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鬼》:選角失敗,不是差評唯一源頭

2022-08-17     共品人間美食

原標題:《膽小鬼》:選角失敗,不是差評唯一源頭

《膽小鬼》的一大串差評里,全是對歐豪的疑惑和不滿。

這個故事之所以動人,很大程度上依賴角色的人物設定。而演員和所演角色不符,成了最明顯的癥結——主角沒多大魅力,故事也就沒了感染力。不過,這只是《膽小鬼》遭遇差評的淺層原因。這部劇的乏力,是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30歲的高中生

故事的主角是一所高中里的四個同伴,矛盾的集中點,在秦理和黃姝身上。

秦理是成績優異的天才少年,患有耳水不平衡的疾病,經常頭疼,藥不離口。秦理的父親因殺人、搶劫被捉拿歸案後,秦理就開始遭受嚴重的校園霸凌,變得越發內向和敏感。

這個角色和歐豪本人的氣質毫無關係。歐豪身上並沒有受害者的氣質,倒是攻擊性比較強,成熟也已經寫在了臉上。雖然歐豪的表現並不差,但年齡和氣場帶來的彆扭,沒法用演技彌補。

故事的另一個主角黃姝,也不符合原著形象。黃姝是一名舞蹈生,從藝校轉到重點高中後,結識了秦理等人。她的母親是精神病人,參與傳銷,鬧得沸沸揚揚。轉校後,黃姝寄住在舅舅家——一個烏煙瘴氣的麻將館,她和舅舅一家關係疏遠,有時會去酒吧跳舞掙錢。

黃姝的原生家庭是惡劣的,但她嚮往光明,希望用學習脫離糟糕的環境。而她因為落了太多課,很難跟上重點高中的節奏,內心苦悶。她就像是污泥里的花朵,既堅韌又脆弱。可是,演員王玉雯給人的感覺是陽光、溫順的,更像一個在長輩的寵愛里長大的三好學生,和黃姝恰恰是兩類人。

角色無法成立,故事就黃了一半。原著《生吞》是一個邊緣少年互相救贖的故事,動人的點主要來自秦理和黃姝的悲劇命運。歐豪和王玉雯身上,完全沒有殺人犯的兒子和精神病女兒的互相救贖感,更像是體育生和白富美的快樂早戀,實在無法讓人信服。

節奏慢 劇情散

《膽小鬼》是一個關於兇殺的故事。17歲的黃姝,遺體在雪地中被發現。警方認定兇手是秦理的哥哥。十年後,又一起少女死亡案件發生,死者的慘狀與黃姝一模一樣。真相逐步被揭開,秦理的痛苦、不甘,在黃姝死後十年終於得到一個結果。

可以看出,《膽小鬼》明明是一個情節很豐富的故事,但這部劇節奏實在太慢,第一集是用來烘托氛圍的,並不承擔敘事功能,簡單交代人物關係後,故事就開始在三個時間點跳來跳去——

時而是1999年,秦理、黃姝等人在高中的快樂時光,時而是2001年,黃姝遇害後的查案過程,時而又是十年之後,孤僻、殘疾的秦理為了復仇做出的種種舉動。

時間點的不斷切換,不僅沒有讓情節顯得更豐富,還拖慢了進度,讓每條故事線都顯得很磨蹭。整個故事的關鍵點在於:黃姝是被誰殺害的,四個好朋友的關係為何徹底變質,秦理為黃姝復仇的結果是什麼。

最致命的是,劇集花了一半篇幅,慢吞吞地拋懸念,沒有揭露任何關鍵信息。長達八集的體量,查案還停留在交代背景階段。懸疑情節一旦變水,看劇的意義就不那麼大了。這成了《膽小鬼》無聲沉入網際網路大海的主要原因——不像「選角不合適」那樣體感明顯,大部分觀眾只會在輕微的迷惑和不適中默默離場,不會差評出聲。

同時,劇集太注重東北環境的表現。廢舊的工廠、肅殺的冬天,這些要素對故事來說並沒有關鍵性的意義。時代環境並不是故事發生的成因,因此對環境的交代也就顯得有些冗餘。

情感表現缺失

簡介上雖然寫了「互相救贖」,劇集的實際內容卻離了題。

《膽小鬼》改編自小說《生吞》,這是一部褒義上的青春疼痛小說。兇殺案背後,秦理、黃姝之間的情感,是故事的核心所在。

作為故事最關鍵的部分,《膽小鬼》對二人互相救贖情感的展現,這被高中的年少友誼稀釋了。

《生吞》給人的震撼,在於前期美好的年少生活與後期苦難的反差,這種反差並不單純是「以前很快樂、現在不快樂」,而是在黃姝去世後,秦理失去了一個可以依賴的愛人,這給了他巨大的悲痛、憤懣,使他徹底變成了另一個人。

秦理與黃姝之間的依賴,不是對高中美好時光的留戀,而是來自對彼此苦難的認同。他們的原生家庭都是灰暗的。他們的共通之處,除了同樣在學校被欺負、彼此幫扶之外,還有內心的自卑感、對光明未來的渴望,以及受困於眼前環境的不滿。

年少情感若能達到深刻的程度,不止在於其美好,還在於對其短暫易逝的抵禦。大部分人在學生時期的情感,都因為生活的安逸、平淡,缺乏深刻的力量,也難以抵禦轉瞬即逝的命運。

人們被秦理與黃姝的之間的感情打動,是因為大家感受到了一股抵禦命運的力量。在一個平凡的、安全的環境里,他們的情感受制於原生家庭異樣的苦難,也因為苦難而格外突出。

可惜在劇中,秦理和黃姝「共享負面情緒」的橋段並不多。他們並更多地在一起玩鬧,形成一股傻熱鬧的氛圍,很難去觸及彼此的怯弱、恐懼、悲哀。正面情緒太滿,負面情緒太少,情感故事並不豐滿。在劇中的三個時間點上,關於秦理、黃姝深度交流的內容都不占太大篇幅。

我們看到四個人手拉手在廣場奔跑,一起唱歌,一起消磨時光。雖然很快樂,但也的確是刻板的青春表演。就像郝蕾批評爛演技時,舉例的「表演思考」一樣,這種宋體印刷式的「我們很青春」,只是故事發生的背景,而不是故事最動人的部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316ac4729ae33205ec37f097b3d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