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2021年GDP為4.32萬億元,從20世紀以來,上海經濟總量幾乎都穩居中國內地各城市首位。
但歷史上的上海並不像現今這樣舉足輕重。僅僅在200多年前,上海只是吳淞江(蘇州河)與黃浦江交界處,江蘇省的一個普通縣城,城牆內區域不過2平方公里。
上海城牆裡的範圍(紅色)
但1843年之後,正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在被開為商埠後迅速崛起,僅10年時間便取代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
1927年,上海縣部分地區脫離江蘇省「獨立」,成為中央直轄市。此後,上海市的中央直轄地位到今天從未改變。
民國上海
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上海市的面積也只636平方公里,僅為現在上海市的10%左右。
更有意思的是,賦予了「上海」這個名字的「上海縣」,在1958年之前仍然隸屬於江蘇省,「上海縣」與「上海市」互不統屬,分屬於不同的省(市)管轄。
上海縣與上海市沒有隸屬關係
直到1958年,包括上海縣在內的江蘇10個縣才最終劃入上海市,使得上海市面積擴大了近10倍,形成了今日的上海市規模。
那麼,上海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脫離江蘇省,最終形成了如今的規模,成為能夠與各省平起平坐的直轄市的呢?
一、滬蘇一家
今天的上海市管轄面積共6340平方公里,其範圍大致相當於清朝時期江蘇省的整個松江府,以及半個太倉州(直隸州)。
清末的松江府與太倉州
但無論是松江府還是太倉州,皆由唐朝和之後,歷史上蘇州四次行政拆分而來。
第一次行政拆分是在唐朝,唐制的「州」可轄「縣」。當時蘇州大致管轄長江口南岸與杭州灣北部一帶,範圍極大。蘇州也是唐朝時江南地區的唯一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
唐朝的蘇州範圍
隨著江南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到唐中期蘇州已經發展成為「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的繁華之所。
當時的蘇州主要包括吳縣(州治所)、嘉興縣等6個縣。公元751年,蘇州將嘉興縣等三縣的部分地區析出,新設華亭縣。
唐朝的蘇州轄縣的變化
此次拆分的結果便是誕生了華亭縣,這個上海地區最早的縣級建制單位。
唐朝華亭縣
第二次拆分則是在唐宋之際,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中國經濟中心加速向江南轉移。江南地區成為朝廷財政最為依仗,人口最為稠密的區域,蘇州自然也就成為政務最為繁多的地區之一。
為適應這種情況,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從蘇州(中吳府)析出以嘉興縣為治所的開元府(後稱秀州),領華亭等三縣。
到了宋朝,華亭縣內密布的河道帶動了航運的發展,促進了境內位於黃浦江和吳淞江的交匯點的上海鎮的崛起。
此次行政拆分的結果是蘇州被一分為二,秀州領華亭縣脫離蘇州管控,成為與蘇州平級的行政區。
北宋蘇州與秀州(嘉興)
第三次拆分則在元朝。元朝建立後置江浙行省,主管江南地區。改開元府為嘉興路。由於華亭縣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因此將華亭縣析出,升為松江府。
1290年,在松江府境內,元朝又從華亭縣中析出以上海鎮為核心的「上海縣」。這是「上海」一詞第一次作為行政區劃而出現。
此次拆分後,原唐朝的蘇州範圍里,已經相繼析出了與蘇州(當時稱平江路)平級的松江府和嘉興路兩個府級單位。
而松江府內部則析出華亭和上海兩個縣級單位。
元朝平江路、松江府與嘉興路
最後一次拆分則是在明清時期,江南的經濟中心地位更為鞏固。明朝初期從蘇州府的崑山縣中析出太倉散州,與「縣」同級,交給蘇州府管理。
清朝中期則升太倉為直隸州,與「府」同級,下轄三縣一散州,直歸江蘇省管理。
而明清時期松江府則析出青浦、金山等多個縣。到鴉片戰爭前,松江府已經發展成為下轄七縣一廳的大府,是江蘇省重要的棉紡織和航運重鎮。
不過,松江府的地位仍遠不及蘇州、江寧這兩個江南傳統的經濟和政治中心。
最後一次拆分後,太倉州從蘇州府正式析出,與松江府基本組成了今天上海市轄區範圍(除太倉縣外)。
