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註銷貸款」騙局:借「徵信」連環套,畢業生被騙險自殺
4月13日下午,23歲的陳川給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發來一份遺書後,走到清遠北江大橋開啟了直播,欲跳江自殺。
澎湃新聞記者和群內部分學生一邊在直播中留言勸導,一邊撥打報警電話,根據直播所顯示的地點,趕到的民警及時將陳川攔下,避免了悲劇發生。
一周前,大學剛畢業一年的陳川被詐騙人員以「註銷學生貸款」、「影響徵信」的名義,騙走了94759元。這是他被騙子誘導從信用貸款平台借出來的錢和工作第一年的所有積蓄。
去年剛畢業的大學生趙子珺在3月14日被以同樣名義騙走22300元。在她建立的「全國被『註銷貸詐騙』受害者」的群里,多為在讀學生或畢業的大學生,其中被騙金額最多的自稱達59萬元。
一個共性是,這些電信詐騙分子行騙手法一致,多以冒充京東金融、360借條、招聯金融等借貸平台客服人員,以「註銷貸款帳號」實施詐騙。目前,這幾家平台均向澎湃新聞表示,就近期不法分子假借名義的詐騙行為,已向警方報案,並會協同警方儘可能幫受害者挽回損失。
360借條安全專家安燃介紹,該類騙局於2019年7月至8月份爆發,70%受害者為大學畢業生。如今該騙局在疫情期間再次「復甦」,且演化出了「註銷助學貸款帳戶」的新手段,將目標瞄準了曾因家庭困難申請了「助學貸款」的學生,趁多數高校疫情期間尚未開學、學生無法核實真假之際進行詐騙。
4月15日,澎湃新聞記者致電趙子珺所報警的東莞橋頭鎮派出所,一名民警表示,該案件作為詐騙案已經被立刑事案件進行偵查;同日,陳川、韓燕所報案的派出所也證實,目前均已立案調查,具體調查進展暫不便透露。
大學畢業生被騙光積蓄並背上貸款
回想起被騙的經歷,陳川覺得自己當時像是被下了迷藥一樣,順從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
4月6日中午,陳川接到了一個來自陝西延安的電話,對方自稱京東金融註銷客服,並報上工號。他說,陳川在京東金融上曾註冊帳戶,並有一定額度,現響應國家政策,需註銷所有學生貸款帳戶,否則將嚴重影響徵信。
在陳川表示懷疑時,對方適時報上了他的姓名、身份證號和家庭住址。「我相信了,而且聽說影響徵信還有點恐慌。」陳川說,自己確實曾註冊過京東金融,因為每日簽到可領「京豆」,再加上對方沒有提錢,只說添加「客服人員」QQ號,根據指導操作即可完成,他沒有再懷疑。
對方通過QQ指導陳川打開京東商城裡的京東金條,並一步步引導他操作,「他催得很急,讓我點下一步下一步,我就趕緊跟著做,認證個人信息什麼的。」
在完成一系列操作後,陳川突然發現自己銀行卡里多了32000元。這時,對方發給陳川一個銀行帳號,表示將錢轉入該帳號即完成「清空額度」和「註銷」。
「我當時以為這些錢是他們轉給我的,我得趕緊還回去,就轉了。」事後陳川才明白過來,這些錢都是他在對方的指導下,親手借出來的。
完成京東金融的借貸後,對方以同樣說法,讓陳川下載小米貸款、360借條、招聯金融等平台進行註銷,「當時我正在吃飯,著急又擔憂,想著也不用自己出錢,就按照他們說的做了。」陳川說。
在對方指導下,陳川下載了近10個借貸APP,其中部分放貸失敗,但仍通過小米貸款、支付寶借唄、滴水貸分別借款25000元、1000元、4600元,並全部轉到對方指定帳戶。
陳川說,每操作一步對方都要求截圖發過去,其中有截圖透露出了他的銀行卡餘額,這是他工作近一年的積蓄。
