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遲早會跟史鐵生與「地壇」相遇|精選

2023-09-16     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一個人,遲早會跟史鐵生與「地壇」相遇|精選

‍‍

闊別十年的地壇書市回來了!」這幾日,地壇公園裡泛著濃郁書香的市集,正吸引著一撥接一撥的愛書人。

中國教育報記者 賈文藝攝

如同魯鎮之於魯迅,邊城之於沈從文,提到地壇,就不能不提史鐵生。經由史鐵生「註解」的古蹟地壇,早已成了一處精神地標,多少人來北京,同為追隨史鐵生的車轍回到地壇。

有人說,就算現在讀不懂也沒關係,就像「年少時射出的彈珠而今正中眉心」,我們每個人,遲早會跟史鐵生與「地壇」相遇

01

地壇,

是青春里課本上的「意難平」。

在某堂語文課上,在還沒嘗過人生苦楚的成長伊始,一個苦難的人,裹著他苦難的記憶,就這樣闖入了你的青春。《秋天的懷念》《合歡樹》《我與地壇》……自此成了多少人的難以忘懷。

《秋天的懷念》課文截圖

當時太年輕的身軀,讀不懂、接不住他那麼苦的靈魂,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會生出一種「後勁太大」的感觸,及至初讀不識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終於曉得:

他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憾」,他是「月有陰晴圓缺」的「缺」,可他用他的缺憾與抱憾,教會我們儘可能地不留遺憾。

02

地壇,

是無條件為一個人托底的歸處。

試想,拿到史鐵生人生劇本的是你(雖然這假設太過殘忍,可這就是他的人生啊):

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在殘疾後的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你會如何自處?你會把自己藏在哪裡?你會以何姿態再去為接下來的人生破曉?

當健康遺棄了你,當命運鞭撻了你,當自我驅逐了你,這時,有一個園子,托住了你。它什麼也沒問,什麼也不需要你自證。在這裡,你的殘缺與悲傷一同被接納了。

「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鐵生說與地壇的相遇,「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

03

地壇,

是一見如故的友人。

多麼「物是人非」的一處所在:地壇。

它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聖地,享盡尊榮,亦難逃斗轉星移,史鐵生與它照面時,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初見便是滄桑,「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

地壇的荒廢,與處於風暴中心的「我」的頹廢,何其相似,曾「狂妄」,曾興盛,卻都難掩頹勢,成了被遺忘、被忽視的所在。

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地壇不言,伸出臂膀攬上了史鐵生的肩,這份惺惺相惜,使得他們走近了彼此。

在這荒蕪中,尚有一絲不滅,「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正是日後席捲重來的雜念與生機。

04

地壇,

是你重識、觀照世界的「小天地」。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我都在這園子裡待過。有時候待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待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

在地壇,這方寸之地,被禁錮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卻比自由之身更豐盛地享用了這個世界的細微之美:他看見了別人看不清的,聽到了別人聽不見的,得到了別人不容易得到的「饋贈」。

在地壇,他看見了,「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在地壇,他聽見了,「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

在地壇,他聞到了,「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在地壇,他經歷了,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

史鐵生在地壇,也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更切實際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於「詩與遠方」,更在於「詩與腳下」,把腳下深耕了,把當下過徹底了,你也能用一種人生解釋所有的人生。

05

地壇,

是「引我見眾生」的擺渡之船。

「曾有過一個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這園中來,來唱歌,唱了好多年,後來不見了。」

「有一個老頭,算得一個真正的飲者;他在腰間掛一個扁瓷瓶,瓶里當然裝滿了酒……等你看過了他卓爾不群的飲酒情狀,你就會相信這是個獨一無二的老頭。」

「早晨和傍晚,在這園子裡可以看見一個『中年女工程師』,事實上我並不了解她的職業或者學歷,但我以為她必是學理工的知識分子,別樣的人很難有她那般的素樸並優雅。」

「還有一個人,是我的朋友,他是個最有天賦的長跑家,但他被埋沒了……那些年我們倆常一起在這園子裡待到天黑,開懷痛罵,罵完沉默著回家,分手時再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

「我也沒有忘記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時隔多年,我竟發現那個漂亮的小姑娘原來是個弱智的孩子。

他後來有點想明白了,就算「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

可陡然一問,又令人不忍,那麼:「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由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

在地壇,有的人身後拖了一地心事,有的人初相逢就是最後一面;在地壇,人生的參差某種程度上被理解了,一切「苦難的角色」也能被體諒了;在地壇,人會更謙卑,更接近生活真相。

06

地壇,

最是濃得化不開的母愛。

直戳心窩子的,就是史鐵生關於母親的書寫。他的語言平而實,無關修辭,無關塑造,卻令讀過的人在心中泛起一場海嘯:驚天動地的愛,低聲下氣地給,小心翼翼地給。

往事,有時最怕回味。

最怕多年後才聽出言外之意——

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

最怕永遠地錯過——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最怕懂事太晚——

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若有朝一日能在地壇公園裡走走,請你一定也試著丈量一下這層層疊疊的母愛,他說過的,你沒忘的,「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又或者,不必遠方,你回頭,回望母親追逐你的目光。

07

地壇,

更是每一個人的精神棲息地。

在地壇,史鐵生用車輪軋過暴躁無常,軋過生死思考,軋過苦難絕望,捲土重來了!地壇的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所悟,已成為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久駐進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錘鍊我,融入我而成為我」。

一座園子,拯救了一個人;一個局限之軀,給了一座園子無限生命,那就是史鐵生與他的地壇。

縱有「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之說,可回到史鐵生這裡,聚到地壇,我們分明得到了一種「被讀懂」的妥帖,得到了一股「被療愈」的能量。地壇,是空間的,是時間的,更是心靈的,是每個人的。

因為,一個人只要有失意失敗之時,有身心俱疲之時,有憤懣無力之時,有迷途絕望之時,他就需要一個自己的「地壇」,需要一個隨時隨地接納自己的「地壇」,需要一個進退維谷之際能安放自己的「地壇」,需要一個精神紮根不被大風颳倒的「地壇」。

史鐵生說,「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是的,此刻,你我都不在地壇,而地壇在我們每個人。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夜讀》

責任編輯|王佳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4b229640c20986dc717cab3a32607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