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18/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423天
01
2月10日,廣西某居民樓下一段流出的視頻,引發很大爭議。
視頻顯示,一名手握菜刀的男孩,正情緒激動地大聲叫嚷。
還時不時地揮舞起菜刀,拍打到對面的中年男子身上。
而中年男子,因被男孩逼到了角落,退無可退,只能在左臂纏了一件衣服,用來抵擋利器。
幾個來回下來,或許是男孩發現,菜刀總會被對方左臂防禦住,便一把抓住對方左臂,然後將菜刀高舉揮向男子脖頸處。
也正是這時,男子眼疾手快搶下菜刀,化解了這場衝突。
據視頻拍攝者稱,他們是一對父子,而原因只是「爸爸不給他玩手機」。
誰能想到,看上去不過小學年紀的男孩,為了玩手機,可以舉起菜刀對準最親的人。
無獨有偶。
湖北孝感一名四年級男孩,也因為不想寫作業只想玩手機,選擇持刀「反抗」。
這一作法顯然很奏效。
家人很快交出手機,男孩帶著勝利成果摔門而去。
編輯
視頻曝光,所有旁觀者都看出了不對:
「他拿刀的那一刻不是你該妥協,而是你該醒醒了!」
「在他放下刀的時候,就該打得他不知東南西北。」
「才小學就這樣,以後不得危害社會了?」
確實,這兩件事最可怕的不是舉刀的孩子,而是家長的態度。
孩子舉刀相向,父母便立刻退讓妥協,之後也不加之懲罰。
如此這般,孩子發現方法奏效,今後就會變本加厲。
下一次,再下一次,父母準備拿什麼去讓步呢?
想起《伊索寓言》里的一個經典故事:
一名即將行刑的年輕罪犯,被綁住雙手牽到劊子手處。
罪犯母親跟在後面,大聲痛哭,兒子回過身,要求母親走近一些,有話告別。
母親立刻靠近,誰知,兒子一口咬住母親耳朵,用力扯下。
母親震驚之餘,大罵兒子不孝。
可兒子更憤怒:「假如我第一次偷東西的時候,你打了我,我何至於膽子越來越大,最終走到今天?」
「慣子如殺子」,這個千年前故事傳達的道理,卻有很多人至今還沒明白。
02
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呢?
某論壇上的一個帖子看得人不寒而慄。
編輯
「爸爸沒本事,就要給他壓力,逼他出去賺錢」。
發布此帖的網友,來自武漢,父母是鄉下人,收入不高,於是他定了個「規矩」:
每年至少上交5萬。
年邁的父母怎麼賺錢?
父親白天在武漢超市當庫房管理,下班跑外賣;母親白天在公交公司洗車,晚上去私人車行洗車。
一年下來,父母每年能給他8萬元。
而爺爺,則負責在老家養牛養羊養雞種菜,每年給他5千。
更誇張的,連出嫁的姐姐他也沒放過,每年要給他1萬,不給錢不許進家門。
把全家人當牛馬壓榨,自己在家舒服啃老,他還洋洋得意「我把全家管理得井井有條」。
厚臉皮指數,令人髮指。
可這樣的成年人,卻不是個例。
編輯
博主@林六月分享了鄰居一家的奇葩事。
一家三口,兒子三十來歲,可他會為了買一雙幾千塊錢的鞋子,跟父母鬧著要跳樓。
也會為了一萬多的手機,跟父母大吵大鬧,把母親氣哭。
平日裡,也時常聽到男子跟父母吵架叫嚷的聲音。
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你們死了房子都是我的,你們牛什麼」。
一個個暴行的「孩子」,一對對忍讓的父母,暴露出最現實的真相:
最卑微的父母,會養出最殘忍的孩子。
這些年,我們看到過太多不懂感恩的孩子,可很多時候錯的也許並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不管是舉刀的孩子,還是逼迫父母的成年人,我們很難說他們天生就是「惡魔」。
我始終相信,這世上本沒有那麼多天生的「白眼狼」。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若父母行事太過「聖人」,從小對孩子有求必應,一味縱容,長大後孩子如何能習得感恩,懂父母的難處。
最後就會變成,父母傾盡所有,養出一個最自私的孩子。
03
看過這樣一句話:
「父母真正對孩子的愛,是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幫助孩子實現他的需要,最終讓他成長為他自己。」
為人父母者,為了子女更健康、更長遠的未來,首先要從戒掉三件事開始。
戒掉過度包辦
一位母親被成年的孩子傷透了心,去尋求心理諮詢。
心理醫生問她:
「當你的孩子繫鞋帶的時候總是打死結,後來你是不是沒給孩子買過有鞋帶的鞋子?」
母親點點頭。
「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再也不讓他走近洗碗池?」
「是的。」
「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差不多扣一粒扣子都要10多分鐘,然後你就罵他笨手笨腳?」
這個母親感到很驚訝,「您是怎麼知道的?」
「女士,我是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在任何關係里,保持界限感都非常重要。
父母若習慣包辦一切,事無巨細地替孩子解決問題,其實是在剝奪孩子學習成長的權利。
時間久了,孩子養成依靠的習慣,只會遇事就躲,遇難就退,最終喪失對生活的主動權。
韓非子有句話說∶
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
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沒有什麼能超過父母對孩子的愛,可疼愛卻未必會帶來家庭融洽。
戒掉包辦,學會和孩子保持界限,才能讓孩子從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逐步養成自控、自立、自律的高階能力。
戒掉特殊待遇
網上有個熱門話題,一對夫妻每月收入8千,每月房貸3千,車貸2千。
剩下的錢要供全家人生活,可媽媽卻給兒子買了一雙1299的鞋子。
爸爸得知後和媽媽爆發爭吵,認為這不是自己家庭能承受的消費。
可母親堅持:「窮誰也不能窮孩子,要買就要買最好的。」
大人吃糠咽菜,都得供孩子好吃好喝,這是很多家庭都有的共識。
但實際上,讓孩子享受特殊待遇,處處高人一等,孩子只會將家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變得極度自私。
真正合理的方法,是不過分富養,也不特意窮養,按家庭真實條件教養孩子,全家人一視同仁。
作家畢淑敏曾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沒有人天生就懂體諒關心,多給他付出的機會,孩子才懂體諒父母的難處,才能學會感恩。
戒掉無條件兜底
電視劇《掃黑風暴》里,「壞蛋頭子」孫興給很多人留下極大印象。
孫興出生權貴,爸爸是電視劇里的「地下土皇帝」,母親位高權重。
雖然父母從小疏遠他,可每當孫興犯錯,父母總會想盡辦法,不惜違背紀律幫他找關係、花錢,試圖扶正他。
可一次次的兜底,換來的是孫興行事越發肆無忌憚,無惡不作。
直至最後,孫興犯的錯越來越大,把所有人都拖入深淵。
誠然,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可所有的愛,都應該是建立在底線和原則之上。
成長路上,每個人都應學會自我負責,孩子更是如此。
在孩子犯小錯之時,父母狠心讓孩子負責,孩子才能真正吸取教訓。
就如李玫瑾老師曾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
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讓孩子欠下的債自己還,闖下的禍自己擔,這不是心狠,而是真正的對孩子負責。
04
一位心理學家,將溺愛稱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的「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
他描繪說:
「這是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里的孩子,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
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很多種,溺愛,便是其中最糟糕的方式。
一個人格獨立,懂愛會愛,能為自己負責的人,才能真正獨立於世。
願所有父母都能學會真正愛孩子,為孩子計深遠、謀長久。
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