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新月
來源 | 插座學院(ID: chazuomba)
「我拒絕當任何人的人生導師」;
「我最難熬的時候真的沒臉講」;
「我終於有勇氣講一些自己相信的事情」。
雖然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但坐在我們鏡頭前的蔡康永,仍然有著很強的表達欲。
採訪當天,北京最低氣溫零下6度,在開著暖氣的屋子裡待久了,每個人都難免犯困。
不過,只要坐到鏡頭面前,那個「電視上的蔡康永」就立馬回來了,笑容依舊、語速平緩、回答得體。
不管被問到什麼問題,他總能在略微停頓之後出口成章,恰如其分地產出自己的觀點和金句。
和蔡康永的採訪非常坦誠,甚至有些意想不到。
那個大家公認的「會說話」、「高情商」的蔡康永在採訪中直言,自己也面臨著與大多數人同樣的問題:社恐、焦慮、時常遺憾,甚至早已做好「過氣」的心理準備……
以下,是蔡康永的自述:
關於社交:
「我現在依然會社恐」
「社恐」是不分年齡的,我身邊也充滿了這樣的人,即使已經打扮好了,到最後一秒鐘仍然會放棄出門。
不瞞大家,我現在依然在社恐階段,每天仍需花3個小時以上去考慮,到底要跟哪一群人相處。
如果是我覺得相處起來沒意思,或者已經在工作上接觸過的人,我都會放棄這個社交。這也是我寫《因為這是你的人生》這本書很重要的原因。
我很鼓勵虛擬世界的接觸。比如遊戲,你在遊戲里遇到了別人,獲得他們的支持與熱情,這完全可以當成是朋友的一個重要定義。
不過,人終究還是要有一些與真人之間的交往。
當你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會發現,打破社交恐懼,是我很認真的一個企圖。
我希望大家意識到:放棄社交最大的損失,其實是被動地接受,人生丟給你的各種人際關係。
我們已經有被分配的父母、被分配的兄弟姐妹,如果連朋友跟伴侶都要等著被分配,那就很難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人際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太貪心,什麼都想做,但又不太確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其實,這個時候就應該去爭取、主動尋找值得結交的朋友。
好的朋友就像走南闖北的司機,你就坐在車子的后座,他載著你跑,起碼還能看到一些風景。
關於焦慮:
「如果沒有焦慮,我會很害怕」
說到焦慮,沒有的話我會很害怕,我覺得有焦慮才是正常的。
於我而言,寫作就是一件極度令人焦慮的事情,我永遠都處於該寫而沒有寫的狀態。但如果沒有焦慮在督促我,我可能一本都寫不出來。
我很佩服羅振宇,因為他要在10年內每天讀一本書,然後把它介紹給大家,至今竟然已經做了7年,而且還要再做3年,我覺得這是鋼鐵紀律,我完全做不到。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緩解焦慮的方法,其實很多時候我是不希望緩解的,我覺得要好好地承受焦慮。
馬東那天跟我說,他在實行斷食法。
我說這我實行不了,因為一旦把意志力花在斷食上,你就會在其他方面瓦解;而一旦把意志力花在工作上,則會瓦解了斷食的毅力,所以是很難兩全的。
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直面焦慮,然後把事情給完成。
至於我過去這麼多年最難熬的時候,真的沒有臉講。
1986年,也就是30多年前,我在美國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拍電影的那幾年,真的很難。
當時錢全部都拿去拍片,根本沒有錢吃東西,只能吃著最爛的食物,睡最少的覺,過最骯髒的生活。
我很怕自己畢不了業,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當中,要拍出一部電影來畢業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恐怖。
不過那種難熬是快樂的,尤其是發現,自己竟然可以把原以為根本不可能的事做好,就覺得自己超厲害,會變得非常開心。
當你熬過生命中看似最難的那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所有的難熬都是未來的故事。只有落難的故事才會特別有趣。
關於選擇:
「我們最缺乏的,是說『不』的選擇」
我一直認為,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看他活得有沒有選擇。
有適量的選擇是非常幸福的,但如果有無窮的選擇,就可能會手足失措。
