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真正的騙子不夠用的時代

2022-05-17   戲說金融

原標題:南海泡沫——真正的騙子不夠用的時代

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變革,讓西歐國家迅速走上了資本為王的道路。

從荷蘭到西班牙到英國的霸主地位更迭中,我們看到了金融對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催化作用。當然,這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它同時也是讓人們喪失理智的「迷幻藥」。

股票泡沫便是顯而易見的證據。

18世紀70年代,出現了兩起至今讓人依然感覺到不可思議的泡沫事件,便是來自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泡沫和來自英國的南海泡沫。

相比起法國泡沫事件的來去匆匆,南海泡沫的影響要更大,也更匪夷所思。

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這件公司從其誕生開始就打上了深深的「投機烙印」——它是為了向英國政府提供貸款而由各大財團家族臨時緊急湊在一起成立的公司。

在和西班牙的海上霸主較量中,英國產生了1000萬英鎊的負債。為了應付債務,當時的英國政府選擇向南海公司借款。作為回報,英國政府給了這家公司一系列優惠:比如該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比如該公司與南美進行貿易的各種特權,比如該公司進行遠洋貿易的壟斷權——這個壟斷權規定所有未經准許就進入這個地區進行貿易的船隻都會被沒收。船上貨物價值的1/4歸英國政府所有,1/4歸告密者所有,另外1/2歸南海公司所有。

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權利,南海公司甚至被批准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和修築堡壘或其他防禦工事。

剛開始的時候,南海公司並沒有因為這些特權而收益滿滿,股東的資本收益率不過6%左右。

在1713年6月2日召開的全體股東大會上,董事會主席格拉夫(GrafOxford)向股東們興高采烈地宣中布,南海公司得到了「西班牙國王正式頒發的販奴特許證」,它只需要向西班牙政府交付1/4的利潤,就可以每年向西屬南美殖民地運送一次黑人奴隸,數目大約為4800名。

當時黑人奴隸的買賣在當時是一種極為有利可圖的買賣,然而南海公司並沒有從奴隸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因為西班牙王國只要一有可能,就會想方設法阻撓南海公司的所有運送活動。

因此,儘管南海公司的股價已經是非常火熱,但分配的紅利從來都沒達到投資者的預期。

看著投資者熱情消退,1919年底南海公司來了一次「展示肌肉」的行動——通過找關係和賄賂擊敗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獲得了一次性向英國政府提供750萬英鎊貸款的機會。

有意思的是,在當時的南海公司帳戶中,可用的現金流還不到300萬英鎊。

怎麼解決?

發新股!

以為英國政府提供超大額貸款為噱頭,僱傭各種有頭有臉的人物進行鋪天蓋地地叫好,通過金錢和強制讓所有懷疑地聲音閉嘴。

果然,在1720年1月份,南海公司新股發行後,迅速被搶購一空,該公司的股票也在短短的一個月內提升了128%。迅速湧進的無成本融資讓南海公司如期實現了為英國政府提供貸款的承諾,而這個承諾的實現又將南海公司股票進一步推高了320%。

1970年4月,該公司董事會又以400%的價格發行了第二個100萬英鎊新股。著了魔似的人們紛紛捲入這場一浪高過一浪的投機中,在幾個小時之內,竟然在這個價位上賣掉150萬份認購單。1720年7月,也就是首次認購後的三個月,南海公司的股價漲幅高達800%。南海公司股票的首批買主,其投資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就翻了8番。趁熱打鐵,南海公司又以1000%的溢價率發行了500萬股。

「原來真的有坐著數錢數到手軟這等好事!」

一時間內,英國成為了「人人投機」的國度。當時的人們,不分高低貴賤男女老幼,都深深地卷進這些泡沫中。男人們在酒館和咖啡館裡會見經紀人,女人們也聚集在服飾店和雜貨店裡大談股經。厄雷交易街上擁擠的人群是如此混亂不堪,以至於在同一時間的同一種股票,在街兩頭的成交價格就能差距10%。

人們爭分奪秒地從一個咖啡館來到另一個咖啡館,從一個小酒館來到另一個小酒館,他們根本就不審查一下股票證券讓明書就認購股票和在股票上簽字。人們高呼著:讓我們認購和簽字吧,到底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對於騙子們來說,這絕對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只要是個公司,只要能編個項目,就可以發新股。

