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邊的清代王爺墳

2020-04-21   滿族文化網

作者芋靜李


王爺墳是清代北京歷史的一部分,文物和藝術價值很高,其研究價值僅次於清代的皇帝陵。  

雖然部分王墳有不同程度的損害,但有的王墳的建築風格基本保存下來。清史專家王道成建議,因王墳大都集中選在北京風景優美、依山傍水的遠近郊縣,如將景觀加以恢復,可以成為一條系統的人文旅遊線路。醇親王墳保存完好  

地址:妙高峰的半山腰。乘346路公共汽車,在西埠頭站下車西行兩公里即可到達。  

背景:七王墳葬的是醇親王奕,醇親王是光緒之親生父親,溥儀的祖父。墓址原為唐代法雲寺、金代香水院舊址。醇親王在同治三年?穴1864年?雪加親王銜,死後諡號為「賢」。他參與了「辛酉政變」,親手捉拿了肅順,奠定了慈禧的統治地位,先後被授予了滿洲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大臣、管理神機營事務等重要職務。光緒帝在位時,他又得到世襲罔替親王的殊遇,不久授命「總理海軍衙門事務」,地位顯赫。他死後,慈禧曾親自去祭奠。  

醇親王生前在蔚秀園養病,到西山響堂閒逛,看中了此地,慈禧和光緒賜銀五萬兩買山建墳。墓地坐西朝東,建築依山勢而設,由低到高,層層有序。現在這裡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現場目擊:七王墳的碑樓聳立在一片松柏之間,四周用鐵柵欄圍起。走上神橋,看到神橋的護欄一部分已斷裂,橋上的青石板凸凹不平,橋下的河道也早無水流,被雜草掩蓋著。  

順著甬道拾階而上,甬道四周雜草叢中不時散落著殘破的石碑、石墩,很多石碑已辨別不出字跡。有幾座石碑看上去很新,格外顯眼,據介紹,這幾塊石碑是後來照原樣複製擺在原來的位置的。  

通過柵欄,可以看到碑樓內的馱虎碑。護林人員說:「這本是九王墳的碑,但因為七王墳在半山腰路不好走,太監就把兩塊碑給換了,因此九王墳的碑比哥哥的還要大。」記者看到,碑樓頂上的飛檐很新,四周牆壁也可看出重新粉刷的痕跡。據護林人員介紹,兩年前,七王墳曾修過一次。  

雖有多處建築破損,但七王墳墓地整體建築風格仍然保留下來了。木製的牌樓體現出清朝的建築風格,飛廊雕花圖案清晰可見。但畢竟年代久遠,牌樓已看不出原來的顏色,柱子上也是銹跡斑斑,牌樓內牆壁上滿是遊人的塗鴉,牌樓內一側牆壁上的壁畫也被人颳得面目全非。  

七王墳墓地坐落在一片空地。七王墳位居正中,左右分別是其三位妃子的墓,七王墳保存完好,幾位妃子墳墓的外層磚塊已不同程度脫落,露出內層磚塊,墓地四周的牆壁也布滿了遊人的塗鴉,護林人員說:「現在是防火期,禁止任何人上山;平時有很多人來這裡遊玩,難免有人亂塗亂畫。」莊親王墳還剩石牌坊  

地址:有關資料顯示,莊親王碩塞家族的墓地在現今的房山區,但是在房山區什麼位置呢?按民間文物專家劉陽先生的指點,記者驅車兩小時,由京石高速房山出口經閻村——閻東路——坨里一線,來到磁家務村,這裡的鎖峪溝是著名的民俗旅遊度假區。村裡人告訴我們,如市區里的人想來這裡,可從六里橋乘917路車到良鄉,然後換乘去河北鎮方向的中巴車到磁家務村。  

背景:莊親王碩塞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5個兒子,也是「鐵帽子王」之一。當年他英勇善戰,曾先後跟隨豫親王多鐸、英親王阿濟格作戰,立了不少戰功。  

