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22年財政預算案即將公布,規劃焦點有哪些?

2022-02-18     新加坡眼

原標題:新加坡2022年財政預算案即將公布,規劃焦點有哪些?

新加坡2022年財政預算案聲明將於2月18日下午3點半,由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Lawrence Wong)在國會上發表。

新加坡建國以來,一直都在「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高瞻遠矚」的大原則下部署經濟和社會建設,政府謹慎理財的治國風格,也一直貫徹到預算案的規划上。

追求共富

2006年,新加坡率先以「經濟增長紅利」的名義向成年國民直接派錢,其最新的財政預算更是迎來近十年來第三次「全民派錢」,並為不同階層的市民「量身定做」,確保政府開支用得其所。

在後來的財政預算案聲明中,時任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傑宣布向國民分享11億新元,所有滿21歲國民可按個人收入獲得100至300坡元不等的「紅包」,預計約有270萬人受惠。儘管新加坡派錢的金額約為「關愛共享計劃」的一半,但其背後突顯的公共財政理念,卻截然不同。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院長吳木鑾(Alfred Muluan Wu)副教授認為,新加坡的派錢政策注重全民分享經濟增長成果,表現在政府主動將派錢與扶持低收入階層掛鉤。

「全民共富是新加坡政府施政最大的考量之一,包括貧困人口的後代是否遭遇階層固化等問題。」

吳木鑾副教授坦言,雖然國家的經濟增長不可能為所有人帶來益處,但新加坡政府注重經濟發展造成的差異,尤其是容易受到經濟變化影響的那部分人,這強調了政府的公共財政理念「是讓老百姓覺得他們跟新加坡一起成長」。

注重安居

除派錢之外,新加坡還運用公共財政協助市民置業,同樣是財富再分配的體現。

在之前的財政預算案中,新加坡提高了買房稅項,同時為協助年輕人置業,特別推出2000個「先興建、後銷售」的組屋單位,主要是協助單身、離婚、組屋租戶,以及缺乏收入證明的年輕夫婦可以提早置業。

另外,新加坡政府亦增加「近居購屋津貼」(Proximity Housing Grant)的金額,最高津貼多達3萬新元。近居購屋津貼早於2015年推出,旨在鼓勵年輕人靠近父母居住,有逾一萬個家庭從中受惠。

吳木鑾副教授指出,新加坡的「組屋政策」令八成國民處於「同一起跑線」,因此新加坡在推動社會階級向上流動方面,是發達經濟體中做得比較好的。關於「共富」的概念,他這樣解釋道:「當政府面對社會經濟增長帶來的貧富差距時,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其他的人也受惠於經濟增長。」

新加坡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追求平衡——一是在緩解當下這一代人民的生活需要,以及為下一代增加國庫積蓄間的平衡;二是在加強和拓展經濟建設為國家開源,以及緩解弱勢與低收入群體和年長一代的需要之間的平衡。

不管是不是新加坡大選年,預算案的這些思考估計要延續好幾年,特別是考慮到國際局勢,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在戰略上不斷角力等所造成的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

新加坡在加速經濟轉型之餘,也要有一定的社會後盾來緩解民生需要,這類需要對國家財政與資源分配會形成拉力,需要政治智慧與同理心來妥當布局。過左或過右的預算案都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的持續發展。

熱點問題

新加坡2022年財政預算案的熱點問題可能是即將提高徵收的消費稅(GST)。預計GST將從7%提高至9%,推出時間可能會在今年至2025年之間,政府或將儘快實施該項政策。

而這一問題的熱點在於,提高消費稅是會分兩步進行,還是像很多人預期的那樣一步到位,這兩種模式在新加坡都曾有過先例。

援助措施

除此之外,值得關注還有僱傭補貼計劃(Jobs Support Scheme)。去年12月,該計劃對零售、餐飲和旅遊等行業進行了最後一輪補貼。在高峰期,該計劃為受疫情影響的行業提供的補貼資金最高達到了新加坡本地薪資的75%。

如今,大家對預算案最關心的問題是:這一補貼計劃是否還會延續,以及面向哪些行業?

其他援助措施,例如招聘獎勵計劃(Jobs Growth Incentive)和臨時過渡性貸款計劃(Temporary Bridging Loan Programme)能否延續也還不確定。招聘獎勵計劃是為一些企業機構的新入職低薪員工補貼部分工資,臨時過渡性貸款計劃則是在供應鏈緊縮期間幫助企業周轉資金。

綠色發展

可持續發展方面,下一步的首要議題是徵收碳稅。目前,對於產生2.5萬噸或以上排量的設施,每噸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本為5新元(從2019年到2023年)。2024年的碳稅可能會連同2030年之前的預期碳稅在本財年的預算案中一起公布。

有人提議新加坡應拿出更多預算來推動綠色創新產業發展,畢馬威(KPMG)更是大膽建議新加坡撥款10億新元資金。新加坡製造業聯合會則建議政府幫助企業發展可持續綠色業務,例如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可持續原材料

待預算案公布後,新加坡民情聯繫組將在2月24日和26日分別舉辦英語和華語的線上對話會,與公眾探討今年財政預算案聲明所宣布的措施。此外,民情聯繫組將在全島人流量高的地點設置「意見站」,收集公眾對預算案的反饋;人民協會和基層組織也將主辦一系列對話會,收集意見。

註:此文結合了2020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後吳木鑾副教授接受媒體的內容。這些採訪內容與現在新加坡公共財政思路仍然一致,所以一併轉發。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或其他機構組織的觀點

感謝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微信 ID:LKYSchool-NUS)授權新加坡眼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459153a8392bfee257dc9e221eaf7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