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到中年,如果沒有人替自己負重前行,就只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女漢子,只顧風雨兼程,闊步向前。
只是,太過剛強耿直,太過較真碰硬,免不了到處碰壁,被狠狠地「反彈」回來。
所以,女人到中年,要懂得低頭,才能出人頭地。
女人到中年,不與君子爭名,不與小人斗利。
老話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人生,就是一個從求人走向不求人的過程,只有當自己無欲無求了,格局自然才會大起來,別人才也才對你無計可施。
女人到中年,在職場上打拚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有自己的專長,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很多人處於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
但此時,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因為想要「升職」,面臨著年齡偏大這個無法突破的瓶頸。
就專業特長來說,雖有一定建樹,但前有「標杆」,後有「追兵」,除非特別優秀,是領導倚重的幹將,否則千萬不要炫耀自己的能力和成績。
你的自我標榜,往往讓同樣「好面子」的人,覺得難堪,甚至是一種羞辱,他們打心底里會嫌惡你,逮著機會就會貶損你。
同時,更不可「恃才傲物」,得罪了單位里那些沒有什麼真本事,卻最愛惹事生非的小人。哪怕你的功勞被小人強占了去,也要學會「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樣才能免除小人們時時惦記著要與你「為敵」。
女人到中年,在職場上所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此時,要合理地給自己樹立目標:不求突飛猛進,但求安穩如初。為此,既要能力水平與日俱增,又要懂得隱藏鋒芒,低調行事。不惹眼,但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女人到中年,不與愛人辨對錯,不與孩子爭高下。
儒家講究「恕道」,就是寬恕和原諒。人的稟賦各異,經歷不同,就算是最親密的愛人和孩子,也不要妄求他們總能與自己想到一塊,做到一塊。
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此生能夠成為夫妻,成為父母子女,是需要很深的緣分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了這份愛情和親情的來之不易,不自覺地拿他們和外人比。
只要一比較,便覺得愛人是別人的好,孩子也是別人的乖。看什麼都不順眼,其實是因為自己不會滿足,總想「好上加好,越來越好。」久而久之,他們原本的優點和好處,都會被忽略,而距離你設定的目標,卻總是達不到,夠不著。於是,爭吵代替了和順,「冷戰」代替了親熱,家也就不像個家了。
《菜根譚》中寫道:「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意思就是說:「指責別人的過錯不要太嚴厲,要想想別人是否能夠承受;教誨別人做善事不要希望太高,要考慮別人是否願意聽從。」
聰明的女人,一旦自己開始對愛人和孩子開始指責,便會反思自己,把他們都當成「外人」來看,放低要求,一切就都能看開、看淡,家庭關係也就和諧得多了。
女人到中年,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菜根譚》中寫道: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意思是說:「為人處世懂得謙讓才算高明,謙讓是進一步發展的資本;待人接物能夠寬容就是幸福,便利別人是自己方便的基礎。」
女人到中年,每天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而最常見的情形則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言無二三」。如果動輒火冒三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讓自己「贏」,未免活得太過緊張,整日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惶惑不安。
就像大文豪馬克吐溫,總是以幽默和風趣的口吻來化解自身面臨的尷尬,給予他人的嘲諷以悄無聲息地反擊。
一次馬克吐溫應邀赴宴。席間,他對一位貴婦說:「夫人,你太美麗了!」不料那婦人卻說:「先生,可是遺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樣的話回答你。」頭腦靈敏,言辭犀利的馬克·吐溫笑著回答:「那沒關係,你也可以像我一樣說假話。」
女人到中年,不必聲嘶力竭維護自己,而是要有一股「四兩撥千斤」的巧勁,讓人不敢造次,而是打心底里尊重和佩服。
懂得時時低頭,並不是怯懦和無能,而是能夠掌控全局,進退自如,如此,才能在不同的場合,都能高高抬起頭,無畏無懼。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