「他們說要給我開具個人貸款和消費結清證明,需要先把銀行卡餘額轉出來,會立刻退回。」對方叮囑陳川,該操作要在1分鐘內進行,否則將會被銀行「誤扣」。
聽聞對方的話,陳川越發緊張,在輸入密碼時兩次輸錯,轉帳成功後,對方告知他,因速度太慢錢已經被「誤扣」,24小時後方能退回。
至此,陳川在對方指導下共借貸62600元,並將銀行卡餘額32159元一併轉給詐騙人員。掛掉電話後,陳川越想越覺得不對,在上網查詢後,發現早就有人發布類似被騙經歷。
「我當時整個人就崩潰了。」陳川家庭經濟條件很差,剛工作不到一年,父母皆務農,原本打算存錢給家裡裝修,如今不僅全部被騙空,還背上了6萬多貸款。
4月13日,陳川向澎湃新聞記者和「註銷學生貸」受害者群發了一份遺書,稱他已到了清遠市北江大橋,將在抖音平台直播跳江自殺。開啟直播時,陳川已經走到了江邊,後經澎湃新聞記者和群內多人報警,陳川被趕到的民警現場攔下。
留學生17萬學費被騙空
在「註銷學生貸」受害者群里,受害人多為在讀大學生或剛畢業不滿五年的大學生,他們所稱被騙金額從2萬到59萬不等。其中大部分說是通過借貸平台操作貸款後被騙,但也有部分無法操作貸款的受害者稱,被以「對沖」的方式騙光銀行卡里的錢。
4月10日,留學生徐倩在放假回國期間,接到了一個自稱京東金融客服的電話,「他說我出國了,在國內不是大學生身份,要註銷我的學生貸款帳號,我說我沒註冊過,但他們說只要註冊了京東帳號,就會被默認註冊。」
對方通過QQ引導徐倩進行在多個平台進行了一系列「註銷」操作,但均未借款成功,「可能因為我2017年就出國了,在國內沒什麼消費記錄。」
這時,對方告訴她可以採取「對沖」的方式,將錢轉入一個帳戶,在「對沖」結束後即可原路返還。在徐倩表示懷疑時,對方發來了帶有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抬頭的「徵信報告」,小標題為「學生網貸查詢」,其中不僅有徐倩的姓名、在讀大學、身份證號,還顯示了「徵信安全係數」「學生帳號狀態」和「待處理平台」。
「上面顯示我的徵信安全係數只有75.5%,而顯示我在今日頭條、支付寶、中郵錢包等地方都有註冊帳號,他說要註銷完所有帳戶,徵信安全係數達到90%以上才能不進入黑名單。」這份表格讓徐倩深信不疑,「他說人民銀行總不能騙人,我可以隨時去報警,我就信了。」
第一次對方讓徐倩先轉入2000元「對沖」京東金融平台的額度,隨後又以支付寶、小米金融等6個平台額度未清空為由,讓徐倩繼續轉帳「對沖」,金額也越來越大,最大一筆一次性「對沖」48700元。
在「對沖」完成後,對方表示還需要4萬元「保障金」,並表示「這是最後一筆費用」,在徐倩表示沒錢後,對方稱:「公司可以幫抵1萬,我私人給你抵一部分,你轉1.2萬就行,保障金交完後,之前對沖的錢立刻就會退回。」
在轉帳「保障金」後,又有一人以「客戶經理」身份聯繫徐倩,稱她情況特殊,還需再轉入4萬元「保障金」。為了拿回此前「對沖」的錢,徐倩經過多次協商,給對方轉了1.5萬元。但第二日,對方表示因公司為其墊付了3.3萬資金,需還上這些錢,才能返還全部的錢。這時徐倩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但已經轉給對方173300元。
徐倩說,疫情結束後自己將返回學校上學,這些錢是父母打到她卡里用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的,「父母本來供我在國外讀書就很辛苦,現在我們也報警立案了,但民警說能拿回來的希望很渺茫。」
