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一個都不能少「造血式」助攻文化扶貧

2020-04-07     張掖日報

3月16日,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登陸央視,成為今年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劇的「首發隊員」。跟隨鏡頭,觀眾可以看到農家書屋、文藝演出、非遺文化等各項文化項目躍然於螢屏之上,這為肅南縣幹部群眾提振信心、更好的做好文化扶貧攻堅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近年來,肅南縣在資金、項目、人才方面加大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多措並舉,精益求精、突出實效,對照深入推進文化扶貧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表」,著眼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助力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成效顯著。

文藝幫扶「雪中送炭」

每年鄉鎮藝術節、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各類演出的籌備,對農牧民群眾來說,是「頭等大事」。加強文藝創作交流合作,廣搭優秀文藝作品展示推介平台,以優秀文藝作品為農牧民群眾奉上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神食糧,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也是肅南縣推動文化扶貧工作的重點工作。

去年以來,肅南縣各類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積極採取網格化管理、流動服務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等多種方式,不斷深化「快樂老鄉」示範引領活動,經常性地組織開展節慶系列文化活動、「百姓大舞台」廣場文藝演出、農牧民文藝匯演、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送文化下鄉、精品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書畫攝影巡迴展覽、「肅南文化大講堂」、群文輔導培訓、全民閱讀及"121"家庭讀書戶評選以及原生態民歌大賽、民族服飾展演、非遺保護成果展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300多場次,參與人員1.2萬人次。同時,組織「紅色文藝輕騎兵」演出小分隊,公共文化機構深入各鄉村開展文化扶貧服務,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發揮了積極作用。圍繞打造「山水肅南·裕固家園」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縣域內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歌舞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等優勢資源,組織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先後創編了一批植根民族文化、體現民族精神、弘揚時代主旋律的文藝精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豐富全縣廣大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縣圖書館通過整合網上數字文化資源,採取上下串聯的方式,將國家、省、市公共文化場館的數字文化資源連結整合,通過手機App、向社會公眾提供以「讀書看報、新聞瀏覽」等為主要內容的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滿足人民群眾足不出戶在線求知求樂的精神文化需求;縣博物館、石窩會議紀念館推出網上博物館參觀服務,市民通過掃描二維碼或添加「博物館」小程序等方式,就可以足不出戶在家參觀遊覽,並且還可以通過連結,參觀全國多家博物館;縣文化館通過文化平台創作原生態網絡教學視頻,加大了農牧民文化扶貧力度。

織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充分發揮公共數字文化「網際網路+」資源、技術優勢,提高公共數字文化精準扶貧針對性、有效性。積極打造文化扶貧+短視頻,「造血式」助力脫貧攻堅,通過小設備接通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大寶庫,為基層提供了農業技能培訓、創業幫扶、藝術普及等資源和服務,從而讓在家的農牧民實現增產增收,為在家的兒童提供了藝術課堂,同時也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

去年以來,為鞏固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創建成果,該縣更新鄉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施設備,康樂鎮、白銀鄉民族文化展廳陳展功能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進,全縣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發揮基層文化陣地作用,落實鄉鎮文化中心免費開放資金40萬元、為全縣8個鄉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配備了音響、投影儀、電視機等設備,繼續深化鄉鎮綜合文化站服務效能提升行動,指導各文化站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管理服務制度,全額撥付免費開放補助經費各6萬元,並為每個文化站選派文化志願服務人員1名,落實公益性文化服務人員補助經費各2萬元,有效解決人員不足和經費短缺問題,確保了各文化站的正常運轉服務。將農家書屋管理員年均400元的補助經費和500元的運轉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在鄉村大力推廣「百草園」公共文化服務平台,為120個農家書屋新配發圖書9438冊。各類文化場(館、室)組織開展宣傳教育、文化體育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平均達到了8場次,參觀訪問人數平均達到了500人次。同時,認真組織開展文化志願服務和「三區」文化人才選派計劃,累計吸納文化志願服務人員650多人,為8個鄉鎮和縣直文化單位選派(招募)文化志願者20多名,有效解決了群文活動組織策劃方面人才不足的問題;注重鄉土文化人才培養,先後為16名農牧村文化實用人才評審了職稱,極大地調動了鄉土文化人才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和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非遺扶貧富民樂民

肅南縣在深入推進文化扶貧工作中,結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加快推進「非遺+扶貧」「非遺+旅遊」模式創新,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和藝術教育,開闢出一條富民樂民的扶貧路徑。

近年來,肅南縣積極鼓勵引導和培育扶持裕固族服飾、刺繡等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及民間藝人參與特色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組織舉辦了特色文旅產品創意設計大賽等活動,開發生產200多種特色旅遊文化產品,不僅豐富了旅遊的文化內涵,而且帶動了農牧民轉移就業、增加收入,極大地助力了脫貧攻堅。同時,積極促進裕固傳統文化內涵有效融入到文化觀光游、文化體驗游、文化休閒遊之中,通過舉辦祁連玉文化旅遊博覽會、鄉鎮特色文化藝術節等節會,組織傳承人群向遊客展示展演民族傳統歌舞節目、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生產生活習俗,依託祁連玉文化產業園、裕固風情走廊、裕固風情苑、裕固族特色村寨等民族文化基地,打造集民族文化傳承展示與文化產品展銷為一體的「文化集市」,延伸了旅遊文化產業價值鏈。同時,將各級傳承人帶徒傳藝和開展傳承傳習活動情況作為年度考核和享受補助經費的重要依據,督促指導各級傳承人開展各類傳承活動,實現了傳習工作常態化開展;不斷加大傳承人培訓力度,與四川師範大學合作實施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裕固族民歌表演人才培訓班」,與西北民族大學合作舉辦了「裕固族音樂人才培訓班」,並在縣非遺中心舉辦了首期「裕固族民歌培訓班」,依託縣內民族文化企業舉辦了3期裕固族服飾、刺繡等傳統技藝培訓班,共培訓各類傳承人群300多人次。積極鼓勵非遺傳承人走進所在地各學校開展長期授課或臨時性授課服務活動,為全縣8所中小學和部分幼兒園選派了16名民歌、服飾、刺繡等方面的傳承人擔任校外輔導員,有效解決了各學校在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方面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助力文化扶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3HZVHEBnkjnB-0z6b_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