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的導演胡玫曾說,男演員28歲不火就洗洗睡吧!
這話曾被奉為金科玉律,近幾年卻隨著劉奕君等「叔系」男演員冒頭兒被打破了。
究其原因:「叔系」男演員往往擁有小鮮肉不具備的陽剛和沉穩。
娛樂圈對男性的審美開始「內卷」,「白瘦幼」的過時造就了一批「叔圈新頂流」,王陽也是其中之一。
王陽的顏值很高、氣質很絕,在觀眾這兒幾乎沒有爭議。
「痞痞的,壞壞的,又深情得恰到好處!」
「果然男人越老越有魅力。」
「他的魚尾紋好帥啊!」
「我真覺得他比鍾漢良還帥。」
對他的大器晚成,觀眾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從《青年醫生》里的「毒舌醫生」王博、《慶餘年》里的滕梓荊、《叛逆者》里的「拽王」陳默群、到《人世間》里的蔡曉光…王陽36歲顯露才華,8年步步為營、3年前起勢,44歲魅力橫掃四方,再次顛覆「胡玫定律」。
有意思的是,王陽這8年的成長也全靠「大叔」,是5個慧眼識珠的「叔系導演」,成就了王陽的「頂流」之路。
因木納2次錯過趙寶剛,第3次因「騷中帶賤」的表演獲表揚
王陽的臉的確很特別,有人說,他像林更新、吳啟華、韓庚的混合體,高大身材、寬肩蜂腰又堪比裴勇俊。
說他帥吧,還有點斯文敗類的范兒。
不管演什麼反派,你都要擔心好人危險(比如《叛逆者》里的陳默群、《宮鎖珠簾》里的陳為)。
但你說他是「壞人臉」吧,偏偏演大俠、善良之光也很合適,比如《慶餘年》里下線讓人哭腫眼的「滕梓荊」、《人世間》里的活得特別通透的蔡曉光……
可這樣一個擁有顏值高、劇拋臉、演正反派都合適的演員,怎麼會等到44歲才火呢?
因為王陽年輕時,性格出奇地木訥。
或因人家從小到大都是學霸(曾考上史丹福、在上戲因英語成績最高被公派留學、畢業後同屆唯一一個考入人藝)和牛人(同學中第一個被頂級經紀人常繼紅簽約的)一個,所以就沒養成「看人眼色」的習慣。
或因人藝話劇團演員出身,受傳統教育太多,不諳社會事;
或因在校園裡就有「小吳啟華」外號,總是被女生包圍,太過傲嬌…
總之,20多歲時王陽「穩過了頭」:
2002年,常繼紅安排他和趙寶剛吃過一頓飯。
趙寶剛那會兒可是「頂流」導演,曾「實打實」捧紅半個娛樂圈的一線。
比如《過把癮》捧紅江珊、王志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捧紅徐靜蕾;《永不瞑目》發掘陸毅、袁立;像霧像雨又像風》捧紅陳坤、周迅、李小冉、孫紅雷;《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被稱為「青春三部曲」捧紅佟大為、李小璐、馬伊俐、文章;《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捧紅劉燁、于娜、印小天……
常繼紅看好王陽,於是本意是讓他拿下《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的男主——龍小羽。
結果這位哥哥見到這麼大的導演,只是木木地點了點頭:「見過。」
一頓飯中,不僅一杯酒都沒敬,而且少言寡語。
分析一下,王陽大概認為:寶剛導演會像人藝領導那樣,吃完飯拿著劇本直接談戲。
他哪裡知道「劇圈」規矩:吃飯就是「面試」。你一言不發,導演怎麼選人?王陽就這麼錯過了一次重要機會。
第二次機會是8年後的2010年(哈哈,時光飛逝),王陽的學渣哥們兒張鐸已經小火了,為了拉王陽一把,他把他帶到了《婚姻保衛戰》的劇組(這劇趙寶剛捧紅了黃磊、馬伊俐)。本想拍完戲,為他介紹趙寶剛。
誰知王陽老老實實觀摩了哥們兒的一場戲後,準點兒走了……走了……
然而命中注定,王陽和趙寶剛是有緣份的。
2014年,36歲的王陽終於演上了趙寶剛的《青年醫生》。
在「急診室治癒系男團」中,王陽飾演的醫生王博是個非典型「毒舌」,經常有些「犯賤」的悶騷的行為,十分「接地氣」。網友說:「王博和單位那個悶騷的同事一毛一樣」。
據說此角色開始沒這麼豐滿,王陽設計了很多小細節讓角色一下子活了,在片場,甚至讓趙寶剛站起來叫「好」!
