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今日最終確定,將禁止從中國、俄羅斯、朝鮮、伊朗進口稀有金屬「鉭」及其合金製品。需要區分的是,鉭並非稀土元素,但仍屬於極具戰略價值的稀有金屬,美國國防部稱其為「關乎國家安全,是軍用和非軍用系統生產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表示,該元素通常用於核反應堆、飛機及飛彈部件的製造,而這份禁令早在2020年9月就已具雛形,當時的理由是因為這種材料「受到這些國家的管制」,擺脫對這些國家的依賴事關國家安全,一旦這些材料短缺,將會阻礙對國防部軍事系統的維護和更新,還將對更廣泛的工業產業產生消極影響。
至此,在新的禁令中,鉭正式和部分稀土磁材以及鎢「平起平坐」,美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友岸外包」、「印太經濟框架」計劃更進一步。
然而,在這個節點繼續推進「反全球化」,究竟是讓美國陰謀得逞,還是自斷手腳?首先,現在美國國內的高通脹尚未解決,再加上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加劇了美國的黨爭,國內人民矛盾加劇,怨聲載道,從初期的反智行為「反對口罩」,到後來無可救藥「全民新冠」,美國抗疫首席福奇直呼「沮喪」、「失望」,並於近日宣布卸任,卻遭到美國議員提議「清算」,美國國內矛盾之激烈,已位於歷史高點。
搖擺不定的韓國,也成為了美國的憂慮。美國推行的「印太經濟框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韓國的參與,美國總統拜登前不久為了此事親自出馬訪問韓國,並重點關心了韓國的晶片產業。美國財長耶倫也去拉攏韓國,「韓國在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韓國應該和美國攜手突破瓶頸」,並劍指中國,揚言要阻止中國的「獨斷專行」。
然而韓國再三權衡後,決定不能得罪中國,但也不能得罪美國,畢竟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已成為一個「常識」,從前日「不待見」佩洛西也可以看出,韓國的對外政策正在轉向。韓國總統尹錫悅表示,所有的政策都是基於國家利益。在中韓建交三十周年的契機下,韓國表示將繼續加強和中國的雙邊合作關係。
不過我們也不能想當然,認為韓國真的更願意對華友好了,尤其是在國防上,韓國表示「薩德」問題絕不能妥協,美國提出的「晶片四方聯盟」也是要加入的,尤其是前日,韓國宣布將大力投入國防軍事發展,並稱「成為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國」的目標有望實現,很明顯是想向美國的軍事出口經濟模式靠攏。
這主要是因為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其非常單一的經濟支柱,而在美國的要求下,韓國表示將為美國的半導體實業發展「鼎力相助」。韓國也清楚,在很多層面上自己只是美國的一顆「棋子」,不過如何利用好「棋子」的身份為國家謀利,已成為韓國總統的首要任務。
尤其是作為「棋子」,要有隨時被拋棄的覺悟,基於這點來看,韓國想為自己謀求「獨立自主」,也想擺脫「不得不依賴中國」的現狀,從而再次向美國靠攏,成為一顆優秀的「棋子」。因此明確的一點是,我們必須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