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收視率都跨成什麼樣了。現在的nba跟飯圈什麼區別?以前大家是喜歡籃球才看nba,然後有著自己喜歡的球星。現在的很多球迷是只喜歡自己的偶像,別的一概不看不關心也根本不了解。
喬丹「不負責任」
喬丹的命中率和總的分數,是在喬丹「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開溜」這種打籃球的心態下做到的,這也是「不負責任的」。也就是說喬丹在平時收著能力打,和實在沒意思,不玩了去打2年棒球,這種心態下打的籃球。如果是像詹姆斯,杜蘭特,科比盡全力去打每場比賽,或哈登那樣刷分,威少那樣玩命。不是吹,喬丹場均40+,應該沒問題。
一個人的競技水平不只是場上表現,還要看他的心態。喬丹在很年輕的時候,也是不懂得收放自如,有一次,防守蓋帽後腦狠狠的磕到籃板了,整個人幾乎平拍到地板了,喬丹捂著腦袋下場休息了,可能有點懵。從那以後,喬丹大部分都是收著跳的。
《麥可喬丹》的書中寫著喬丹的當時的各種體測記錄,上面清楚地寫著喬丹垂直起跳腳後跟離地最大值是122cm,後來好多動作都收著做的,為了保護自己。1993年就開始轉播nba了。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的說。但凡一個正常人,如果都經歷過喬丹的時代,都不會去再討論誰是第一人了。
98年,皮蓬與管理層的矛盾、禪師與克勞斯的對立、大齡運動員的狀態下滑、傷病和整體球員對總冠軍的渴望度急劇下降等種種原因使得這支公牛很難開現輝煌,整支公牛都被解散的陰雲所籠罩。
「最後一舞」可謂是人心離散、內憂外患。戰至季後賽東決艱難搶七,再次與老冤家在總決賽相遇,此役90%的媒體都認為爵士會贏,戰至G6皮蓬上半場兩度下場療傷,下半場帶傷出戰仍貢獻微弱,公牛鏡顯疲態整場比賽處於被動,此時很多球迷甚至連球員都認為公牛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但還有一個人沒有放棄,他依然在不斷地向對方發起攻擊,他依然扛著球隊艱難前行。最後幾分鐘他再次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他還是那個喬丹,還是那個可以創造無限可能的喬丹!
時代
規則決定了戰術和打法。跟進化不進化沒什麼太大關係。現在外線的防守基本沒有,都拿胸在防守了,導致三分和跑轟的打法流行。當初也不是沒有跑轟和三分球隊但是無論干幾年都干不到總冠軍。就是規則導致了他們發揮不出最大的能力。活活被防守反擊的球隊磨死。其實跟允許不允許聯防關係也不大。也不是聯防多進步。就拿夢之隊的穆林來說,純投手。但是在奧運會面對聯防60%多的命中率。但是換到了人盯人的NBA就沒這麼高的命中率了。
當年中投和外線有更準的。早期伯德,中後期米勒,斯托克頓,霍納塞克,中投王阿蘭休斯頓。這些人論中遠投都比喬丹強。那為什麼沒法和喬丹比?也沒有贏得冠軍,或者很好的名次。在於那些人的突破和其它得分手段沒喬丹多沒喬丹強。所以防守他們可以貼身,可以handcheck降低他們的投籃威脅。
但是對喬丹你沒得辦法。首先你三分線離他近,他利用爆發力和三威脅動作一步就過你,在三分線內再靠近禁區處你貼身(想著即使被過,也不給喬丹起跳和做動作空間),他就背身單打你。各種轉身、假動作、虛晃、後仰或者上下步投籃得分。你遠離禁區時防守他遠離他怕被過他就直接投了。
對這種球員你沒辦法防守,只能包夾,所以就會有皮蓬庫科奇這樣的球員接喬丹傳球輕鬆投籃得分。這也是為什麼奧尼爾說他奶奶和喬丹一隊也能拿冠軍。因為你只要在喬丹身邊。總有機會接喬丹助攻沒防守者(去包夾或者補位了)的情況下選擇投籃或者切內線得分。在80-90年代有投籃能力的太多人。你之所以看喬丹得分簡單,是因為你不知道當他的防守者有多難。防守他太難抉擇了。
技術流
不知道你們有多少人看過喬丹在奇才時候打球。喬丹在那個時候才真正地體現了什麼叫技術流。不說進攻,只說防守。喬丹雙手斷球見過沒?當時直接看呆了。這種對球的預判直接就跪了。有人總說喬丹在奇才就不行了之類的。如果你想比較的話,等你們心儀的球員也到了那個歲數,如果他還能上場比賽的話,再比較也來得及。喬丹那時候還能進得分榜前十,覺得那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