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帝生母究竟是不是馬皇后?她的真實身份成謎,各種說法都有

2023-11-14   歷來現實

原標題:永樂帝生母究竟是不是馬皇后?她的真實身份成謎,各種說法都有

永樂帝生母究竟是不是馬皇后?她的真實身份成謎,各種說法都有

永樂年間,在南京明孝陵的大堂里,供奉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他眾多妃嬪的靈位;這裡面,有個妃子的靈位所處位置比較特殊。

知名度很高的正牌娘娘馬皇后肯定是跟洪武皇帝朱元璋並列的,還有二十多個妃嬪牌位被供奉在西面,卻有一位妃子獨自在東面,這個特殊的妃子,名不見經傳,喚作碽妃。

這不禁讓人產生很多聯想,永樂大帝朱棣之所以這樣做,應是大有深意。

中國古代等級制度非常嚴格,左右是區別尊卑高下的明顯標誌之一,在各種禮儀之中普遍實行,這從皇帝見臣子的座位可以窺見一斑。

最初,君王在受臣子朝見時,一般都是坐在北面,向南而坐,文武大臣向北而立。

臣子的站位也有講究,朝臣依官位的大小,由大到小一字排開,官位高者一般是在東面,官職低的則是在西面。

這個東和西,是對皇帝而言的;對大臣而言,東邊為右邊,西邊為左。(後來,大臣上朝的時候,改為文臣在東,武將在西。)

概括起來,就是古代以右邊為上、為尊,右邊為下、為賤。

為什麼這一位妃子能享受尊貴待遇?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也許跟朱棣的身世有關。

根據《明太宗實錄 卷一》記載,朱棣是馬皇后的兒子,天生聰明,還非常勤奮,讀書一看就記住,一輩子都忘不了,母親對他是特別的寵愛——「心異之,獨鍾愛」。

《明太宗實錄》不但說了他的身世,還描述有細節,讓人感覺朱棣的身世沒有疑問。

《奉天靖難記》中記載說,高皇后一共生了五個兒子,長子懿文皇太子,次子秦愍王挾,次子晉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這裡的「上」指的就是朱棣。

也許你會說,《明太宗實錄》編纂於萬曆年間,是明神宗朱翊鈞下令編修的,而神宗皇帝是朱棣的後人,編史的時候肯定維護朱棣。而《奉天靖難記》則更不能作為依據了,它是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成功奪取帝位之後編纂的,編寫的官員很可能是其下屬,可信度尤其低。

《明史》乃清朝初年編寫的,早已不受朱棣的影響了,這部史書是如何記載朱棣身世的?

《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朱棣的身世是這樣的:「太祖第四子,其母孝慈高皇后」。翻譯過來就是,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是馬皇后。

民間可不這樣認為,朱棣到底是不是馬皇后所生,一直有不同說法,爭議不斷。

從正史來看,朱棣的身世明明白白,沒有什麼可質疑的,無論是《明史》《明實錄》,還是《奉天靖難記》(疑似官方編纂)等明清官方正史資料記載,朱棣都是馬皇后所生,不存在懸念。

然而,民間對此有不同說法,質疑聲音不斷,認為正史中的記載不是事實,史官的態度不能保持公正。

即使是清朝初年編纂的《明史》,立場也未必能保持客觀、公正,因為編寫者依據的是明朝的檔案,而清朝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是華夏正統,對明朝的洪武和永樂大帝是持肯定態度的,就像朱元璋肯定元朝皇帝一樣。

民間廣為流傳的觀點,說朱棣的生母不是馬皇后,是朱元璋的妃子所生,之所以塑造成是馬皇后,一是礙於朱元璋的面子,二是涉及朱棣政權的合法性。

那麼,野史是如何記載朱棣身世的?

