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如何才能和領導建立有效溝通?這件事,還得跟李鴻章學

2023-05-20     瀾風說

原標題:走向共和:如何才能和領導建立有效溝通?這件事,還得跟李鴻章學

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將至,想要修園慶壽,可此時的朝廷財政早已不足以支撐如此浩大的工程;再加上時任「戶部尚書」閻敬銘又不是「奴才」,不想一味的逢迎上意,惹得慈禧太后大怒。於是,將中國歷史上少見的理財專家——閻敬銘革職後,慈禧太后只能將籌錢的希望寄托在李鴻章的身上。

只不過,李鴻章之所以如此痛快的入京,也有著自己的打算,那就是他所掌握的北洋水師也急需朝廷財政的支持。

閻敬銘被「攙」出去以後,李鴻章進來了:

「臣李鴻章恭請皇上、皇太后聖安!」

君臣大義,深入人心,就算此時的光緒皇帝只是傀儡,但他還是名義上的大清統治者,無論是書面還是口頭,都必須排在慈禧太后的前面。

李鴻章畢竟是朝廷重臣,而且此時的慈禧太后還有求於他,所以,此時的慈禧雖然還在氣頭上,但對李鴻章的態度還是可以的。

「什麼時候到的北京啊?看你的身體還好啊?」

李鴻章趕緊回話:

「臣是鞍馬上過來的,平素也還注意身體的調養。」

注意,此時的李鴻章72歲,此時的慈禧太后60歲,就算按照今天的年齡劃定,這兩位大佬也已屬於老年人。對於老年人而言,身體的好壞、身體的保養絕對是一個最好的話題,最能形成共識,最能相互理解。

對於李鴻章而言,此時的慈禧太后尚未消氣,更加不適宜直接展開工作交談;既然慈禧太后開了一個好頭,在努力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對話環境,李鴻章索性就此話題展開:

「臣於調養之術有三條心得,一是孔聖人說的『食不厭精』,臣特別喜歡吃清蒸的淞口鮮鱸魚,下面的人背地裡叫臣『李鱸』。」

注意李鴻章的這句話,擺明了要就此話題展開討論,這就是和領導對話的必備技巧——努力找到一個共同話題,然後深入,等到領導的情緒被徹底調動起來以後,再談工作,再提要求,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最大可能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聽到李鴻章的外號,慈禧不由莞爾一笑:

「下面的人也太沒規矩!」

對於慈禧太后而言,李鴻章雖然是下屬;但李鴻章畢竟是朝廷大佬,地位高、身份重這樣的人物肯拿自己開涮,就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儘快調動領導的情緒。從慈禧太后剛剛的震怒,到現在的莞爾來看,李鴻章的目的達到了。

李鴻章繼續:

「他們也沒什麼惡意,臣也懶得生氣,臣第二條心得是每天早晨有一次散步,那還是臣的恩師曾國藩在日,教臣做的必不可少的早課。」

慈禧太后的習慣,李鴻章不可能不清楚,這也是李鴻章為何能將李蓮英的腳氣都記在心上的原因所在;這也是為什麼一定要和領導的秘書搞好關係的重要性。因為,你能通過領導的身邊人了解更多別人無法了解的信息,更便於自己工作的開展,甚至更便於自己仕途的晉升。

李鴻章是不是真的散步,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將之前的共同話題深入了,細化了。

果然,聽到散步,慈禧太后的話匣子算是徹底打開了:

「巧得很,我也散步,只是在午後。李中堂每次走多少步?我是九百九十九步。」

根據《宮女往談錄》,甚至諸多正史的記載顯示,歷史上的慈禧太后還真就是「散步」的忠實愛好者,而且對具體步數也有著明確要求。

具體話題展開了具體討論,兩人之間的對話越來越融洽,李鴻章必須趁熱打鐵,予以回應的同時,還不忘適當吹捧:

「九九歸一統,太后於散步都是合於天數的。臣不行,沒個章法,只要走得身子微微發熱就行了。」

上位者,尤其是那些情況較為特殊的上位者,比如非正常手段上位,或者依靠特殊關係上位的領導,最在乎的就是別人眼中的名聲和形象。慈禧太后,就是這樣一位「上位不正」的上位者,最在乎的也就是臣屬對自己的看法。

還是那句話,人往往最缺什麼就會最在乎什麼,李鴻章深諳慈禧太后的弱點,便給予最適宜的吹捧——「九九歸一統」,就算慈禧太后不便接話,心中也必定心花怒發。

「你這叫順乎自然。第三條呢?」

對於李鴻章的吹捧,沒拒絕,也沒回應,只是對李鴻章的「散步沒有章法」給予了肯定,這就是「拍馬屁」所能獲得的最合適的效果。正面回應,叫客套;嚴詞拒絕,叫失敗;間接接受,再給予類似回應,這個「馬屁」才算圓滿結束。