於是各種空殼公司出現了,各種毫無技術含量的騙局得到了熱烈追捧。

給大夥一些當時一些「上市公司」的宣稱的經營項目,感受感受騙子們的日子有多輕鬆。

1.向倫敦供應海煤的公司

2.全英格蘭房屋建築和重建公司

3.改良英國土地的公司

4.頭髮貿易公司

5.經營和承攬巨大好處,但是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的公司

6.從西班牙購買一定數量大公驢的公司

7.英國各地葬禮裝飾公司

8.永動輪製造公司

9.花園改進公司

10.購買和裝備鎮壓海盜的船隻的公司。

11.進入海關裝載貨物,並和商人進行商務談判的公司

12.向倫敦供應牛的公司

13.以較小折現率支付寡婦和其他人的養老金的公司

14.醫用麥芽酒開發公司

15.為所有因被僕人矇騙而遭受損失的主人保險的公司

16.為收容和養育非登記兒童而建造房屋和醫院的公司

17.治療性病的公司

為了能夠出售新股,有的新公司會在厄雷街租賃一天的攤位,24小時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那些可憐的新股東則必須自己去尋找更愚蠢的買家。

一家公司承諾人們只需為每股繳付2英鎊,在年老時就可以獲得1000英鎊的年金,度過愉快的晚年,這種離奇的股票都能在幾個小時里就賣出1000多股。

新方案、新工程一個接一個地出台。

最高等的貴族也像孜孜不倦的股票經紀人一樣渴望在這次投機狂潮中發一筆橫財:大臣成立公司發股票,議員成立公司發股票,王儲成立公司發股票(史料記載賺取4~6萬英鎊),甚至連國王也成立公司發股票。

在1920年中的高峰期,所有英國泡沫公司的總市值高達高達3~5億英鎊,約是當時全歐洲(包括英國)貨幣流通量的5倍,等於直到一個世紀後全球最強工業國英國股票市值的總和。

來自美洲的大好消息作為謠言在有針對性地到處散播著,南海公司的股價飆升至110倍。

這時突然有投資者意識到,股票的上漲不可能沒有上限吧?

這種意識的拖累下,股價上升的趨勢已明顯失去了動力,有越來越多的投機者想保住自己已獲得的利潤,那些與南海公司有良好關係和了解內幕的大投機者開始拋售股票。

1720年8月,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 Bubble Act),隨著這項法令的頒布,「泡沫」砰的一聲破滅了。許多參與投機的股東頃刻間破了產。

許多事先未加思索就購買股票的投資者這時開始思考:如果連長期在王儲親自領導下進行運作的威爾斯銅業公司也存在欺詐行為,那麼南海公司就真的清白可靠嗎?隨著人們的懷疑,南海公司股價達到最高水平之後的一個月,股票的價值就損失了將近1/3;兩個月後,南海公司的股價只剩下最高點時的1/10。

那些靠大額貸款來投機的股票投機者因股票價格的一落千丈而紛紛破產。最後,就連南海公司的主要承兌商刀劍公司也宣布停辦支付業務。看上去,災難似乎也籠罩到銀行的頭上。那些接受南海公司股票做抵押、貸款給投資人炒股的銀行一間間倒閉,就連英格蘭銀行也暫時陷入了困難。

被騙取大量錢財的人們異常憤怒,英國所有的城鎮都舉行了公共集會,人們紛紛請願,要求立法機關向南海公司的董事們追究責任。許多欺詐舞弊行為被曝光。英國國會任命的調查委員會審查了南海公司的帳簿,並且發現了許多令人震驚的事實。帳簿中少了幾頁,帳簿上還有多處用小刀等工具颳去的痕跡,有的雇員則乾脆銷毀了帳簿作為罪證的文件。一個秘書意味深長地解釋道:「如果我揭穿我知道的所有內幕的話,那麼將發生讓全世界都感到震驚的一幕。"

有多少參與犯罪的人,就有多少不願說出真相的人。

1721年初議會沒收了33名董事會成員的大筆財產,但事實上還是有一些被告通過採取各種各樣的詭計而保住了自己的投機收益。而經歷了這麼大風波後的南海公司竟然還能再撐一百多年,直到19世紀中葉才正式結業。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