朝鮮使臣的說法:

明朝是朝鮮歷史上跟中國關係最好的歷史時期,「朝鮮」的國號還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的,朝鮮國王的任免需要得到明朝皇帝的批准。

朱棣在位的時候,是中朝關係的蜜月期,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期間,朝鮮李氏王朝曾經3次向明朝進貢本國的美女,共計有8人。

兩國關係事實上跟一個國家差不多,交往頻繁,朝鮮又是朱棣的「岳父」家,對中國的事包括宮廷內幕,皇上的風流韻事等小道消息耳熟能詳,知根知底。

但是朝鮮的地位又跟國內各省、州有所不同,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可以記載明朝皇室的軼事趣聞,中國史官斷然不敢記載的,朝鮮官員則毫無顧慮地進行記述,可信度也比較高,最起碼有參考價值,比中國民間野史有根本不同。

據朝鮮使臣權近的《奉使錄》有關記載,朱棣的生母不可能是馬皇后。

高麗使者權近曾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第一次出使大明,將一路上所見所聞寫入《陽村先生文集/奉使錄》之中。

路過燕王封地北平時,在這年七月十五日覲見燕王,被告知今天是「先大後」的忌日,所以不能受禮。

於是他在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日這天才得以見到燕王朱棣。

而根據《明史》等史料的記載,馬皇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病逝:「洪武十五年八月寢疾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明史 列傳第一 后妃》)。雖然《奉使錄》也沒有明確指出「先大後」是誰?但絕對不可能是馬皇后,因為去世日期相差一個月,朱棣不會馬虎到這個地步,朝鮮使者也是心細如髮的人,不可能記錯日子。

也有人說是朱允炆的母親呂皇后,這就更不靠譜了,呂皇后是朱標妻子,是朱棣的嫂子,朱棣憑什麼如此認真去祭奠,這情理上說不過去。而且朝鮮使者記述的時候,呂太后還健在。

1402年,朱棣靖難之役取勝,打到南京之後,還將呂太后(朱棣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請出來,向嫂子解釋出兵的苦衷。

四年之後,即永樂四年(1406年),朱允熙因為宅邸失火而死,呂妃也跟著失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朱棣怎麼可能在呂太后去世的18年前,就去祭奠?

由此可見,朝鮮使者所說的「先大後」,並非是馬皇后。也就是說,朱棣的生母另有其人。

南京太常志的記載:

《南京太常志》是明朝嘉靖年間擔任南京太常寺卿的汪宗元所著,有一定官方色彩,所以記錄比較可信。

該書記錄了孝陵神位,其中左一為淑妃李氏,是懿文太子(太子朱標)、秦愍王、晉恭王的母親;右一位碽妃,是成祖文皇帝即朱棣生母(民間傳說,馬皇后自己根本沒有生育能力,她的孩子都為別人所生)。

但是根據史料記載,碽妃是1365年春到的中國,這時候,朱棣已經是個5歲孩子,所以她不大可能是成祖的生母。因而史學家吳晗覺得這種記載有疏漏,「行歷不詳,只好闕疑」。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明成祖朱棣的史官為了讓人相信成祖是嫡子,在編纂《明實錄》的時候,把朱棣的出生日期推前了5年。

野史觀點:

清朝劉獻廷在康熙年間寫了一本書叫《廣陽雜記》,對朱棣的身世有新的說法,說成祖皇帝的生母是蒙古姑娘。

《廣陽雜記》參考了《蒙古黃金史》的說法,認定明成祖母為瓮氏,而這個瓮氏就是蒙古弘吉剌女子,還曾是元順帝妃。

如果這樣,就有損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形象,說明他跟曹操一樣喜歡人妻,明朝皇家肯定不會如實記載,要把瓮氏的事跡完全抹去。

再說,如果朱棣是蒙古女子所生,那就屬於混血,很難合法繼承皇位,政權就失去合法性,這是萬萬不可被寫到史書中去的。

民間有一種說法,朱棣登基後,曾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大報恩寺,說是為了報答馬皇后的養育之恩,然而寺中正殿的大門很少打開,經常緊閉著,外人無法看見裡面的擺設。據知情人講,裡面供奉的其實是來自朝鮮的碽妃李氏。