現場目擊:記者來到磁家務村北,這裡的一座倉庫的院落中央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石頭牌樓。記者看到,牌樓約有四五米高,保存得十分完好,下面的基座上刻著海水雲紋,牌樓的頂部雕刻著精美的動物和雲朵、火焰。牌樓前部是一片空地,後面是辦公區和倉庫。  

記者在石牌樓四周尋找,沒有找到其他與王墳有關的遺蹟。據說莊親王墳前原來有塊馱龍碑,青玉製成,現在已不知去向。  

慶親王墳碑亭尚在  

地址:有資料顯示,「鐵帽子王」慶王爺家族墓位於昌平的山下,此處依山傍水,景色十分秀美。記者驅車兩個多小時,一路打聽,終於在白羊城村找到了慶王爺家族的墓葬,並在一所農家大院內找到了慶親王奕劻墓的碑亭。  

背景:慶親王奕劻是王公中的首富,曾經獨攬朝權。1908年,他成為清代第十二位「鐵帽子王」,卻賣官鬻爵,招權納賄,羅織黨羽。全國各地大小官員無不以曠世奇珍晉獻,金珠寶貝、海陸珍餚裝滿了慶親王府的府庫。  現場目擊:還沒到慶親王墳前,就有當地的居民告訴記者,慶親王家族的幾十座墓早年全部被盜,裡面的東西早沒有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碑亭的建築保存十分完整,兩層房檐上都長滿野草,紅牆年久失修,已經褪色,雕梁彩繪雖然老舊但顏色尚存,碑亭前面被改造成一個籃球場兼停車場。遺憾的是,碑亭中的墓碑已經不在了。  有關專家介紹,白羊城村附近埋葬著從慶親王奕劻及其家族四世共二十二座陵。慶王家族墓分東南北三宮,北宮(永璘墓)墓地原有石橋兩座、南北朝向房各三間,東宮(奕劻墓)有碑樓一座、殘石獅子一對。南宮(永璘之子——慶良郡王綿慜墓)尚存贔屓座一個、宮門、享殿各一座。昌平慶王墳 十三爺允祥陵園最大  

地址:據悉,允祥死後葬在清西陵附近的淶水縣。記者驅車取道京石高速公路,通過高碑店直奔淶水。行車大約88公里,來到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婁村滿族自治鄉。一路打探之下,當地很多人都知道這附近有個王爺墳,陵園巨大。  

背景: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觀眾,都會對劇中性情豪放耿直、清正廉潔的十三爺允祥印象深刻。史料記載,允祥文武全才,對雍正忠心耿耿,是當朝棟樑。他輔皇兄八年如一日,處處為雍正排憂解難,最終積勞成疾,雍正八年(1730)五月,43歲的允祥英年早逝。二人雖非一母所生,卻兄弟情深,允祥病重期間,雍正曾親自前往探望這位十三弟。也許由於上述原因,雍正才為十三爺允祥特批了一個清朝眾多王爺中最大的陵園,十分豪華。  

現場目擊:清代民間文物專家劉陽先生介紹,這座陵園占地有40多萬平方米。記者在位於東營房村西雲溪水峪的陵園現場看到,陵園現在是一片空地,陵園主路的兩側,有幾片小樹林。  

記者去的那天,陵園中空無一人,只有巨大的石碑和幾個石牌坊聳立。碑上有用滿漢文字刻寫的「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等字樣。還有華表一對,高約13米,柱基和柱體均呈八棱形。記者數了一下,每個華表上面刻有大小騰龍48條,極為罕見,也顯示出了這座王陵的與眾不同。  

當地的一位老大爺說,這個墓曾被軍閥和土匪挖過,裡面什麼都沒有了;日本侵華時也曾嚴重糟蹋過這個陵園。現在陵園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肅親王墓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史書記載,他擅長弓馬騎射,作X勇猛。他曾親手射X張獻忠。豪格家族的墳地十分龐大,在現今的勁松潘家園一帶。潘家園東里一個建築工地對面的一片平房中,一條無名胡同的最深處,找到了豪格墓葬尚存的地面建築——3間配殿。  

