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陪宋仁宗釣魚,卻偷偷把魚餌吃光,宋仁宗:這人絕不可重用

2023-04-09     奇趣談史

原標題:王安石陪宋仁宗釣魚,卻偷偷把魚餌吃光,宋仁宗:這人絕不可重用

在古代社會中很多朝代的君王都希望用變法來改革政治,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有些改革是有效的,並且都通過這個方式使得國力迅速提升。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秦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大國,這次變法無疑是成功的。在歷史上還有一次變法是與商鞅變法齊名的,那就是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的變法使得北宋出現了短暫的繁榮,然而他的變法之路也是走得異常艱辛,剛開始的時候還得不到支持,據說是跟一件事情有著直接的關係,使得王安石得不到宋仁宗的重用才出現這樣的結果。

初露鋒芒

王安石年少時非常聰明且特別喜歡讀書,已經達到過目不忘和下筆成文的本領。後來他跟父親一起遊歷各地,也增長了不少見識。因為體驗了不少民生疾苦,所以文章的風格也頗為高深奇麗。

他的文章還深受歐陽修的讚賞,因此可以看出王安石雖然年紀輕輕但學術方面造詣已然深厚。

21歲那年王安石考上進士,被授予南節度使判官一職,自從開始踏入官場。也許是因為以前遊歷各地的時候見多了民間疾苦,因此判官一職任期滿了之後他便拒絕了在京城的高官厚祿,轉而去到鄞縣當縣令。

在下到基層的四年時間裡,王安石在當地興修水利、擴建學校,為老百姓們謀取了可觀的福利。後來被調任為舒州通判的時候也一樣勤政愛民,政績卓越。

王安石得到了百姓的愛戴,他的名氣也逐漸傳送到了京城,當時的宰相文彥博特別看重他,並且還特意向宋仁宗舉薦了王安石。文彥博看重他的才華想越級提拔他,但王安石以違背朝綱為由拒絕了。

直到1058年王安石才正式到京城來任職,王安石一直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他認為要杜絕那種富貴人家以數倍的價格賣給貧民糧食或良田,這樣才能減少貧富差距。

他到京城任職後,立即向宋仁宗提出了變法的主張,並書寫了一萬多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這份上書中,王安石總結了這些年在地方官任職的所見所聞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同時他還指出了朝廷積弱積貧的現象,他認為這都是執政者不遵守法度的原因,於是提出了從政治、經濟、科舉和農業等方面進行全方面的改革,這樣才能使北宋脫離這種現狀。

從後期的改革制度來看,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是非常有效的,至少都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於朝廷而言是利大於弊的。然而宋仁宗卻不想採納他的意見,起因是一次釣魚事件。

偷吃魚餌

關於王安石與宋仁宗的這件軼事是記錄在《邵氏聞見前錄》當中。據說當年王安石在宋仁宗身邊當私人秘書的時候,經常與宋仁宗一起搞一些休閒娛樂的活動,比方說釣魚。

宋仁宗非常欣賞王安石的才華,然而就因為這件事導致他在宋仁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說一次宋仁宗閒暇之餘邀請各位朝廷大臣一起到花園裡釣魚,王安石作為貼身秘書也參與了進來。他們每個人身邊都放著一張茶几,上面除了一些茶具之外,還有一小碟魚餌。

宋仁宗安排這次釣魚,其實也只是想借著這麼輕鬆的氛圍跟諸位大臣探討一些朝堂中的政務。眾人也非常給面子,一邊釣魚一邊抒發己見,一時間氣氛其樂融融。

王安石當時雖然是皇帝的秘書,但品級不算太高,所以只能站在一旁看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也許是因為無聊或者實在太餓,他竟然拿起了桌上的魚餌來吃。

而這個動作剛好被宋仁宗看到,他當即就皺著眉頭一言不發。此時大臣們也察覺到皇帝的神色,尋著他的目光一同看了過去。王安石自顧自地吃著魚餌,都沒發覺自己成為了「眼中釘」。

不一會他就把整盤魚餌給吃掉了,自那以後宋仁宗對王安石就頗有微詞,還說:「此人決不可重用」。那麼宋仁宗當時是怎麼想的呢?為什麼吃個魚餌就讓他的態度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在《邵氏聞見前錄》這本書中給出的宋仁宗態度主要是覺得王安石把整盤魚餌都吃完有悖於人情。而且通過這件小事宋仁宗覺得王安石的人品有很大的問題。

真實王安石

通過一件偷吃魚餌的事情就斷定王安石的人品,恐怕只有宋仁宗有這樣的腦洞。那麼具體他對王安石有著怎樣的猜想呢?

第一釣魚是一件非常練心境的活動,講究的就是平穩。宋仁宗覺得王安石就在那裡待了一會就開始偷吃魚餌,一定是個心浮氣躁且喜歡折騰的人。

再者宋仁宗覺得王安石偷吃了整盤的魚餌,絕不是誤食那麼簡單,如果人們發現自己誤食某樣東西肯定會立馬停止,但王安石明知吃錯東西還要吃完,想必他是個不懂知錯就改的人。

還有就是王安石這樣做的動機,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另類,還是想要博得宋仁宗的關注,但不管他是怎麼想的,都會讓宋仁宗感覺到很不爽,所以宋仁宗才會對王安石產生偏見。

其實王安石在歷史中的評價非常的高,不僅因為他實施了有效的變法,更是因為他本人淡泊名利、勤儉節約且為人低調不張揚。如此人品為何還有這樣的黑料存在呢?

許多學者認為關於王安石偷吃魚餌這件事恐怕是人為抹黑的,且看《邵氏聞見前錄》這本書的作者邵伯溫,他原本就是對王安石意見非常大,因為他覺得王安石的變法破壞祖宗規矩,所以說他刻意抹黑王安石也不足為奇。

文獻中對王安石的個性記載多為「遵紀守道」,這樣一個人絕不可能幹出殿前失儀的事情來的。

就算這件事是真的,筆者大膽猜測當時的王安石估計聽了大臣們關於朝政的看法,內心在策划著如何實施變法的行動。因為想得太入神,以至於吃下魚餌都不自知。

不過還好,雖然宋仁宗不支持他的變法主張,但宋神宗卻給了他一個機會。只不過到最後頑固派的勢力太強大,使得變法宣告失敗,也使得北宋直接走向了滅亡的邊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1c44e1cac691c678c7203a5eeca4f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