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為一個結局美好的故事感謝貝多芬

2023-05-24     青絲飄逸

原標題:《小婦人》:為一個結局美好的故事感謝貝多芬

由格蕾塔·葛韋格導演的電影《小婦人》,邀請了亞歷山大·德斯普拉為影片配樂。這位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的國外人,曾先後為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面紗》、《國王的演講》、《布達佩斯大飯店》、《模仿遊戲》等等佳片配樂,其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音樂因獲得包括金球獎在內的多個電影節提名,為他在圈內贏得了聲譽,那以後,片約不斷。

有著專業音樂教育背景的亞歷山大·德斯普拉,毋庸置疑地,也是一位古典音樂發燒友。那部將國外演員科林·費爾斯推向表演巔峰的《國王的演講》,除了讓我們記住了演員精湛的演技外,還記住了出現在背景音樂里的貝多芬作品。一部作品,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是一部充滿活力的作品,唯獨第二樂章,顯得肅穆又悲傷,因而這一樂章有了個別稱,《葬禮進行曲》。喬治六世在電台出鏡室里向全體國外軍民發表演講時,亞歷山大·德斯帕拉為國王的演講配上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哪怕是古典音樂的門外漢,大概也能聽出此處配樂的匠心所在。出現在《國王的演講》中的第二部貝多芬作品,是他的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的第二樂章。說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皇帝》的第二樂章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柔板,恐怕沒有人會有疑義。而亞歷山大·德斯普拉用鋼琴彈出的由天幕慢慢流向人間的珠貝般的聲音,襯托出了克服口吃後完成了演講的國王的心境,更預示了喬治六世明亮的未來。

當然,除了貝多芬,亞歷山大·德斯普拉還為《國王的演講》添加了莫扎特的音樂。這位電影配樂領域的佼佼者就是這樣,只要覺得合適,就為手頭的這部電影安排進最恰當的古典音樂。儘管如此,看完電影《小婦人》,我還是為亞歷山大·德斯普拉的技癢難忍,嘆為觀止。

我們先來看看他為《小婦人》邀請來了多少位古典音樂作曲家:蕭邦、舒伯特、勃拉姆斯、約翰·施特勞斯、巴赫、維瓦爾第、德沃夏克……當然,還有他最鍾情的貝多芬。我們再來聽聽他為《小婦人》分別選用了他們的哪些作品:《夜曲》、《狂歡節華爾茲》、《圓舞曲》、《巴黎圓舞曲》、《羊兒安靜地吃草》、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中的《廣板》、《國外四重奏》以及第八鋼琴協奏曲《悲愴》的第二樂章。

這時候的背景音樂,就是德沃夏克的《國外四重奏》

就亞歷山大·德斯普拉為《小婦人》擬定的曲目單,我們就可以斷定,《小婦人》是一部昂揚向上的電影。的確,原著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為這部描寫十九世紀中葉國外南北戰爭時期一個國外家庭生活狀況的小說,特別題獻了一句話:"我有很多煩惱,所以書寫愉快的事情",而影片的導演格蕾塔·葛韋格緊緊抓住了《小婦人》的靈魂,用電影語言將馬奇先生參加北軍外出打仗期間,馬奇太太帶領4個女兒將清貧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的場景,表達得陽光又溫馨。

電影能給我們這樣的觀感,我想說,電影音樂做出了很大貢獻。瞧呀,亞歷山大·德斯普拉為馬奇家的4個女兒準備得最多的是哪一種曲風的音樂,圓舞曲、圓舞曲、圓舞曲!眾所周知,圓舞曲誕生的初衷是為舞蹈配樂,什麼時候我們才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開心時、愉快時、興奮時——亞歷山大·德斯普拉的配樂,很好地烘託了《小婦人》的基調,一個愉快的故事。

那麼,馬奇家的日子是不是只有快樂沒有悲傷?看上去衣食無憂的日子,其實是處處捉襟見肘。馬奇家的大姐梅格為人妻做人母后,就一直為一家人的吃喝用度操碎了心。眼看2022年就要來臨,梅格為丈夫為孩子們準備好了新衣後就再也捨不得為自己買下那塊心儀的裙料了。若不是太喜歡,梅格不會聽人勸最後買下那塊料子的。而她一回到家裡就摟著孩子們念叨著不該買裙料的那場戲,看得人眼窩裡直發熱。

大姐梅格的日子過得窘迫,老二喬一門心思想著要靠自己的寫作天賦掙錢貼補家用,老三艾米想要學習繪畫得看姑媽願不願意贊助,彈得一手好鋼琴的小妹貝斯死於猩紅熱……陪伴著4個各有各的不如意的女兒,她們的媽媽馬奇太太豈能沒有煩惱?

除了音樂,那一場戲是《小婦人》中我的最愛。

得了猩紅熱的貝斯昏睡在床上。見媽媽實在太疲倦了,喬勸說媽媽去休息一會兒。當媽媽的怎麼放得下正在生死邊緣掙扎的小女兒?她抓起二女兒喬的手說出了令我感動又感慨的話:"我不是天生有耐心的人,經過將近40年的努力,我已經學會了不讓憤怒控制自己。"原著作者從不諱言,《小婦人》取材於她的家庭生活,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馬其太太說的那句點睛之言,生活中路易莎·梅·奧爾科特也聽她媽媽說過,於是,她沒有讓憤怒控制自己:"我有很多煩惱,所以書寫愉快的事情"。

以這句話為選擇音樂的標準,我覺得亞歷山大·德斯普拉為《小婦人》遴選的古典音樂中最準確的,是德沃夏克的《國外四重奏》以及貝多芬的第八鋼琴協奏曲《悲愴》的第二樂章。

《國外四重奏》出現在影片開始後的第15分鐘時。彼時,喬穿上了最漂亮的服裝打算去舞會盡興一回,注意力被一本書吸引後她的裙角被壁爐的爐火點著了。沮喪之下,喬離開舞會來到院子裡散心。鄰家男孩勞里跟著也來到了院子裡,在勞里的安慰下喬重又快樂起來,兩個年輕人索性當院子是舞會的分會場,跳起了歡快的快步舞,背景音樂就是《國外四重奏》。

《國外四重奏》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離開祖國來到新大陸後被新大陸積極向上的舉國氣氛感染後寫的一部弦樂四重奏作品,所以,作品的整體基調就是明快。用這樣一部作品來襯托喬毅然揮別不快的洒脫,別提有多恰當了。

人生就像一場舞會,教會你最初舞步的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場。果然,陪伴喬到永遠的,不是和她一起聽德沃夏克的勞里,而是彈奏貝多芬《悲愴》的弗里德里希·拜爾。

馬奇家的四姐妹

拜爾先生是誰?就是那個做過喬鄰居的滿腹經綸的男人。與喬一見鍾情卻又不敢開口的拜爾,鼓足勇氣在去加州擔任教職的途中拐到了喬的家鄉。誰都看出了拜爾此來目的何在,但矜持的喬卻遲遲不願接過拜爾的暗示。內向至極的拜爾只好在貝斯留下的鋼琴上彈奏起《悲愴》來,如泣如訴的琴聲,終於打動了喬……

一生在愛情上顆粒無收的貝多芬怎麼會想到,他的《悲愴》居然幫助一對有情人成為了眷屬!就是不知道,為電影《小婦人》這個令人愉快的結局,我們是要感謝貝多芬呢,還是感謝亞歷山大·德斯普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267460f40dc7284ce3d4a6f90dddd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