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現在「抑鬱」的孩子那麼多?對比揭開真相:養育方式是根源

2022-05-10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為啥現在「抑鬱」的孩子那麼多?對比揭開真相:養育方式是根源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快樂」了。

2021年3月1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了《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鬱為7.4%

看到這樣的數據,很多家長不淡定了:為什麼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反而越來越「抑鬱」呢?

事實上,導致青少年抑鬱高發的因素有很多。

尤其隨著時代改變,父母的教育方式發生變化,固然孩子們成長從不缺乏物質資源,但精神壓力卻正在變得越來越大,我們一定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視起來。

為什麼得抑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

1.「功利性」的教育模式

在現代社會中,絕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讓娃「出人頭地」,將來找個好工作,成為「高端人才」。

而在這種「功利性」的教育模式中,家長往往會不斷給孩子報名輔導班,增加學習壓力,生怕自家娃一不小心落後於人,即便孩子情緒越來越消極,也在所不惜。

而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生性是活潑好動,是「貪玩」的,學習壓力過高,對他們心理健康是種極大的傷害。

我同事小林家的孩子剛上六年級,「雙減政策」還沒出台的時候,小林一共給娃報了3個輔導班,孩子下課後馬不停蹄就要去接受輔導,回到家裡寫作業到半夜更是常態。

很難想像明明只是一名六年級的孩子,卻要承擔如此之大的課業壓力,長久處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一直處在壓抑狀態。

2.生理結構與環境的衝突

在人的大腦中,負責情感感知的杏仁核,大約15歲時就會發育成熟,而負責情緒控制的前額皮質,一直到25歲時才會漸趨完善。

所以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在情緒感知方面非常敏感,但在情緒控制上卻十分「無能」,這是由於其生理結構發育不成熟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尤其當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往往會開始在意自己的「成人角色」,有很強的自尊心,而過去孩子們排解這種情緒的方式有很多,如今的孩子們卻被「禁錮」在城市環境里,情緒往往被壓抑。

於是在生理結構與外部環境的矛盾下,孩子們出現抑鬱的機率自然會更高。

3.現在的孩子太「幸福」

雖然經濟進步,物質資源富足是好事,但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發育來說,其實少了很多鍛鍊的機會。

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過去生活條件差,孩子們從小就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打擊,久而久之,習以為常,「抗打擊」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即便是真的遇到一些困難,也會想辦法解決,而非被壓力擊垮。

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孩子們,名副其實成長在「蜜罐」里,但也恰恰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從小經歷的挫折太少,換句話說就是「沒吃過苦」。

於是等長大後,面臨著父母的高壓教育、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人際交往中的失利時,很難接受陡然增加的心理壓力,自然會更容易導致抑鬱。

防止孩子抑鬱,我們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留心孩子的精神狀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在患上抑鬱症前,往往會在精神狀態上有一些外在表現。

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留心孩子的精神狀態,觀察孩子是否意志消沉、對生活失去希望、精神萎靡等等。

如果孩子精神狀態驟變,或者負面情緒持續2周及以上時間時,一定要積極開導,及時帶孩子就診,以防萬一。

其次,切忌給孩子太大的學業壓力。

有些家長在親身體會到生活不易後,生怕孩子小時候不努力,長大以後「吃生活的苦」,於是一味地給娃增加學業壓力。

然而對孩子來說,有時候很容易會讓其「撐不住」,早早出現抑鬱情緒,得不償失。

其實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低一些,讓孩子把緊繃的弦放鬆,反而可以取得好的結果。

最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青少年抑鬱症高發,家庭教育是最大的影響因素。

如果父母習慣了貶低、嘲諷、控制孩子,處於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很容易變得抑鬱。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維護好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注意自身的教育方式,多鼓勵、陪伴孩子,保持一種良性的親子相處模式。

結語:

孩子身體健康很重要,心理健康也同樣重要。

在「每5個孩子,就有1個孩子抑鬱」的當下,我們一定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視起來,千萬不要等悲劇發生以後,再追悔莫及。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患上抑鬱症的孩子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8ba57bd8195830623f2a2082788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