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平替的年輕人,花錢更多

2023-12-22     新周刊

原標題:愛上平替的年輕人,花錢更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DT商業觀察

(ID:DTcaijing)

作者:張晨陽

2023年,是「低價盛行」的一年:「9塊9」風潮從咖啡卷到奶茶、各種折扣店流行、盒馬「移山」、美團「拔河」、拼多多市值超過阿里……

2023年,也是人們「花錢如流水」的一年:各大旅遊城市擠滿了人人人人人人人、演唱會持續火爆,光是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票房同比增長673.5%。

在看似矛盾的對比下,我們好奇,年輕人的消費發生了什麼變化?他們是更保守了還是更大方了?影響年輕人消費的要素是什麼?

今年12月初,《DT商業觀察》發布了一份《2023青年消費調研》,總共有1148受訪者參加。其中近7成為女性、8成左右為90後、95後和00後,9成人來自一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

因此本次調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大城市、女性、年輕人的消費趨勢。

(圖/DT商業觀察)

整體比去年花得更多,

消費結構變了

1、3成人收入上升,近6成人比去年花得更多

從整體上來看,今年大概有3成人的年收入上升了,但近6成人都比去年花得更多了。

細分看不同年齡的群體,開支變化和收入變化基本掛鉤。

年輕群體比去年賺得更多,花得也更多了:

00後和95後今年年收入和去年「差不多」甚至「收入上升」的比例均超過85%,「比去年支出更多」的比例也都分別接近7成。

80後、85後今年年收入上升比例較少,甚至各有接近4成人今年的年收入都下降了。對應的,在消費上選擇「比去年支出更少」的比例,比其他年齡段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受訪者自身情況的相對變化,並不意味著00後、95後的收入或支出的絕對值一定高於85後、80後。

(圖/DT商業觀察)

2、服務類產品消費變多,美妝服飾消費變少

人們到底是在哪些項目上多花錢了?

具體到消費品類,除了汽車之類的耐用品,家用電器、家居日用品、書籍文具上的消費開支變化不大。

在快消類商品上的消費則有所分化:美妝個護和服飾鞋子包包出現了明顯下滑,食品飲料、運動戶外用品則相對上升。

最明顯的是,在旅遊、演出、醫美體驗等服務類產品上,開支變多。

(圖/DT商業觀察)

同樣的消費結構變化也體現在新品消費上。

在人們樂意嘗新的品類中:仍然是服務類產品排在第一,其次是食品飲料,再之後才是服飾、鞋子和包包,美妝個護只排第八。

而在《DT研究院》2021年的新品調研中,大家購買意願最高的新品品類TOP5分別是:衣服(61.2%)、化妝品/護膚品(55.7%)、食品飲料(49.5%)、鞋(42.6%)和手機(41.3%)。

(圖/DT商業觀察)

一個新消費趨勢:理性體驗主義

消費結構的變化,源於消費觀念的轉變。

結合調研數據來看,我們將今年的消費大趨勢概括為「理性體驗主義」(2022年是理性實用主義):

「體驗」指的是,如果一件商品/服務確實能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或者滿足自己的情緒價值,貴一點也可以買。

譬如旅遊時願意多花點錢住更好的酒店,為使用體驗更好的商品付溢價等。

理性則是指,他們看重性價比的同時兼顧質量和實際需求,經常通過多平台比價、尋找平替的方式,找到消費最優解。

以下,我們將圍繞「體驗」和「理性」兩個關鍵詞,結合數據做具體分析。

先說說「體驗」。

1、近一半人為情緒價值多消費

在支出明顯增多的項目上,除了「使用需求增多「這個原因,還有兩個重要原因:這件商品/服務能夠為自己提供情緒價值(49.3%)、自己在今年產生了新的愛好(41.6%)。

今年的流行趨勢也能對應上這一點:從淄博燒烤到特種兵旅行,從戶外潮、演唱會再到現在的東北出遊……

它們與其他消費品的最大區別在於:人們從單純地「購買-使用」,變成主動參與、沉浸其中的體驗者。

相比之下,只有15.6%的人是因為「在質量/功能/顏值設計等方面升級」而消費變多,因為囤貨或商品漲價的都不到10%。

總的來看,開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精神生活上有更多追求。這種追求在年初時,可能更多是出於對疫情三年的「報復性出遊」,到了現在,已經逐漸轉變成了一種及時行樂的日常療愈。

(圖/DT商業觀察)

2、願意為「使用體驗」花更多錢和嘗新

年輕人仍然願意為商品多花錢,前提是商品本身「值得」。

怎麼判斷商品是否值得?

從整體來看,「生活中急需」(70.0%)「質量」(69.9%)和「使用體驗」(68.8%)分別排在前三,且基本持平。但00後、95後和90後都把「使用體驗」放在了「質量」前面。

(圖/DT商業觀察)

如果一項商品或服務能提供的體驗更好,比如「護膚品的膚感和效果更好」「數碼產品用起來更流暢」「酒店住得更舒服,讓自己更開心」……那年輕人樂意支付溢價。

同樣地,如果一件新品能給自己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他們也願意花錢嘗鮮。

關鍵在於,「使用體驗」的主角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商品屬性或別人的描述。

(圖/DT商業觀察)