配殿的屋頂保存比較完好,遠遠望去,琉璃瓦依然色澤燦爛。

 多爾袞墳被日寇毀壞   地址:在今亞洲大酒店左近的新中街一代。  

背景:睿親王多爾袞算是一位權傾朝野的王爺,他與豪格爭奪皇位,最終誰也沒有做成皇帝,最後他當了順治帝福臨的攝政王。電視劇《孝莊秘史》的熱播,讓觀眾和史學家再次對多爾袞與孝莊太后間到底有無私情大感興趣。這個謎團至今未能揭開。  

現場目擊:記者來到新中街,發現這裡小區店鋪林立,找不到古建築。史料記載,多爾袞死後,順治帝因對其生前權傾朝野極其痛恨,曾在其死後第二年便奪爵、鞭屍,王府被廢。是不是睿親王的墳墓自清朝初年就消失了?有關專家介紹,順治當年雖將睿親王墳夷為平地,但乾隆又在原地重修了陵墓,而且規格不低,有大殿、月牙河、漢白玉石橋、華表、石人、石馬等。  

這位專家介紹,1938年日寇侵華期間,在多爾袞的墳地修跑馬場,將墳拆掉了。據當地的老人說,當年打開棺材時,看到多爾袞的「頭」是銅製的,是乾隆為恢復多爾袞名譽而鑄造的。

醇親王墓

愛新覺羅·奕譞,生於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於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旻寧第七子。奕譞生母是道光帝皇貴妃烏雅氏,與第八子鍾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是同一個母親所生。  

在道光帝的九子中,除第四子奕詝繼位皇帝(咸豐帝)和早死幼殤者外,最出名的兩個人,即第六子恭親王奕和第七子醇親王奕譞。奕出名,是因為他在同治、光緒二朝掌權久,政績卓著;奕譞出名,則是因為他家連續兩代都出了皇帝,前一個是奕譞的兒子光緒帝載湉,後一個是奕譞的孫子宣統帝溥儀。  

奕譞的學識和才智都不及恭親王奕,但他在官場上的遭際卻遠比奕順利。奕譞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為人謹慎謙卑,不因身份顯貴而稍露鋒芒,這是他一生榮顯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  

但奕譞的謙卑與政治的懦弱從來是同義詞,尤其在專橫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首聽命,很少真知灼見。所以儘管他在詭譎多變的政局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在政治上卻幾乎無所建樹。

孚郡王墓

孚郡王墓 又稱九王墳。清代墓葬(見清墓)。清孚敬郡王奕譓的園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海淀區蘇家坨鎮。1990年被列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東至距石橋東端10米與中軸線的垂直線,南、北至圍牆及其向東延長線,西端帽牆周圍至最下一層擋土牆。墓坐西朝東,南北寬80米,存有石橋、碑亭、隆恩門、隆恩殿和寶城、寶頂等。碑亭坐西朝東,高8米,單層歇山式,四周各有一券門,上刻有纏枝蓮花紋。

亭中立有九王墓碑,高7.5米。園寢北側建有陽宅,為三進四合院布局。正殿隆恩殿高8.1米,屋頂為綠色琉璃瓦,單層歇山式,一斗三升斗拱,頂為盤龍藻井,長方形青條石台基。碑亭坐西朝東,高8米,單層歇山式,亭中立九王墓碑。碑亭四周各有一券門,上刻有纏枝蓮花紋。園寢北側建有陽宅,為三進四合院布局。九王墓碑高7.5米。

墓區有柏樹、白皮松147株。1990年被列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東至距石橋東端10米與中軸線的垂直線,南、北至圍牆及其向東延長線,西端帽牆周圍至最下一層擋土牆。2005年對石橋、北朝房、隆恩門、寶城及寶頂進行了修繕。墓區有柏樹、白皮松百餘株。奕譓(1845~1877),道光帝第九子。道光三十年(1850)封孚郡王。同治十一年(18732)授命內大臣,加親王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