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在國家自然博物館拉開帷幕:昆蟲講座「科學研究中如何了解並採集昆蟲」。這次活動為熱愛科學的小朋友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了解昆蟲的絕佳機會。
自然觀察員
科學研究採集昆蟲與日常生活中我們抓蟲子可完全不一樣,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學步驟,主要從六個方面展開:
1
獲取有效信息是昆蟲採集的第一步
有效的信息採集是昆蟲研究的基礎,包括三種主要信息來源:文獻記載、標本館標本以及豐富的網絡資源。通過這些途徑,研究者可以了解到目標昆蟲的生活習性、分布區域等重要信息,為後續的採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
掌握採集方法是關鍵
在採集昆蟲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方法至關重要。掃網、燈誘、黃盤、馬氏網等是昆蟲採集的主要方法,不同的方法適用於不同習性和類群的昆蟲。
3
尋找昆蟲需要技巧與經驗
關於如何尋找昆蟲,以廣口蠅為例講述了在不了解其生物學習性時,通過儘可能廣泛的觀察尋找各種可停歇昆蟲的景物,並根據不同天氣的對比觀察發現廣口蠅喜歡陰天停留在寬大的芭蕉葉正面。除此之外,結合文獻資料找到廣口蠅喜歡吃的食物(蝸牛、蛞蝓)製作誘劑可以提高尋找昆蟲的效率。
4
詳細記錄是科學研究的基石
每一次採集都需要詳細記錄相關信息,包括採集日期、地點、經緯度、海拔以及採集人的姓名等。
5
採到昆蟲後的處理與研究
採集到的昆蟲可以用於各項研究或製成標本,如探究昆蟲的習性等,科學研究需要具備嚴謹的邏輯和細緻的觀察。
6
鑑定昆蟲種類的方法與重要性
鑑定昆蟲種類是昆蟲研究的關鍵環節,DNA條形碼、專家鑑定、文獻鑑別特徵和圖鑑等多種鑑定方法,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識別手中的昆蟲。
皇甫老師邀請同學上台體驗掃網
觀察辨識昆蟲的雄雌
問答環節同學們積極踴躍提問
本期主講
SUMMER
皇甫檸,博士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學專業,現為國家自然博物館生命科學部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雙翅目(實蠅科、廣口蠅科)昆蟲生物學、物種界定及系統發生研究,發表核心期刊及SCI論文5篇,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基金項目1項,科學研究期間赴我國多省進行野外考察30餘次。
夏
天
活動反饋
同學1:「我感覺這節課非常有趣,能拓寬知識面。雖然我之前對昆蟲有一定的了解,但通過這節課,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昆蟲的採集和研究方法。」
同學2:「這次老師講得非常有意思,具體介紹了一些關於如何採集昆蟲的知識,讓我知道了好多有趣的內容。」
這場講座不僅激發了大家對昆蟲研究的興趣,更為自然觀察員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學習和交流平台。讓我們期待後續精彩的活動,帶領小朋友們深入探索自然的奧秘!
小記者:傅子軒
供稿:王岑(科普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