3、蹲直播間不如線下逛店

「體驗主義」的另一個體現,在人們對消費渠道的偏好中。

調研數據顯示,疫情後「重回線下」的熱度還在持續。

雖然目前人們最常用的購物方式還是電商平台(96.4%),但有36.6%的人同時選擇了「線下逛店」,高於直播間購物(21.3%)。

(圖/DT商業觀察)

相似的問題我們在過去兩年的消費調研中也問過,得到的數據也非常接近——2021年選擇線下逛店購物的人群比例是36.2%,2022年是40.1%,今年則是36.6%,基本上維持在同一水平。

來自贏商網的另一組數據顯示:自今年二季度起,購物中心客流已恢復至2019年水平,至三季度持續增長,同比2019年漲幅高達20.9%。

但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商場和商家們發現,年輕人更熱衷於逛商場彙集最多低價零售及小餐飲店的B1、B2層。

可以認為,人們仍然希望親身「在場」,體驗到和商品的連接,但未必會在商場消費高溢價的商品。

當然,年輕人追求體驗感,也有理性消費的一面。

4、就算便宜,也不太想囤貨了

2023年,人們明顯減少開支的品類只有兩個:一是美妝個護,選擇「消費更多」的有15.8%,「消費更少」的有39.8%,二是「服飾、包包和鞋子」,選擇「消費更多」的有26.7%,「消費更少」的有42.1%。

「花得更少」的原因,集中在「買得更少」這件事上:

使用需求變少、去年已經買了、減少或不再囤貨分別位列「消費變少的原因」前三。

(圖/DT商業觀察)

在問題「分享一個你印象深刻的平替產品或減少購買的商品」之下,不少受訪者都提到:就算是大促搞活動,或者是有優惠真的很划算,也會考慮先把手上的用完。

以化妝品為例,如果不是每天或經常化妝,消耗速度其實挺慢的,光是送的小樣就能用很長一段時間。但化妝品都有保質期,即使以優惠的價格囤了貨,實際上用不到或者因為過期扔掉,反而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浪費了更多錢。

5、尋找平替,但前提是質量差不多

「買得更便宜」也是減少開支的原因之一,有22.5%的人是因為尋找了「平替」而節省了開支。

不過,我們留意到,在選擇平替時,受訪者頻繁提到的詞語是「質量差不過」「效果一樣」"用起來沒差」。比如:

「從國外某知名戶外品牌平替更換為國內代工廠小品牌,質量差別不大,滿足日常使用需求,價格相差近1千元。」

「各種日用品,都在pdd買了,平均下來能便宜很多但用起來沒差。」

「手機原來兩年一換,現在預計4-5年。汽車原來5-6年一換,現在預計10年。這些耐用品拉長更換周期其實並不影響實際使用體驗。」

換言之,人們即使降低預算,也很在意產品本身是否好用。至於牌子本身是不是大牌,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調研數據也顯示,KOL推薦、明星代言和「大品牌」「新概念」,已經無法打動年輕人支付溢價了。而在「你會因為什麼原因選擇復購」問題下,「質量過關」被排在了第一位。

這一點在《DT商業觀察》此前的聯名報告里也有體現,年輕人購買聯名產品的兩大主要原因分別是:

基於自己的愛好:喜歡聯名的IP;

產品本身OK:好吃、好玩或好用。

6、45.8%的人更頻繁使用拼多多

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消費者更頻繁使用的購物軟體TOP5為:拼多多(45.8%)、淘寶(40.3%)、抖音(29.9%)、京東(28.1%)和小紅書(17.5%)。

(圖/DT商業觀察)

淘寶和京東自不用多說,屬於傳統的頭部電商平台。在今年,他們也都在「低價潮」中,開啟了「全網最低價」大戰。

崛起最猛的,還是拼多多。

在公司層面,拼多多市值一度超過阿里;在消費者層面,拼多多在80後到00後全年齡段中,都排在了「下單頻率更高的APP」的第一位,且在00後(54%)和95後(50%)當中最為明顯。

除了價格優勢,不少年輕人還青睞拼多多的售後服務:秒退款,甚至有過「退款不退貨」的服務。

另外,抖音在調研中的總排名已經超過了京東,原本是社交內容平台的小紅書在今年發力電商後,也讓一部分人培養了新的購物習慣。

價格和質量因素之外,人們在電商平台上的消費變化也和APP的使用體驗有關。短視頻或直播的形式,比傳統貨架電商帶來的購物體驗更豐富。消費者很容易一邊瀏覽一邊被種草,一邊刷視頻一邊下單。

寫在最後

總結一下本次調研的核心消費趨勢提煉:理性體驗主義。

「體驗」主要體現在:

消費項目上,更多的旅遊、看演出開支;

商品要素上,願意為更好的「使用體驗」支付溢價或嘗試新品;

消費渠道上,通過線下逛店的方式消費,在意購物APP的使用體驗;

「理性」主要體現在:

消費習慣上,減少囤貨、找平替;

商品要素上,不吃KOL推薦、明星代言那一套;

消費渠道上,考慮價格因素,更多使用拼多多。

2022年,《DT商業觀察》將年度消費趨勢概括為「理性實用主義」,它的核心含義不是節儉或摳門,而是拒絕多餘和浪費,建立自我對物的準則。

而今年,我們認為消費者延續了理性的那部分,但在「實用」層面上,把情緒價值、精神體驗的權重加大了。

如果說理性主義是讓物品回歸到本身的使用價值,「體驗」則是讓消費這件事,又回歸到了自我感受上。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66cdd93106a03e43504cec5c7d8a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