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月,秋意盎然,懂養生的人已經開始準備進補了。一來彌補身體在苦夏時的損耗。二則為秋冬禦寒做準備,增強身體抵抗力,減少生病機率。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在伏天裡,人體大量出汗,消耗了很多內在的津液,所以容易陰虛,加上秋燥襲人,故進補的第一肉,首選鴨肉。
鴨是中國最常見的家禽之一,性格溫和,常被詩人用來表現田園之美。如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晚歲與君同活計,如雲鵝鴨散平湖。」鴨不僅憨態可掬,營養美味,具有養生保健和治療作用。鴨的肉(白鴨肉)、頭部(鴨頭)、羽毛(鴨毛)、口涎(鴨涎)、卵(鴨卵)、脂肪油(鴨肪)、血液(鴨血)、膽囊(鴨膽)、砂囊角質內壁(鴨肫衣)等均可入藥。
鴨肉的功效
鴨是「補虛勞的聖藥」。「醫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記載:「鴨肉,主大補虛勞,最消毒熱,利小便,除水腫、消脹滿、利臟腑、退瘡腫、定驚癇。」鴨子吃的食物多為水生物,故其肉性寒、味甘,入肺胃腎經,有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養胃生津利水消腫等功效。
滋陰清熱
鴨肉是進補的優良食品,營養很高。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食之可祛體內之火氣,同時能滋陰,養脾胃,尤其適宜陰虛體質人食用。胃陰不足而飢不欲食,陰虛內熱而大便乾結的人食之更為有益。此外,鴨肉對於肺結核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所以被人們稱為肺結核病人的「聖藥」,早在很久之前,我國醫書著作《本草綱目》便記載鴨肉有食療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鴨子偏涼,脾胃虛寒、容易便溏腹瀉的人要少吃,這類人群如果要吃鴨,必須加姜。福建的薑母鴨就是一道名菜,其中的薑母,就是三年以上的老薑,薑母鴨的發明者據說也是一位中醫,不僅美味,其中亦蘊含著養生的道理。古人多用酒來煮鴨,其中道理大家可以品味。
養胃生津
鴨肉有滋陰養胃的特點,適合秋季食用。秋天氣候乾燥,容易傷津耗氣,導致胃腸不適,嗓子乾燥等問題。而鴨肉具有潤肺滋陰、養胃生津的功效,有助於舒緩這些不適症狀。
現代醫學認為鴨肉脂肪中的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理想值,化學成分近似橄欖油,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良好作用。鴨肉所含 B 族維生素和維生素 E 較其他肉類多,能有效抵抗腳氣病、神經炎和多種炎症,還有抗衰老作用。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它是人體合成輔酶Ⅰ和輔酶Ⅱ的重要原料,有預防糙皮病、高脂血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等作用。
鴨子選哪種好?
之前曾有朋友問我,鴨子選哪種好?《本草從新》就記載過「治水利小便,宜用青頭雄鴨……治虛勞熱毒,宜用烏骨白鴨。老者良。」如果用鴨子來燉湯,還是選老鴨好,老鴨子是指生長長達一年以上的鴨,這種老鴨肉質緊密,蛋白質和鈣鐵的含量十分豐富。對於肺燥咳嗽的人,建議選青頭雄鴨,而陰虛內熱的建議選烏骨白鴨。
挑選新鮮的鴨肉時,要留意以下這幾個方面。首先,鴨肉的色澤要明亮鮮艷,並散發出健康的紅色或粉紅色。其次,肉質想要鮮嫩多汁,鴨肉要有彈性的手感。最重要的是,新鮮的鴨肉沒有任何異味,另外,還可以注意一下鴨肉的樣子,切割後是否整齊,有沒有明顯的深色或不規則的部分。這些都是選擇高品質鴨肉的重要指標。
食療方推薦——鮮百合蒸老鴨
材料:新鮮百合約300克;鴨子1隻。(3人份)
做法:新鮮百合洗凈濾干;鴨子去毛、剖腹後洗凈濾干;將鴨子放入大瓷盆中,背朝下,腹朝上;先將百合放入鴨肚內,再放入已洗凈的鴨內臟;淋上少量黃酒和細鹽,最後將鴨頭彎入腹內;用棉線將鴨身扎牢;上蒸鍋用旺火隔水蒸至鴨肉酥爛時即可。
功效:養陰益胃潤肺。
適合人群:肺胃陰虛者,常見口乾舌燥,飢不欲食,大便乾結,心煩失眠,舌嫩紅,苔少。
保胃健康|小麥養胃?其實它更擅長養心,夏末初秋來一杯最適合
保胃健康 |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無甜不歡」的人怎麼戒掉這個「甜癮」?
保胃健康 | 起伏吃只雞,一年身體好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余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周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特需門診)
周五上午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特需門診)
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梁氏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張靚雯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