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輩出,自古有「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狀元,一門九進士」之譽。
當你走進鉛山,在古色古香的鵝湖書院、河口古鎮、石塘古鎮等地,古建築鱗次櫛比,恍若走進明清建築博物館。什麼門樓匾額、石雕磚雕木雕十分精美。在欣賞精美的建築之餘,也可見到尚存在角落的惜字爐。惜字爐,又叫「惜字塔」、「化字爐」、「焚字爐」、「文風塔」「敬字亭」、「聖跡亭」、「字紙亭」、「敬聖亭」等。其為石構小型樓閣式建築,似塔非塔,似亭非亭,內設焚爐,有拱形爐口。
古人敬重文字,並認為,字是有靈性的,寫過字的紙隨地亂丟是大不敬,踐踏地上的字紙會遭到報應。因此,凡是寫過字的廢紙不能扔在地上,不能用腳去踩踏,不能用於裱糊、包裹,必須送到「惜字爐」焚化,這種行為被稱為「敬惜字紙」,也就形成了一種「敬惜字紙」風俗。這種風俗也體現了古人敬重文字的良好美德。此風俗興於宋代,清代傳入日本、東南亞等地。
位於鵝湖書院的惜字爐
這種「敬惜字紙」的風俗,也表明自古中國人敬重文字愛讀書。據《燕京舊俗志》載:「污踐字紙,即系汙衊孔聖,罪惡極重,倘敢不惜字紙,幾乎與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自知錄》載:「拾路邊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遺棄字紙不顧,十字為一過!」於是,就出現了勸人敬惜字紙的善書,也就是所謂「惜字功律」。余秋雨在他的《中國文脈》一書中這樣描述:老家民間有一個規矩,路上見到一片寫過字的紙,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經污損,也萬不可踩踏。過路的農夫見了,都必須彎下腰去,恭恭敬敬撿起來,用手掌捧著,向吳山廟走去。廟門邊上,有一個石爐,上刻四個字:「敬惜字紙。」石爐里還有餘燼,把字紙放上去,只見字紙慢慢焦黃,熔入灰燼。即便土匪下山,見到路上字紙,也會這樣做。他還說,漁民如果出海打魚,一定會找到一個讀書人,用一籃雞蛋、一捆魚乾,換得一疊字紙,然後把這疊字紙壓在船艙底部,才敢出海遠航。
位於河口明清古街的惜字爐
喜歡讀書的猶太人也有與「敬惜字紙」習俗相似的傳統。在猶太人的教堂里專門設一個存放廢棄書籍的地方,廢舊書刊、凌亂手稿從不亂扔,這個地方被稱做「書冢」。在猶太人家庭里,母親會把蜂蜜滴在書上,讓孩子去舔書上的蜂蜜,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感覺書是甜的,希望孩子從小愛上書籍、愛上閱讀。這都表明猶太人也敬重文字愛讀書。
自古便彙集文人雅士出狀元才子的鉛山,其遺留下來的古建築惜字爐,它們像是守護「字紙」的長者,靜靜地看著進出於這片土地的讀書人,給頻繁用電子設備而缺少書寫的當代人帶來了一絲古風清流。
來源:鉛山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