人其實很在意自己有沒有選擇,即使提到大家都不願意面對的死亡,都還是有人要選土葬或是火葬。所以,每一個人都希望人生是有選擇的。
我們所做的每一份努力,最後爭取的並不是要得到什麼,而是不要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最缺乏的,就是這種說「不」的選擇。
你要花很大力氣去跟身邊的人證明,你可以不結婚、不生孩子、不用賺那麼多錢,但依然可以過得很好。
這個說「不」的選擇是一個最重要的選擇,而大部分的人是沒有的。
拿我自己來說,很多人把我當成他們的人生導師,但我從來都是拒絕的,我從來不看社交媒體上收到的任何訊息,因為我完全不希望自己成為人生導師。
我寫書,當然是希望解決一些問題跟困難,但並不是把自己當老師來寫,而是當學生來寫的。這樣我才能豁免於大家說我是導師,因為我回答不了那麼多問題。
我在情商課里講,如果你覺得一個人特別會做人,那他一定會有特別疲倦的時候,這是相對的。所以,永遠不要相信有100分這件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及格線,每個人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標準,而不用非得做到完美和100分。
在新書《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裡面,我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恰如其分」。
當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滿足了父母對我們的期望,覺得這已經恰如其分了,就要有足夠的心力去照顧自己的期望,這是我們內心的魔法,由每個人自己來決定。
很多人想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主人跟主動是連在一起的。如果你不主動,你就做不了主人。
所以,年輕人一定不要放棄主動選擇的權利。當你察覺你是在被動地接受目前的一切時候,請踏出主動的第一步,做回自己的主人。
關於影響力:
「我完全做好了過氣的準備」
有人曾經問我,會不會擔心有一天自己的影響力會消失。其實這件事情早晚要發生,所以那一天如果真的來了,我會坦然接受。
人生總有遺憾。我相信一直到死為止,我都會保留很多的遺憾,這很重要。如果全部都做到了,活下去就沒什麼意思了。
我常常在書里、節目裡講死亡。
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公開討論這個話題,但我覺得,越早開始練習面對它,等它真的發生就不至於太手忙腳亂。
影響力同樣如此。
每個人都只能在某一個時間段發揮自己的作用,然後就應該把空間讓給別人,一個正常人本來就應該這樣想,而且要這樣做。
如果看到有人想要一直發揮影響力的話,我會很害怕,會覺得他誤解了生命的節奏。
我在書裡面寫了一個過氣的主持人,因為作為一個比較有名的人,早晚有一天會體會到這樣的感受:
走在任何地方都再也沒有人認得出來你是誰,沒人想跟你拍照,也沒有人叫你簽名。
如果這樣對你來講都沒關係的話,其實你就已經準備好要過氣了。
以前,每次出版社找我出書的時候,都想用我的臉作為書的封面,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但現在我會對自己說,遲早就有一天,出版社將不再用你的臉當封面。
當你的臉再也沒有任何號召力的時候,影響力自然就會消失。我會很平靜地接受這件事。
所以現在,我已經完全準備好過氣這件事了。
寫在最後
採訪接近尾聲時,我們問蔡康永:
過去這麼多年,自己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蔡康永低頭想了想,不緊不慢地說:
「我最大的改變,是我開始有勇氣講一些自己真正相信的事情。今天我跟你們聊的這些,是我以前從來不敢說的。
現在我也會在書里寫,如果生活的過程就像你最喜歡打的一個遊戲一樣,那你就真心地去感受它,而不要在乎那些虛假的意義。以前我覺得意義很重要,現在我覺得感受才更重要。
如果你感覺那個意義很飄渺,根本感受不到,那一定不要被它綁架。因為意義很可能是假的,是別人丟給你的,但你的感受卻是真實的。」
從《為你自己活一次》到《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蔡康永的情商課一直在傳遞一種信念,就是:
「所有與別人的相處,都是為了讓我們這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活得更自在,而不是更委屈。」
如今的蔡康永,終於越來越忠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