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臍
一個低調但也不低調的存在:
睡覺著涼——賴它!
不小心感冒了——賴它!
......
肚臍眼看著不起眼,攤上的事還真不少!
那麼,它到底是空架子?還是真本事?
今天科大大全給它扒出來!
秘密一:它是個死胡同!
肚臍是封死的
不然你怎麼還能安然無事地看文章?
既然不通向哪裡,
但為何有的人摳完肚臍之後
很想去廁所?
那可能是你刺激到了內臟
也有可能是內在的精神反射。
秘密二:它居然比馬桶還髒!
肚臍眼的天然地理位置很容易讓它積存「髒東西」,
這些「髒東西」是由:
汗液、灰塵、內衣褲的纖維等雜質,
與皮膚脫落的細胞形成的混合物。
此「收藏物」內的細菌竟然是馬桶的4100倍!
寄生著大約1400種細菌:
其中有80%的細菌身份已得到證實,
這些都是無害的。
(放心吧!但...)
還有622種是未知細菌:
有的在海洋中才有,
有的只存在於日本的土壤里。
有的......
顯然每個肚臍眼都是充滿生機的小天地~
秘密三:有人竟用它做過起司!
沒錯,就是你想的那個起司!
這是一位生物學家和一位氣味學家聯手做的一個特別的實驗。
她們兩人收集了人體的各個部位的細菌做起司:
有腋下、嘴巴、腳趾,當然還有肚臍。
據聽說這些菌還都來自「名人」的身體!
總共製成了 11 塊起司。
Emmmm...我有種想yue的衝動...
秘密四:難道只有人類才有它?
理論上來說,
所有胎盤哺乳動物都是靠臍帶從媽媽那吸收營養的,
所以出生後我們都會有個肚臍眼兒。
只不過大部分動物出生後肚臍被毛髮遮著,
慢慢地會癒合成小且淡的傷疤,
基本就看不到了。
還有個特別嚴肅的問題:
肚臍眼真不能摳嗎?
當然可以,但不能亂摳!更不能沒事兒摳著玩!
個人建議在洗澡時捎帶手清理一下就好:
因為洗澡時,泥兒會軟化一些。
可用毛巾/棉簽輕輕蹭幾下
點到為止!
如果泥兒比較頑固的話,
可以在洗澡前塗抹橄欖油進行軟化,
用棉簽先清除一部分,
洗澡時再用浴液清潔乾淨即可。
(寶媽是不是覺得這個過程有些似曾相識?
沒錯,寶寶小時我們這樣清理過寶寶頭皮上的軟痂)
洗完澡,用棉簽輕輕擦拭肚臍,
把肚臍眼的水分清潔乾淨,
這樣不容易堆積小泥兒。
對於新生兒來說,
臍帶脫落前在家護理時要掌握三個原則,
保持乾燥!
避免摩擦!
避免悶熱!
尤其到了夏天!
每天換尿布或洗澡後用碘伏或75%的酒精棉簽擦拭臍帶,
切記雙手必須保持乾淨!
圍繞臍帶四周擦拭,
達到徹底消毒的作用。
一定要記得,輕輕拉起臍帶
從臍帶根部和臍窩開始擦拭。
就算臍帶脫落了
仍要注意觀察和消毒,
臍帶如果護理不好可容易得臍炎!
該怎麼區分和護理呢?
初期症狀:
根部發紅,
臍帶殘端不癒合或有少量滲血,
有滲液或少許淡黃色分泌物,
碰到臍帶斷端的部位寶寶會哭鬧!
該怎麼做?
可以用3%過氧化氫溶液和75%酒精清洗臍帶根部,
在局部塗抹百多邦、金黴素眼膏等抗菌藥膏,
必要的時候也可遵醫囑口服抗菌藥物。
衣物和尿不濕不要摩擦到臍帶,
平時也不用特意用衣服或毛巾遮蓋臍部
保持乾燥最好!
更要避免斷端被濕了的紙尿褲污染。
中期症狀:
肚臍周圍皮膚出現紅斑、腫脹,
局部發熱、發硬,疼痛明顯,
臍窩分泌物增多並散發臭味,
臍周皮膚紅腫加重,
有時會形成局部膿腫,
出現腹壁紅腫、有波動感等。
後期症狀:
出現發燒或體溫低、睡眠明顯增加,
喊不醒、不吃奶、易激怒、煩躁不安,
甚至出現黃疸或加重黃疸!
該怎麼做?
中後期別想著自己能處理了
火速去醫院!
臍帶會發炎,
那成年人的肚臍眼當然也會發炎!
如果你發現肚臍有
像乾酪一樣的白色物質:
那麼說明感染了酵母菌
如果你發現肚臍有
黃橙橙的迷汁液體:
那麼說明你感染了金黃色葡萄球菌!
如果不但流出膿液
還散發嚴重的腐爛腥臭味的話
關於肚臍,講的也差不多了
請你沒事不要隨便摳,
要愛護好它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