1840前,今上海市境內存在一散廳一散州和十縣,分屬松江府和太倉州
二、開為商埠
步入近代後,隨著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國門,上海縣被開為通商口岸。一個個租界在上海的建立,上海的地位日益特殊,也逐漸邁出了脫離江蘇省的步伐。
鴉片戰爭後,英國要求清朝開放東南沿海作為通商口岸。在江南諸多的城市中,英國一眼看中了政治經濟地位都不突出的松江府上海縣。
上海縣城
之所以選擇上海縣,在於其正好位於吳淞江和黃浦江的交界點,是河海聯運的天然良港。
相比之下,不論蘇州、杭州等江南傳統中心,或者是華亭縣這個松江府的中心,都過於深入江南腹地,與海岸線距離過遠。
上海縣的地理優勢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1843年,上海縣被開為通商口岸。隨後,大量的英國人開始湧入上海,涉外的事務逐漸增多,缺乏外交意識的清朝官員本就不願與洋人接觸,便放權給英國設立領事館自我管理。
但同時清朝仍抱有天朝上國的心態,不願讓英國將領事館設在上海縣城內,與清朝官員平起平坐。
因此,1845年,清朝在上海縣城外的黃浦江邊找到一塊面積約為0.5平方公里的灘涂地,租給英國建立貨運港口與領事館。這成為了上海地區的第一塊租界。
早期的上海英租界(現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
1848年,法美兩國也模仿英國在上海劃分租界。租界全部位於上海縣城以外,列強可以任意規劃建設。
由於清朝缺乏外交觀念,列強又獲得了在華納稅和司法等特權。使得租界完全獨立於清朝的管理,成為上海縣境內第一批脫離了松江府和江蘇省而「獨立」的地區。
起初,租界內只允許洋人居住,中國人可以進入租界但不能在其中居住,租界內的洋人不過200人。
但到1853年,太平天國起義和小刀會起義威脅到上海地區,大量華人難民湧入租界避難,這使租界內的人口激增,最多時甚至超過了50萬。
太平天國運動形勢
而大量的難民在租界內的工作與消費為洋商帶來了利潤,租界不許華人進入的規定也被廢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租界謀生,這使得管理成為一個大問題。
1854年,列強在租界內成立政府性機構「工部局」,對城市建設進行管理。為了協調管理,英美將兩國租界合併為公共租界。
這使得上海租界的市政建設獲得極大發展,近代化的街道、下水道和路燈系統等均於上海出現。就連許多歐美剛剛出現的新鮮事物也很快在上海租界內出現,使得上海租界呈現出不亞於西方的繁榮。
至清末,上海租界的範圍大大超過上海縣城
上海租界內的繁華很快以不可避免的趨勢湧向當時還是由清朝控制,江蘇省管理的上海縣城。
隨著上海租界的日漸興起,清朝也開始意識到上海的地理優勢。洋務運動開始後,上海縣即運動的中心,江南製造總局等洋務企業先後落戶上海縣,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華商電氣公司
這使得上海縣人口迅速增長,至清末已達50多萬,成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地區。
隨著人口和工業的發展,城牆的存在顯得十分多餘。1912年,上海縣拆牆築路,新修的馬路將上海的華界和租界連成一片,一個整體上比較外向的上海在地域的意義上形成。
上海老城牆
華界與租界連成一體後,人口的流動對市政建設和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清朝此時對上海的管理依舊保持舊有體制,封建的晚清官僚自然無法管理這樣一座近代化的工業城市。對上海縣管理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1912年,伴隨著民國的建立,一場關於城市管理體制的探索也在全國開始推行。
三、特別城市
民國成立後,掀起了一場「廢府存縣」運動,松江府和太倉直隸州被廢除(松江府駐地的華亭縣更名松江縣),兩地下轄的12個縣,全部直接隸屬於江蘇省管理。
同時,江蘇省也積極對舊有體制進行革新,嘗試仿照日本設立「市」這一區劃。在5萬人以上的工商業聚集區設「市」,自行選舉市議會進行自治管理。
《江蘇省暫行市鄉制》
在此影響下,上海縣開始分設蒲嵩、閘北、洋涇和上海四市。但僅僅兩年後,由於北洋政府擔心地方自治會導致地方勢力膨脹,迅速叫停了城市自治的步伐。
但「廢府存縣」後,省無法直接管理這麼多的「縣」,因而又在省下設類似於明清「州/府」的「道」來管理縣。
原本明清時的松江府加太倉州各縣被劃入一個新的區劃:滬海道。轄區已幾乎與今日上海市的相當(除太倉縣和長江北岸)。
