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發生在寶寶身上的失常行為,父母不必太緊張,但要多關注

2022-08-13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這幾種發生在寶寶身上的失常行為,父母不必太緊張,但要多關注

經過短暫的涼爽天氣之後,這幾日的溫度又噌噌地上升起來。只有趁著大清早有微涼的風,帶著孩子出去轉轉,否則一整天,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在烈日的「折磨下」,絲毫沒有想要外出的念頭。

今天早上帶小寶外出的時候,在小公園裡遇到驚險一幕,現在想來還有些心魂未定的感覺。

一個大約2歲左右的小寶寶,不知怎麼回事兒,特別想和小寶他們幾個6、7歲的大孩子一起玩。可是這幾個大孩子正在肆意地奔跑,那個小寶寶根本就跟不上速度。

他踉踉蹌蹌地跟著跑了一會兒之後,大概因為總是追不上哥哥姐姐們,忽然就特別的生氣,趴在地上大聲喊叫起來。隨後的瞬間,小傢伙的臉變得通紅,隨後貌似呼吸也跟著非常困難,口唇也從紅色變成了青紫色,四肢開始抽動。

我是一直盯著孩子們玩耍的,生怕他們磕著碰著,所以應該是第一時間發現了這個情況,可是把我給嚇壞了。

與此同時,幾個大孩子也發現了異常,跟著嘰嘰喳喳地叫喊起來。那個小寶寶的家人,不知道是奶奶還是姥姥的,本來正在旁邊和幾個老年人一起晨練,聽見聲音也趕緊跑過來,蹲下一把抱著孩子,一邊喊叫著,一邊用手張忙著給孩子順氣。

我看著老人絲毫不專業的樣子,顫抖著手打開手機要撥打120的時候,那個小寶寶發出一聲長長的咳嗽之後,好像又清醒了過來。他的家人趕緊給他喂了口水,孩子也喝了一口後,又繼續哭喊起來。

這一切不過1分鐘左右的時間,然而在我心裡,仿佛已經好久好久。我拉著不知道什麼時候鑽到我身邊的小寶,問那個寶寶的家人,要不要打120?

那位老人對我搖搖頭,解釋說孩子在家裡的時候就經常這樣,不過還從來沒有在外面發作過。各種檢查也都做了,也都沒有什麼異樣,最後醫生說等孩子慢慢長大就好了,儘量不要讓孩子動氣、大聲哭喊。

冷靜下來的我,也想起來小寶寶這種「屏氣發作」的狀態,應該是嬰幼兒寶寶一種呼吸方面的神經官能症,在1-3歲的孩子中比較常見。

多是因為寶寶受到情緒刺激、要求得不到滿足後,最終哭喊,然後過度換氣之後就開始屏氣、呼吸暫停、口唇變色、四肢強直或抽動等狀況。

這個過程短則10多秒鐘,長達2-3分鐘,然後寶寶就會重新開始呼吸,全身肌肉放鬆,甚至逐漸恢復。

隨著寶寶年齡增長,這種情況發生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一般到4歲左右就會停止。

通常情況下,寶寶偶爾發生這種狀況,且得到專業的診治沒有其他方面的異常,父母只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避免情緒方面的刺激,一旦發作及時給予安撫,或者換一個環境,就能逐漸減少寶寶屏氣發作的次數。

若是寶寶反覆出現這種情況,或者在沒有發脾氣的時候突然出現屏住呼吸的情況,最好再去專業的醫院和醫生進行深度溝通,做一些更為仔細的檢查,排除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尤其是神經系統的問題。

除了「屏氣發作」外,寶寶常見的失常行為還有「撞頭」。

具體表現為:寶寶會隨時隨地地搖頭晃腦,或者故意把自己的後腦勺、前額往床沿、牆壁撞;還有的寶寶則喜歡有事沒事猛打自己的腦袋。

這些行為多發生在寶寶4歲之前,且經過專業的檢查沒有其他異常的狀態時,父母可以多觀察,為寶寶所行動的地方整理好軟墊,避免發生危險就好。

若是寶寶超過4歲依舊一直撞擊頭部,或者4歲以內撞擊的次數逐漸頻繁,力度逐漸加深,就需要及時就醫。若是寶寶撞擊頭部的側面,不妨再為寶寶檢查一下他的小耳朵哦。

還有一種寶寶更為常見的失常行為:眨眼睛、抽鼻子

有資料顯示,在1-6歲的孩子中,有25%的孩子會不停地眨眼睛、抽鼻子、聳肩膀。

不過大多數的抽動行為都是暫時的,有的持續了幾個星期,有的持續了幾個月,慢慢地就自行消失了。這可能是由於孩子正在成長的神經系統中發生了肌肉痙攣和抽動引起的。

若是如此,父母倒不必大驚小怪,儘可能地忽視寶寶這些行為,而不是反覆告誡寶寶「不能眨眼睛」「不能抽鼻子」「不能聳肩膀」,這種告誡,最終的結果是「強調」而非「弱化」,反倒會增加寶寶這些行為的意識性。

若是寶寶在熟睡時還會不由自主地抽搐、或者在抽搐的時候還不斷地發出難受的聲音,那麼就需要及時就醫了。

寶寶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且這種問題並沒有單一性,多是各有各的形成模式和表現形態。事實上,當寶寶出現任何異常狀態的時候,父母大多是要跟著不由自主地慌亂起來的。

所以,身為父母本就是一種修行,既是對自身學識的一種提升,也是對自我心理調節的一種掌控。路漫漫其修遠兮,繼續上下求索而行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3928452a1a2e2bddaeeebe7e30a22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