「助學貸款」學生成詐騙新目標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除了通過借貸平台和「對沖」來進行詐騙,「助學貸款」也成為了詐騙集團的詐騙「新工具」。群里有部分貧困學生說被以「註銷助學貸款」的名義詐騙,不僅未還清「助學貸款」還背上了新貸,讓原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
韓燕是群內被利用「助學貸款」詐騙的學生之一。她介紹稱,大學四年自己都是依靠著國家開發銀行的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才完成了學業。
3月28日,一位自稱是「京東金融客服」的人打電話給她,說出了她的姓名、學校和身份證號碼後,告知她為了響應國家十九大號召,需要註銷她的助學貸款帳戶。
在添加了對方QQ後,對方發來了相關授權證書和營業執照,並指導韓燕下載京東金融來「償還」助學貸款。在借出5000元後,對方表示額度不足,又指導韓燕通過微博借錢借出了50000元。
「他們說這些錢轉到一個帳戶走帳,很快就會把多出來的部分還給我,然後就能消除助學貸款帳戶,以後在這個平台還款就行了。」轉帳前,韓燕再次詢問對方資質,對方給他發來了身份證照片和手持身份證照片以證實其「客服」身份,並稱韓燕已經在「黑名單」之中,如果不儘快辦理「走帳」,將永遠無法消除不良徵信記錄。
不到一個小時,韓燕就將55000元轉到了詐騙人員指定帳戶,此後再也聯繫不上。
下午,韓燕接到反詐騙中心電話時才得知被騙。查詢助學貸款帳戶,她發現不僅未被註銷,裡面仍然有21000元未還清貸款。
「我父親去世早,我和媽媽相依為命,大學學費都是靠助學貸款,原本畢業後就打算工作趕緊把錢還上,但現在工作還沒找到,又欠了五萬多。」韓燕已不知所措。
在韓燕被騙的當天,3月28日,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2020年第1號預警》(以下簡稱《預警》)稱:「近日,有地方反映,個別學校的學生接到詐騙電話,內容是:十九大以來政策發生變化,已申請的貸款帳戶需要註銷,需要按照對方說的程序進行操作,否則會產生不良影響。以上是新的詐騙手段。」
《預警》強調,目前國家助學貸款沒有政策變化,「請同學們相信正規渠道的信息,有困難和疑問要找學校和班主任。」
韓燕說,自己也曾懷疑過真假,但她已經畢業一年,沒有保留學校老師聯繫方式,在疫情停課期間,學校還處於放假階段,也無法進行電話核實。
對此,另一名被騙學生曉柔,也遇見了同樣的情況。
「我第一次接電話的時候也沒有相信,還在我們班級群里問了一下,我們輔導員也不清楚這種事,因為疫情學校還沒有開課,她說要等學校上班後才能核實清楚,就沒有多說。」曉柔認為,騙子正是利用疫情期間多數學校尚未開課,學生無法及時和學校核對情況,來趁機實施詐騙。
3月16日,騙子第二次給曉柔打去電話,並多次強調「時間已經來不及」「只需要簡單操作幾個步驟」後,曉柔半信半疑加了對方QQ。
「他們說全國助學貸款系統要進行更新,先把錢還上,走帳後立刻就會重新發放。」曉柔還和父母進行了商量,但父母皆為農民,對政策和金融並不了解,也是在對方提供了身份證明和多次催促後,曉柔和父母選擇了相信。
由於家裡沒有大量現金,曉柔在對方的指示下通過京東金融和招聯金融進行「走帳」,「他們說理解我家的情況,這兩個平台是和助學貸款綁定的合作平台,不用花費我們一分錢,還專門讓我選擇教育貸款,提醒我別選錯了。」兩個平台操作後,曉柔共轉給對方36000元,「差不多是我們家一年的收入」。