滬海道(1914年-1927年)
1916年,隨著袁世凱的去世,中國進入了北洋軍閥混戰的時期。但全國各地對於城市管理模式的探索並沒有停止。
1921年,在國民黨的努力下,廣東省的番禺和南海縣城合併為廣州市,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建制市」。北洋政府的「省-道-縣」三級體制被改為了「省-市/縣」兩級體制。
這種行政管理模式很快就被當時管理上海的北洋政府效仿,北洋政府曾短暫於1925年在上海縣設立淞滬市。
但隨著北伐戰爭的日益推進,北洋政府迅速垮台。
1926年,北伐軍收回了漢口的英租界,國民政府就此遷往漢口並成立漢口特別市。特別市不同於隸屬於省管理的省轄市,而是直接隸屬於中央政府管理。
漢口市政廳
1927年3月,北伐軍占領上海縣,但由於列強實力過於強大,這一次北伐軍沒有像解放漢口那樣收回租界。
但此時的上海縣連同租界在內的工業資產總額約占全國的40%,工人人數約占全國的43%,工業產值約占全國的50%,承載著當時中國工業的半壁江山。而且人口也已經超過150萬,遠超當時其它城市。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民政府決定在上海也設立「特別市」,將其直接置於中央政府控制之下。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廢除了滬海道的區劃,各縣重新劃歸省直轄。7月,國民政府將包括上海縣城、租界以及周邊地區共630平方公里的地區和200多萬的人口正式脫離江蘇省的管轄,成立直屬於中央的上海特別市。
上海特別市的轄區基本相當於原松江府的上海縣與太倉州的寶山縣的範圍,並從東邊的川沙縣獲得了一塊海岸線。
上海被一分為二
但這些區域都對江蘇省有著重要意義,於是中央政府與江蘇省產生了嚴重的利益衝突,雙方進行了激烈的討價還價。中央希望上海單獨成為直轄的「特別市」,而江蘇省方面則又希望留住「上海」這個地名。
結果就是上海特別市的成立十分「彆扭」,上海市與江蘇省交界地帶的管理十分混亂,賦予該地「上海」這個名字的上海縣,南部地區仍然隸屬於江蘇省。江蘇繼續保住了「上海縣」的名字。
這就使「上海」被一分為二,分為隸屬於中央的上海市和隸屬於江蘇省的上海縣,此舉導致上海縣衙不得不從「上海特別市」境內的來榷場(今黃浦區十六鋪)南遷到「江蘇省上海縣」境內的北橋(今閔行區北松公路)。
並且,在上海特別市境內,人口最為稠密的租界實際上也並不歸屬上海市管理。因此,上海特別市的實際轄區僅包括原松江府的上海縣北部和太倉州的寶山縣東南部,面積為4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僅11萬人。
1928年上海特別市地圖,紫色區域為規劃市區,但最終未劃入上海市
至此,上海以「特別市」的名義正式從江蘇省中「獨立」,取得了與江蘇省具有同等行政地位的特別市的建制。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城市組織法》,以法律形式規定了人口超過100萬的地區應設為直屬中央管理的院轄市(或稱直轄市),上海市直轄中央的地位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但僅僅2年以後,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就令上海烏雲密布,5年後,日本更是直接發動了旨在侵略全中國的戰爭。
1937年11月,日本攻占上海,除租界外的上海完全淪陷。僅僅4年後,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等國宣戰。租界也被日本占領。整個上海陷入日本的殖民統治當中。
日占時期的上海
法西斯國家在全球的罪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抗。1942年1月,中、美、英等國聯合成立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國成為同盟中的重要一員。為了爭取中國全力對抗日本法西斯,1942年10月,英美兩國與中國政府簽訂條約,歸還所有在華租界。
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接收了整個上海市,依舊賦予其直屬中央管理,與江蘇省平起平坐的院轄市(直轄市)地位。
為了適應上海市逐漸外擴的發展趨勢,1947年,上海市從江蘇省內劃來大場地區。經此劃界後,上海市的面積由495升至618平方公里,人口330餘萬。