也有人說,明朝時期,皇宮中曾經有一大殿,擺放著瓮氏的牌位,每逢重大節日,明朝皇帝都要秘密祭拜。

不過這種說法時間上同樣不吻合,瓮氏作為帝妃,肯定是在元大都皇宮中生活。朱元璋是和尚的時候,肯定不能臨幸,連見面都沒有可能,起義之後也鞭長莫及,夠不著瓮氏。要想產生關係,只能是在推翻元朝,進入元大都之後。

但是朱元璋是1368年攻入元大都的,那時候元順帝才逃跑,他才有可能占有瓮氏,讓其懷孕生子。可是這時候,朱棣已經出生8年,是個活蹦亂跳的少年了。

當然,如果朱棣或者自己的後人,篡改自己出生日期的話,此事就另當別論了。

如果明朝史書說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清朝初期文人編纂《明史》的時候,也不會有不同說法。

按照慣例,前朝歷史是後來者編寫,但是必須參照前朝檔案,否則的話就難以讓人信服。如果不參照前朝檔案,那《明史》就失去了權威,由此可見,朱棣生母不是馬皇后,另有其人的說法,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朱棣篡改了史料。

.

眾所周知,朱棣不是合法繼承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本來應該在其他皇子中選接班人,可是他卻選中朱標的兒子,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接班。

而朱允炆政治上不成熟,聽從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對叔叔們出手,進行削藩。朱棣本來就對侄子當皇帝心懷不滿,這時候正好找到藉口,起兵靖難。

奪權成功之後,朱棣就要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去想方設法修改歷史,把自己的奪權說得理直氣壯。在這個背景下,《奉天靖難記》出爐了。

在這本書中,朱棣被美化,比如高後(馬皇后)於諸子中,其實獨鍾愛朱棣,主要是因為高後做了一個噩夢,朱棣曾經在夢中保護了自己。就連太祖常對身邊的人經常說:將來能安定國家的,只有燕王了。

還有,相面者偷偷地說,朱棣「龍顏天表,鳳資日章,重瞳隆準」,天生就是當皇帝的料。

與此同時,朱標和朱允炆則被醜化。如:懿文太子(朱標)行為不檢點,多次違紀,受到太祖朱元璋的批評。他不但不改,反而心生怨言。而且他還建立私人武裝,人馬有3000。

在北伐的時候,朱棣建立功勳,哥哥朱標妒忌,在父皇跟前說弟弟的捷報有水分。朱元璋聞之,憂心忡忡,對馬皇后說了自己對太子的失望。

太祖駕崩時,建文帝還想方設法阻擾成祖進京奔喪,還用手中的劍指著朱元璋的棺木說:「你怎麼不說話了,還能教訓我嗎?」說完哈哈大笑,沒有一點悲傷的意思。

甚至還說,建文帝十分好色,常服春藥。說建文帝「藥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以至於和羊豬發生關係。

實事求是地說,《明史》等正史是相對可靠的,沒有必要質疑;野史和雜史沒有獲得第一手史料,來源多為道聽途說,不能讓人信服。有的為了博眼球,譁眾取寵,也不惜編造事實,更不靠譜。

但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史書編纂可能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個別地方存在失真和不準確也在所難免。

也就是說,朱棣為證明自己奪權的合法性,有意對史料取捨,對自己有利的史料進行放大,對自己有害的史料進行刪減,美化自己丑化對手也不是沒有可能。因此,民間流傳的朱棣生母可能是朱元璋妃子的說法,也不一定是謠言。

不過推翻正史的說法,必須有詳實資料,不能靠推理。無論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還是另有其人,都影響不了對朱棣的評價。

就像評價唐太宗一樣,奪權手段並不重要,身份也完全不是什麼大事兒,關鍵是看他在位的時候做過些什麼。

參考史料:《明史》《明實錄》《奉天靖難記》《廣陽雜記》《國榷》《三垣筆記》《南京太常志》

參考史料:《明史》《明實錄》《奉天靖難記》《廣陽雜記》《國榷》《三垣筆記》《南京太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