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寒夜訪農家——新華社記者探訪吉林舒蘭洪災重建村

2023-11-25     吉林日報

原標題:風雪寒夜訪農家——新華社記者探訪吉林舒蘭洪災重建村

小雪節氣過後,今冬第二場寒潮襲來,東北地區氣溫驟降。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記者走進災後重建的吉林省舒蘭市開原鎮新開村。

天色漸黑,遠處的山,漸漸沒了輪廓,四周一片寂靜,許多村民家亮著燈,暖黃色的光照亮了寒夜。

開原鎮新開村異地重建的新房。11月23日,新華社記者唐成卓 攝

今年8月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沖毀了新開村200多間民房。兩個多月後,200餘棟新房在地基高、地勢平的區域異地重建。

聽到敲門聲,70歲的村民徐中仁打開門。

「大娘,我們想看看您新建的住房,屋裡冷不冷?」

聽到來意,徐大娘熱情地把我們引進屋。一道門,隔著兩個季節:屋外,寒風刺骨;屋內,溫暖如春。

11月23日傍晚,開原鎮黨委組織委員譚宏鵬正在為記者段續介紹新開村異地重建項目的情況。新華社記者唐成卓 攝

「快坐快坐。」徐大娘忙著招呼家人招待來客。11歲的小孫女王冰正在裡屋看書,梳著小辮從門裡探出頭來打量,電熱水壺咕嘟咕嘟地響。

待記者眼鏡上的霧氣散去,家裡的陳設映入眼帘:沙發、電視、熱水器、洗衣機;網絡機頂盒下面,是一個無線WIFI;三間臥室里,兩張大床一鋪炕,乾淨整潔。劈柴在灶台里燒得噼啪作響,電暖器也帶來融融暖意。

沒等記者發問,徐大娘就指著房子滿心歡喜地說:「這房子,槓槓的,三七牆,鋼房梁,水泥立柱,地基強,三層夾膠玻璃,斷橋鋁的窗。」脫口而出的段子,還押著韻。東北方言里,「槓槓」能表達結實、質量好的意思。「三七牆」是指外牆體有37厘米厚,保暖性好,冬暖夏涼。

「俺們農民都知道,蓋房用『三七牆』,那就是好房子。」徐大娘說。這樣的「好房子」,徐大娘家周邊還有200多戶。洪災過後,吉林省迅速啟動住房重建修繕工作,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根據各地實際,採取農戶自建、政府統建、貨幣安置等多種方式,確保入冬前受災群眾都能安全回家或搬入新居。目前,舒蘭市2000餘戶修繕、重建房屋已全部完工。村民伴著新房子開啟了新生活。

11月23日傍晚,開原鎮新開村村民徐中仁在新房子門前清掃積雪。新華社記者唐成卓 攝

8月初那場罕見強降雨引發的澇災害,讓徐大娘住了半輩子的老房子被衝垮,安穩的日子也被打亂了。

兒媳趙緒媛插話:「家裡的人都沒事,是不幸中的萬幸。」發水前幾天,根據氣象預報,舒蘭市啟動應急預案,縣裡、鄉鎮、村上的幹部一茬一茬來到新開村及周邊村鎮,幫助大家提前撤離。「白天轉移,當天夜裡,洪水就來了。」徐大娘說,「如果不是這些幹部……我不敢想。」

兒子王海波、兒媳趙緒媛養著30多頭牛,被洪水沖走了5頭小牛犢,價值兩三萬元。孩子在上學,房子要重建,家裡東西還要置辦,對這個不寬裕的家庭來說,這些都是筆巨大的開銷,一家人愁上心頭。

但這種困境,隨著四面八方的援助,逐漸消解。

臨時安置點裡,幹部和志願者們一波波匯聚而來,忙前忙後,熱乎飯頓頓有肉,受災群眾還領到了新衣服、新毛巾。

救災現場,「橄欖綠」「火焰藍」「電網紅」一片忙碌……扶正歪斜的電線桿,架設新的電線網線,清理稻田雜物淤泥,修復沖毀的道路。

重建區域,新房建設緊鑼密鼓開工,省市縣專班、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國網吉林供電公司……建設者們延長工時、加快進度,10月下旬房子蓋好,徐大娘一家成了入住新房的第一批人家。

如今,「房子全部建好,群眾可以隨時入住。」舒蘭市的駐村包保幹部譚宏鵬說,讓群眾安全溫暖過冬,一個也不落下。

11月23日,開原鎮新開村村民徐中仁和孫女王冰正在新家中吃晚餐。新華社記者段續 攝

夜越來越深,添了柴的灶火,燒得更旺,炕頭火熱。徐大娘叨咕著:「老伴兒兩年前去世了,如果他還活著,也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麼,她趕忙拿出手機給記者看,念著一條微信消息:「奔赴抗洪搶險現場的舒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駱旭東等四位幹部因公犧牲,追悼會上,許多群眾前往送別……」

「他們是為了我們而走的。」徐大娘說話時,眼裡泛起淚光。屋外,雪還在下,屋裡,溫暖如春。(記者段續、唐成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293c16a9b0661f81005cc8f37f79f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