受害人70%為剛畢業大學生,多平台發布反詐提示
在建立了「註銷學生貸」受害者群後,趙子珺發現大多數行騙手法都一致,多數騙子冒充「京東金融客服人員」進行詐騙,也有部分騙子冒充360借條、招聯金融等借貸平台客服人員,口徑皆為「註銷貸款帳號」。
4月15日,360借條安全專家安燃向澎湃新聞介紹稱,「註銷貸款帳戶」詐騙從去年開始就存在,是2019年高發的新型電信詐騙手段。去年11月,360金融反詐實驗室還曾發布《註銷網貸帳戶電信詐騙分析報告》,「今年這個騙局是『借』疫復發,我們調查發現2月增長率已經達到了29%。」
安燃介紹稱,該騙局在2019年7、8月呈現高發趨勢,其中70%的受害者為剛畢業大學生,30.3%的受害者被詐騙多個網貸帳戶額度,「我們了解到,很多受害者都沒有在網貸平台借過錢,誤以為網貸額度和個人徵信相關,才輕信了騙子。」
安燃說,「註銷助學貸款」是該騙局今年演變出的新詐騙手法,目標對準了家庭困難、缺乏金融經驗的在讀大學生或剛畢業學生。
對此,安燃提出了三點安全建議:1、網貸帳戶註銷和個人徵信無直接關係,凡以「在校期間註冊網貸帳戶影響個人徵信」為由指引配合註銷網貸帳戶的說辭都是詐騙;2、從網貸平台提取的資金屬於信用消費貸款,為自己名下的負債,凡自稱網貸平台客服、要求提現轉帳的都是騙子;3、正規網貸平台不會主動要求用戶註銷帳戶,警惕陌生人以任何理由要求轉帳,如發現轉帳帳戶為個人帳戶,一定是騙子。
4月14日,京東金融相關工作人員也就此事回應了澎湃新聞。他表示,近期京東金融已經關注到了相關詐騙信息,「我們立刻向來諮詢的用戶說明,京東金融不會以『註銷貸款』『貸款註銷組』等名義聯繫用戶,京東金融的客服人員也不會以任何形式讓用戶繳納服務費、押金或者進行轉帳。」
該工作人員稱,在了解到詐騙方式後,京東金融已經加強了對用戶的反詐提示,在京東金融APP首頁滾動播放防詐騙提示信息,並在用戶實名、帳戶開通、借款提現等環節交互簡訊中增加防詐騙提示信息,還在借款環節增加了彈窗,強制閱讀防詐騙信息。
澎湃新聞記者發現,3月30日,京東金融官方微博轉發了上述《2020年第1號預警》,但在評論區里,已經有多位受騙者稱自己已經被騙,還有不少人表示接到了類似詐騙電話。
「對於詐騙案的受害者,京東金融正在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儘可能幫助用戶追回損失。」該工作人員表示,京東金融也已經向有關部門報案,希望案件能夠儘快破獲。
同日,澎湃新聞記者致電招聯金融,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介紹稱,近期招聯金融在得知有人冒充「招聯金融」進行詐騙後,已經向公安機關報案,並配合調查取證。
「如果有客戶遇到不法分子假冒『招聯金融』名義進行各種形式詐騙,歡迎向我司舉報,我們也將第一時間協助客戶報案,並幫助客戶維權。」該工作人員說,目前招聯金融也已經通過簡訊、媒體等多個渠道提醒廣大客戶防範此類詐騙,並在官網、申請借款頁面公告進行反詐提示。
4月15日,澎湃新聞記者致電趙子珺所報警的東莞橋頭鎮派出所,一名民警表示,該案件作為詐騙案已經被立刑事案件進行偵查,「我們的民警已經派出去跟進調查了,但具體什麼時候能破案,還不清楚,等破案後我們會第一時間聯繫受害人。」同日,澎湃新聞記者聯繫了陳川、韓燕所報案的派出所,目前均已立案調查,但具體調查進展不便透露。
(文中陳川、趙子珺、徐倩、韓燕、曉柔皆為化名)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