好了,現在談話到了最後一條了,李鴻章不能再隨意、輕鬆的繼續了,必須要將自己的目的慢慢帶出來了。也就是說,最後一條「養生之道」必須要為那隻取悅慈禧的鸚鵡做出鋪墊了。

「臣的脾氣暴躁,怒火傷肝。因此常做些怡情的事兒,弄弄花草什麼的,於養鳥也有些興致……哦,臣的屬下盛宣懷半年前覓得一隻印度產鸚鵡,極通人性,我給太后帶來了,以博太后一笑。」

從脾氣暴躁引出自己的「怡情養生」;從「怡情養生」再引出弄弄花草、養養鳥兒;再從養鳥引出自己帶來的鸚鵡;有鋪墊有結果,一氣呵成,合情合理。有好多人覺得自己不會說話,其實最大的毛病就出自你在說話之前沒有明確自己的目的,如果再有類似情況出現,不妨放慢語速、停頓數秒,思考一下!

然後,慈禧太后自然迫切想要見到這隻鸚鵡,一來是要給李鴻章面子,二來是李鴻章的鋪墊確實引起了慈禧的足夠興趣。

這裡,李鴻章又演示了一招常見的官場智慧——如何給領導引見自己的下屬,以達到扶持下屬的目的。

李鴻章背後的盛宣懷和左宗棠背後的胡雪岩一樣,是李鴻章背後的財政支撐,基本等於李鴻章的左膀右臂,但如果盛宣懷得不到慈禧太后的認可,李鴻章就難讓其大展拳腳,而且還會遭到李鴻章政敵的百般掣肘。所以,李鴻章必須讓盛宣懷脫離「自己下屬」的標籤,正兒八經的成為朝廷的人。

一句話,如果盛宣懷的身份得到慈禧的認可,誰還敢針對,誰還敢進攻!

將這隻鸚鵡的進獻功勞、進獻資格讓給盛宣懷,就能達到這個目的。事實證明,盛宣懷最終官至郵傳部大臣,就連家裡的奴僕也已成為現今的頂級豪門,遠遠好過了最終身敗名裂的胡雪岩。

盛宣懷帶著鸚鵡進入暖閣,慈禧立馬給出了評價:

「你就是盛宣懷?聽人說你與洋人打交道很有辦法!」

來看盛宣懷的回答:

「那都是仰仗皇上皇太后天威,洋人才不敢輕慢於臣的。」

成績、驕傲、面子,哪有自己的功勞,都是領導的!然後,慈禧太后一句「你很會說話」,就足夠盛宣懷崛起自己的家族。語言藝術的作用,強大如斯!

誇讚盛宣懷也是給李鴻章面子,但最終還要回到李鴻章的身上:

「真是難得你把這些小事還放在心上!」

李鴻章馬上一臉嚴肅,回答道:

「太后之事無小事。」

李蓮英的腳氣,都不是小事;況太后乎?一隻鸚鵡的糞便顏色不對,都不是小事;況太后乎?既然身處「家天下」的王朝時代,「家長」的事就斷無小事;同樣,端誰的碗服誰的管,領導的事更無小事。沒有領導的認可,你工作的意義何在,你的未來何在?

這句話雖然腹黑,而且消極意義明顯,但事實如此,不服不行!

李鴻章的這句吹捧,反倒讓慈禧太后找到了發泄的出口,剛才憋在心裡的那口惡氣,終於有機會發泄了。

「聽聽,聽聽,皇上聽見沒有?這才叫見識呢!唉,可惜啊咱們大清啊,像李中堂這樣的忠臣不多了!」

不管什麼話,都能有效的引申到自己的目的上,這就是領導者的本事,當然,這也是領導者的特權。領導這樣說,就是語言藝術;下屬這樣說,可能就是強詞奪理了。

「太后之事無小事」,太后修園子的事就更不是小事了,皇上,你啥時候能像李鴻章一樣明白事啊!當然,慈禧的這句話也在隱射剛才的閻敬銘,更在敲打眼前的翁同龢。光緒皇帝帶來的「請停修園」的奏摺,到底是誰的主意,慈禧心中還是有數的。

李鴻章一聽,這還了得,自己的風頭怎麼能壓過皇上呢,趕緊給予解釋:

「太后這話叫臣惶恐得很,若論公忠體國,翁師傅和閻敬銘都強臣十倍!」

一句話,兩個目的,而且還兼顧了為人臣子的謹慎和恭謙:

1、謙虛謹慎——身為臣子,不能和皇上相提並論,更不能直接談及自己的風頭壓過皇上。可如果將自己的身段拉低,甚至低過翁同龢和閻敬銘,自然就更不如光緒皇帝了。

2、替閻敬銘說話——閻敬銘的理財本事,舉朝皆知,有他擔任「戶部尚書」對於大清朝而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對於李鴻章急需財政支撐的李鴻章而言,更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更重要的是,李鴻章作為「要錢」的一方,閻敬銘作為「付錢」的一方,恐怕早就有了合作的默契甚至是惺惺相惜。如果再換上一任「戶部尚書」,再想建立如此默契的關係恐怕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金錢、時間、人情。金錢,李鴻章最容易解決;但時間和人情,李鴻章恐怕沒多少!