在後來的發布會上,趙寶剛從一眾優秀演員里單挑出王陽來大誇特夸。
「王陽演得戲很真誠,他用心了,所以他呈現出來的東西不一樣,這不是單純技巧上的東西。」
王倦感謝王陽給了滕梓荊生命、周遊對陳默群驚為天人
性格的原因令出道18年的王陽「體寒」了15年,出演《青年醫生》後他沒火,彼時的趙寶剛作品流量已不及於正。
真正讓王陽起勢的,還是《慶餘年》里的滕梓荊。
和王博一樣,滕梓荊是一個介乎於「打醬油」和「重要配角」之間的「忽明忽暗」的人物,「11集就下線、人物太正、頂多演成忠僕」,但王陽不滿足於這樣:
「首先,他不能愚忠。滕梓荊武功高,有情有義、智商也在線……他為什麼不可以在某些方面,跟范閒是可以抗衡的狀態呢?」
於是,在王陽的演繹下,滕梓荊變成了范閒打通關的小boss。
他是一個真正的殺手,眼神也很邪魅,但最後他的真情流向了范閒,他的生命因為真情成了豪賭。
他下線時,人們紛紛為范閒失去一個「將才」而惋惜,更為滕梓荊和范閒的「奇情」唏噓。
甚至有觀眾給王倦留言說,能不能讓滕梓荊「詐屍」一下,求求了!
最重要的是,滕梓荊還意外地成為了「范閒心智成長的轉折點」。
編劇王倦壓根兒沒想到,滕梓荊能帶動劇情高潮點,他特意發文感謝王陽的「創造」。
如果說「滕梓荊」給觀眾感動得稀里嘩啦,那麼「陳默群」就給觀眾迷得「五迷三道」。
《叛逆者》里朱一龍演技很贊,但王陽的「陳默群」更驚艷。
他與王志文的飆戲是一大看點,網友給王陽起外號叫「拽王」,叫王志文為「狐王」。
「拽王」的人設有著戲劇性變化且層次分明:一開始張揚跋扈,中段勢力不再威風掃地,後段如喪家犬般的卑微落寞…每個變臉都讓人看著過癮。
他得勢冷漠孤傲時長這樣;
威風掃地時這樣;
等到把大背頭改成油劉海了,你就知道這個角色再也「起不了來」。
拽王下線,觀眾的心情是複雜的:覺得陳默群罪有應得,又為他感嘆命運弄人。
觀眾有複雜觀感,跟王陽對陳默群的理解深刻有關。
有網友評論「只要反派長得帥,三觀跟著五官跑」,王陽曾回覆說「陳默群也不純反派」。
王陽說:
「這個角色是狂傲、不羈、決絕的,他本身很有魅力,雖然在立場上是反派,但他有複雜性,不是一個單純的反派,他有一些特質,不論這種特質是好是壞,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這就是為啥王陽能演陳默群,鮮肉們演不了的原因。
所以周遊導演誇他:
「王陽通過刻畫陳默群在幾個階段內心糾葛,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歷史感,敵強我更強,他就是那個能讓正派更閃耀的那個敵人。」
徐崢為他說話夾槍帶棒、張紀中為他懟過陳凱歌
蘇軾在雜文中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雖曾因不圓滑錯失良機,但人到中年,正逢娛樂圈「陽剛之氣」回升,王陽一下子成了香餑餑。
王陽的火也有「人和」(心態、個人努力)之因素。
正因為年輕時未火,演員生命是「先苦後甜」的,所以他的「地基」才穩。
想想也是,一個曾破碎過體育夢(曾是桌球國家隊種子隊員)、金融夢(因簽證不成功放棄了史丹福),放棄過成為傳媒精英而去演戲的男人,當然知道自己為什麼當演員,根本不會因毀譽、他人評價輕易動心。
有一種說法,說真正修行之人不希望自己人生特別順利,因為他要經由苦來考驗自己的品德。
王陽也有這個勁兒:他不需強捧,反倒希望別人給他設障礙、提意見,以此能完善自我。
《我就是演員》王陽表演「七爺」後,其表演方法受到陳凱歌批評,張紀中卻認為王陽的方法好,對陳凱歌開懟。
但看王陽的表情,明顯是對陳凱歌的說法更感興趣,他想知道陳凱歌能提供一種什麼新的方法。
至於批評之類的,對他根本構不成打擊。
徐崢導演就更有意思,他欣賞王陽到什麼程度?
為了給王陽站台,直接諷刺塗松岩打人情牌,用爸媽和老婆兒子拉票,完全不怕得罪人。
王陽憨厚地笑笑,那個笑容依舊是有點痞,有點帥,有點木納。
「可能你覺得我沒有混出什麼名氣,可是對我來說,我一直都是快樂的」。
青年王陽事業受挫,他的富豪父親勸他回家時,他說。
20年後,他享受過程的初心一點沒變。
這種從容地享受自己喜歡的工作,淡泊一切的感覺真好啊。
最近,王陽飾演的蔡曉光又火了,王陽如此理解蔡曉光這個「三配」:
「他從來不是一個患得患失的人。他把世事看得很明白,從不會被自己的認知和感受困擾,所以他活得很開心很洒脫。」
這是哲思級的人物理解啊!
有人說《人世間》是爆款,王陽也不同意:
「我不會用』爆款』來形容《人世間》。這是一部特別有質感的戲,這個『質感』指它所包含的精神質感。」
王陽和《人世間》一樣也是「有質感」的演員,這個質感指他的精神質感:
一個演員的理解力決定了角色的共情力;一個演員的深度決定了角色的厚度;
一個演員是否把事業當信仰,決定了他是否能走到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那一天。
別奇怪每個「叔系導演」都願意為王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這樣「有質感」又省事兒的叔系男演員,誰會不支持他做「頂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