1948年上海市地圖
但是,僅一個大場地區根本無法滿足當時上海市發展和外擴的需要,上海市與江蘇省邊界管理混亂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這都為上海市未來的發展和管理製造了巨大的困難。
1948年上海市在江蘇省的包圍圈裡
四、名副其實
1949年5月,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上海解放。解放後,人民政府則延續了上海直轄市的地位。同時,在原明清時期松江府(除上海市外)和太倉州南部的嘉定、寶山共九個縣之上設置「松江專區」,歸江蘇省管理。
專區類似於之前明清時期「府」的地位,國民政府的「省-縣」兩級體制被改稱為「省-專區-縣」三級體制。
建國初期的上海市和松江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剛剛經歷了解放戰爭,大量人口逃亡來此,使得上海市人口迅速增長至500萬,隨著「一五計劃」的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在上海展開,這使得到1957年時,上海人口達690萬人。
如此巨量的人口使得副食品供應出現短缺,居民的居住條件十分困難。因此,1958年,國務院先將松江專區的上海、寶山、嘉定3縣劃歸上海市。
後松江專區被撤銷,松江等其它6縣先劃歸蘇州專區。但是到了11月,此6縣,加上原太倉縣的崇明島也一起劃歸上海市。
1958年上海市地圖
10個縣劃入上海以後,上海市的總面積擴大了近10倍,至5910平方公里。後隨著填海造陸計劃的進行,近些年上海市的面積已達6340平方公里,並且還在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這些劃入上海市的縣陸續都變為了「區」。
例如1992年,賦予了該地「上海」這個名字的上海縣和閔行縣合併為新的閔行區。1998年,撤松江縣,設松江區。至2016年,隨著崇明縣改為崇明區,上海全域變區,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現今上海市地圖
縱觀上海市行政區劃史,蘇滬本為一家,唐朝建制的華亭縣(後來的松江府駐地)是上海最早的建制單位,並延續至今形成了今日松江區,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華亭縣可以說是上海的「母縣」。
但從近代開始,松江府的另一個縣——上海縣被開為商埠,列強租界的設立,強行將上海縣的部分地區脫離江蘇省而「獨立」。這段歷史既是中華民族的苦難史,但也不可否認是上海的崛起史。
上海外灘
在這些租界的示範效應下,上海很快就以勢不可擋的趨勢發展為全國甚至東亞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並於1927年主動與江蘇省「分家」,負擔起促進全國發展的重任。
但上海的成就也絕不是完全靠列強的「施捨」。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已不是那個租界林立的上海,但依舊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重要中心。
1958年,上海吸收江蘇10縣,最終將上海市與江蘇省的邊界定格在了太倉市-崑山市一帶。
滬蘇省界的五市(區)經濟與人口對比
崑山和太倉最終沒有成為上海的一部分,但崑山和太倉高居「全國百強縣」的第一位和第七位,經濟表現甚至比隔壁上海的嘉定和青浦區搶眼。
崑山、太倉上榜2021年全國百強縣前十
儘管上海脫離了江蘇省,但在上海與江蘇的相互帶動下,由「上海-蘇錫常」組成的長三角北岸是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發達、人均GDP最高的地區。
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都進入人均GDP最高的10強城市
上海的歷史,正是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城市精神的最好體現,更是濃縮了近代以來的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的集中體現。
人頭攢動的南京路步行街
長期作者|在舟
從事高中歷史教學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