提到閻敬銘,慈禧太后自然不太樂意,趕緊岔開了話題,直接問及了北洋水師。只是,沒等李鴻章發話,一直沉默的光緒皇帝終於等到了表明自己存在的機會,趕緊發問:

「李鴻章,你在奏摺中說中國的海軍在遠東排第一,世界排第四,比美國海軍都強大,可是真的?」

遠東第一,世界第四,比美國海軍都強大,惶惶大清就是毀在這般意淫當中。好在,此時的大清還有醒著的人——李鴻章。

只是,北洋水師畢竟是李鴻章一手建立,耗時六年、耗銀三千萬,如果上來就推翻這種洋人用以麻痹大清的吹捧,也等於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成績。但如果就直接認可了這個說法,李鴻章也就沒法給朝廷要錢了。所以,對於光緒皇帝的這句問話,李鴻章必須慎重對待:

「那是洋人的評價。」

沒承認,也沒否認,給自己留下了充足的解釋空間!

「不過,臣前不久在煙台大連灣曾經親自到英、法、俄國的鐵甲艦詳加察看,規制均極精堅。特別是日本明治天皇將擴充水師視為帝國第一大事,舉國動員,添置巨艦,實為我心腹大患……」

既然北洋水師的強大與否,不便於評價,那就強調洋人水師的強大。既然是敵對關係,人家強大了,我們自然要予以相應調整,進一步壯大自己的水師。更關鍵的是,李鴻章還專門提到了一直對大清虎視眈眈的日本,並著重強調了兩點:

1、人家的一把手,非常重視水師的建設,將其視為「帝國第一大事」;

2、日本水師的建設正在大踏步前進——舉國動員、添置巨艦;

我們再來看大清一把手的態度:

「日本蕞爾小邦,不足為懼。」

晚清時期的大佬雲集,僅僅慈禧太后將日本視為不足為據的「蕞爾小邦」嗎?

當然不是!

就是這個「蕞爾小邦」,很快撬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並給中國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和災禍。之前看過《走向共和》的影評,它和其他歷史電視劇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拒絕歷史人物臉譜化,將這些神秘人物歸於平常化和人性化。慈禧太后,縱有統治手段和帝王心術,但也有著自己的歷史局限性和狹隘性。其他人,亦如此!

對於慈禧太后的不屑,李鴻章自然不敢認同,但也不好正面回懟,只能用一個轉折,先認可太后的態度,再予以自己的解釋:

「但他們的一切戰備皆針對我而來……」

對於日本,光緒皇帝雖然不能當家,但畢竟還算清醒:

「日本狼子野心,中堂作何布置?」

李鴻章趕緊回答:

「布置條款,臣已於奏摺上寫明。其中最要緊的旅順和威海衛兩大軍港已經竣工,互為犄角,使渤海門戶成為深固不搖之勢。只是北洋海軍自開辦以來,六年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二十餘艘勤加訓練,竊慮後難為繼。況且就是這二十餘艘戰艦有的需要新配置火炮,有的機器磨損過大,影響了航速……」

雖然已經有了應對措施,但仍然需要朝廷財政支持,需要讓北洋水師更強大才行!一句話,我想要錢!

就在李鴻章談及具體細節的時候,盛宣懷即使遞上了一份清單,注意此時慈禧和李鴻章的表情。

慈禧太后,臉上的不耐煩更為明顯;李鴻章,短暫錯愕卻也接過了清單。

沒有這份清單,北洋水師的缺錢就是客觀存在,就是李鴻章對分內工作的認真負責;可盛宣懷將這份清單送上,李鴻章這次進京就是有備而來,剛才送的鸚鵡也就成了有目的的送禮,就連剛才的對話鋪墊也帶有了極強的目的性。

一句話,李鴻章努力營造的對話環境,讓盛宣懷一個動作全毀了。

沒等李鴻章說完,慈禧太后就打斷了他:

「好了,好了!要多少銀子,你和戶部想法子去……哦,閻敬銘的差使,就由翁師傅兼著吧!」

先將翁同龢的反應扔一邊,李鴻章和翁同龢之間的關係,慈禧太后非常清楚,她之所以如此安排就是要告訴李鴻章:給朝廷要錢,沒門,我修園子還沒錢呢!

當然,盛宣懷的一個動作只是誘因,就算沒有他的這個動作,慈禧太后還會找到別的理由、別的契機駁回李鴻章的奏請。只是,慈禧太后的這個厭煩苦了李鴻章的精心準備,苦了表面上強大的北洋水師,便宜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古老的中國,很快就會迎來日本水師的船堅炮利!

(文章僅基於《走向共和》的劇情解析,不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煩請讀者辨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8cc2ac504ba5939fa42257b64c5e4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