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什麼讓我們始終不敢忘記,將尊重生命深刻於心,對當下生活心懷感恩之心?是歷史,是書籍。
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比如陽光、空氣和水,還有圖書館的書籍。
紀錄片名字中的「但是」兩字很妙,孩子為什麼要閱讀——
雖然現實生活浮躁無聊,但是,還有書籍;
雖然網絡世界戾氣橫行,但是,還有書籍;
雖然未來充滿著不確定,但是,還有書籍……
因為書籍,我們的孩子才能看到更遠更大的世界,才能學會理性思考、遠離盲從,才能擁有發現美好的眼睛和感受美好的心靈……
二、老喻對話曲晉:閱讀構建孩子核心競爭力
從功利的角度講,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閱讀構建的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那些考上了特別好的大學,或者長大後表現得特別好的孩子,問他們成長過程中做了什麼事情,幾乎所有人都會提到「閱讀」。
一份高考狀元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除學業之外,80%的高考狀元熱愛閱讀。
2019年黑龍江文科狀元張子昂,從小就愛看書,還不是看漫畫書或者圖畫書,都是以文字書為主。
《中國詩詞大會》奪冠的武亦姝,從高一開始就在閱讀名著,範圍十分廣泛,《聊齋志異》、《紅樓夢》、《人間詞話》、《小山詞》都讀過。
2019年溫州理科狀元邵奕佳,她喜歡通過閱讀和與親近的人聊天來緩解壓力。
大家發現了嗎?學霸們大多保持著海量閱讀的習慣,但他們不是死讀書,不是抱著同一種類型書籍,而是將閱讀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大家認為的閱讀就是看書,但現在來看,閱讀絕不是看書那麼簡單。
其實,很多學習能力以及所運用的知識,都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取。
比如北京理科狀元周展平,小學時就養成了閱讀名著的習慣。他說:「讀名著能引人思考,看得多了,思考的維度就多了,思考的深度也有了,對試卷上的閱讀理解的分析能力也就不知不覺地培養了出來。」
熱愛閱讀的孩子,思考能力強。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是這樣認為的: 「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誰不善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
不愛閱讀,對孩子的思考能力有哪些壞處呢?蘇霍姆林斯基還說:「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奮好問,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原因就是他們不會閱讀!」
閱讀還是增加孩子識字量的最佳方式。擁有二十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曲晉老師認為:「孩子3、4歲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去參加任何培訓班、過渡班、識字班、入學準備班,國家的『雙減』政策就是在提醒家長,千萬別著急,家長做到伴讀,大部分孩子的識字量都會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