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聰明?不是跟別人比較,靠譜的「智力評價標準」是這樣

2022-04-17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孩子是否聰明?不是跟別人比較,靠譜的「智力評價標準」是這樣

前天閨蜜向我訴苦,表示自家孩子「笨」得讓人發愁。

原來閨蜜有位大學同學,自打有孩子以後就成了「曬娃狂魔」,除了分享寶寶的美照外,還會曬出一些寶寶背唐詩、認漢字的小視頻。

小朋友剛過2歲,不僅能背出10幾首唐詩,一些常用英語單詞也說的頭頭是道,儼然一個「小天才」。

對比「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家的娃,閨蜜心情十分沉重。

當初直到2歲半,閨蜜家孩子才背下來第一首唐詩《詠鵝》,快3歲了,才學會從1數到10。

用閨蜜的話說就是:「本來就不聰明,還懶得不行,你教他認字,他要玩積木,你教他數學,他不是手疼就是屁股疼,總之學習有關的一切事情,都是說放棄就放棄。」

確實,按照閨蜜的評判標準而言,兩個孩子差距十分明顯,不僅她感到無奈,相信很多家長也會感同身受。

然而針對兩三歲的孩子,用會背多少首詩、能數多少個數這些標準去判斷孩子是否聰明,真的靠譜嗎?大多數家長在這件事上可能都理解錯了。

評判孩子是否聰明,要看「智力評價標準」

從科學角度來說,我們要想評判一名孩子是否聰明,應該藉助「智力評價標準」的幫助,而非粗略地與同齡人進行比較。

1940年,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編制了「蓋澤爾發育診斷量表(GDDS」,從動作能力、應物能力、言語能力、應人能力4個標準,來量化考量0-6歲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對孩子智力做出評價。

比如對一名3歲孩子來說,應掌握以下能力:

適應性:

可以搭方木10層塔;可以照圖樣畫垂直線、水平線、圓形;說出自己圖畫的名稱;能重複3位數字,三試一成;放准7塊圖形。

大動作能力:

兩腳交替下樓梯;跳遠;獨腳站立2秒。

精細動作能力:

用方木搭10層塔;25秒內將10粒小丸放入瓶中;穿珠入孔。

語言能力:

會用「和」或者「但是」來連接句子;唱完整的兒歌;看圖片說出6件物品的名稱;回答一個問題;識別兩種顏色;理解兩個介詞。

社交能力:

能自己向杯中倒水;自己上廁所,不尿床;懂得交往的先後順序;會自己洗手、擦乾;自己穿衣服,系紐扣。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這些測試對於絕大多數孩子而言,難度並不大,即便孩子第1次嘗試,某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通過練習也基本不會有太大問題。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拿孩子與別人作對比,得出孩子「不聰明」的結論,本就是不科學的,孩子們的天賦差距,並沒有家長想像中那麼大。

一旦家長經常打擊孩子,將一切歸咎為「智力因素」,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誤以為自己真的不夠聰明,久而久之,智力發育真的受到影響。

幫孩子變得更聰明,要順應發展規律

在大家印象里,聰明指的是孩子感覺和知覺靈敏,學習、理解能力強,善於創造。

於是有些家長會買來很多所謂的「益智玩具」,和孩子一起玩「益智遊戲」,希望藉此開發孩子的腦力,刺激智力發育。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變聰明的潛力,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做的是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提供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只需要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完全可以開發孩子的潛能,讓娃變得更聰明。

日本文教大學特殊教育學教授成田奈緒子認為,人體大腦分為身體腦、思考腦、心靈腦3部分,兒童大腦發育也會遵循這樣的先後順序。

其中身體腦主要負責維持生命所需的各種基本生理功能,比如呼吸、吃飯、睡覺、行走等等;

思考腦主要負責智力思考方面的功能,比如寫字、讀書、計算等等;

心靈腦主要負責想像、溝通、情緒控制等等。

我們在促進孩子智力發育,幫孩子變聰明時,只需要從以上3個方向出發,循序漸進鍛鍊,就能達到目的。

比如0-5歲時,主要培養孩子的身體腦,讓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正常玩耍即可;

6-8歲時,主要培養孩子的思考腦,讓孩子閱讀、學習,多和孩子說話,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9歲以上,培養孩子的心靈腦,在前兩者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與孩子共情,幫孩子排解負面情緒,變得更積極。

結語:

孩子聰明與否,結果不是和別人比較得出來的,而是通過「智力評價標準」測出來的。

我們在促進孩子智力發育,幫其變得更聰明時,只需要把握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即可,既不複雜也沒有太高的難度,關鍵在於用心。

今日話題:你平時有注意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6b661b08620e50cfc6f72ad2361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