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交替輪轉,第十三個節氣立秋已悄然而至,這標誌著秋季正式登場,人們即將迎來收穫的喜悅。立秋作為秋天的始點,季節性可能還不太明顯,萬物散發出的氣息似乎和盛夏並沒有什麼區別,連氣溫也是一樣,依然熱的人汗流浹背。
不過自然界的變化都是循序漸進的,從立秋這日起天地間的陽氣就會慢慢縮減,陰氣則會開始轉盛,只不過現在還難以察覺出來,所以這入秋後還是需要多多注意一些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給健康提前鋪好路。
像古代人就很看重立秋的到來,總結出了一些躲秋、啃秋、曬秋、貼秋膘等民俗,讓大家能夠更順利、健康的進入秋天,然後度過寒冷的深秋和冬天。明日就是立秋了,按照老傳統,要記得吃3樣忌2樣,還有5個屬相的人要「躲秋」,建議大家提前了解,安順入秋度秋。
夏季和秋季的交替,會讓酷暑之氣開始下降,陰寒之氣逐漸上升,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界裡的磁場就可能會稍微變得紊亂不穩定,那麼人的磁場也就有可能會受到影響,產生情緒波動。
若是波動大的就很有可能會與他人引起口舌之爭或是其他衝撞,所以人們為了防止不幸、不吉利之事的發生,就會在立秋這個節點上儘量躲在家裡不出門,減少和他人的接觸,這便是「躲秋」。
根據傳統習俗講究來看,一般在這一年中屬相相衝「犯太歲」的人,是最需要注意立秋這個時間的,要記得躲秋。而今年「龍、兔、狗、牛、羊」這五個生肖是屬相相衝「犯太歲」的,所以在立秋這日早上的七點到九點之間最好不出門,在安靜的房間裡修養身心,等過了九點再出門辦事即可。若是真的有要事外出,那也要記得隨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衝動行事,以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1、吃秋瓜
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著「立秋啃秋瓜」的傳統習俗,也就是說要在這天吃一些瓜類的水果和蔬菜,只要啃了瓜就代表著順利迎接了秋天。之所以要吃瓜,是因為瓜的水分含量高,還都是偏涼性,而秋天多乾燥易生火氣,吃瓜就剛好可以滋潤防秋燥。
一般香甜多汁的西瓜多是作為人們啃瓜的首選,其次便是現今正逢成熟上市的茄子,茄子又名崑崙紫瓜,所以大家在立秋這天買些茄子做著吃也非常不錯。
推薦食譜:【豆角燒茄子】
食材:紫茄子、長豆角、小米椒、紅椒、蒜
第一步:茄子洗凈切長段,再切成長茄條,撒鹽腌十分鐘,倒掉殺出的多餘水分。
第二步:豆角擇好,沖洗後切長段,另備小米椒圈、蒜末和紅椒絲。
第三步:小碗里倒入兩勺生抽,蚝油、老抽、白糖、澱粉各一勺,再加適量鹽、雞精,倒入清水攪勻。
第四步:炒鍋里倒入寬油,燒熱放入豆角煸炒,炒至外皮起泡盛出,放入茄子煸炒至微軟控油盛出。
第五步:鍋中留底油,放蒜末、小米椒炒香,倒入茄子、豆角翻炒出香味,放入紅椒絲。
第六步:把料汁淋入鍋中,大火燒至湯汁收緊至微稠,關火即可出鍋。
2、吃鴨肉
俗話說「苦夏三分虛,立秋貼秋膘」,在炎熱的夏天裡人們消耗能量過大,體重、體質都可能有所下降,所以在進入秋天后要多吃些營養的肉類、蔬菜來補一補身子。
但初秋天氣依然燥熱,所以還不能吃太多容易生熱的牛羊肉、油脂過多的豬肉,最好是多吃一些鴨肉,因為鴨肉性涼,也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也沒那麼多,吃起來既能滋補,也能解秋燥。
推薦食譜:【紅燒土豆鴨塊】
食材:鴨肉、土豆、青椒
第一步:鴨子剁塊,用清水加鹽、料酒,抓洗浸泡十五分鐘。
第二步:洗凈的鴨塊倒入冷水鍋里,放蔥姜、料酒,大火焯煮去腥,煮至鴨塊變色撈出。
第三步:起鍋燒油,放入冰糖小火炒出糖色,倒入鴨塊翻炒,放蔥姜蒜、八角炒香。
第四步:鍋中倒入三勺生抽和兩勺老抽,再加一勺蚝油,炒勻入味。
第五步:放入土豆塊翻炒均勻,倒入適量開水,蓋上鍋蓋燉煮二十分鐘。
第六步:土豆燉熟,放適量鹽、雞精翻炒調味,倒入青椒,開大火收汁,湯汁收緊,關火出鍋。
3、吃豆腐
在北方一些地區,民間有這麼一句話叫「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嘔也不拉」,這「渣」指的就是豆腐。豆腐富含豐富的植物蛋白,食用價值不比很多肉類低,適當的吃一些能很好的增強免疫力,還能清熱養胃,所以人們就非常認可在立秋這天吃豆腐。
而且豆腐還與「多福」、「都富」諧音,有著很美好的寓意,在立秋吃了豆腐就代表著會幸福富裕、順利的過完秋冬。
推薦食譜:【糖醋豆腐】
食材:豆腐、蔥、芝麻、澱粉、番茄醬
第一步:豆腐沖洗後切塊,放入澱粉里,裹上一層澱粉。
第二步:平底鍋里倒入寬油,燒到六七成熱,放入豆腐煎至金黃夾出。
第三步:碗里放入四勺番茄醬、三勺白糖、兩勺香醋,再加一勺澱粉和適量鹽,添清水攪勻。
第四步:起鍋燒熱,倒入糖醋汁,熬煮至濃稠冒泡。
第五步:把煎好的豆腐倒入鍋里,翻炒均勻讓豆腐全部裹上糖醋汁,關火盛入盤中,撒上蔥花芝麻即可。
1、忌食姜
生薑作為藥食同源的代表,一直都是很受人們認可的食物,許多人也會在寒冬或是進入三伏天后,經常性的食用一些生薑,來幫身體驅寒驅濕。
這姜雖好,但它也是分季節食用的,俗話說「一年之中,秋不食姜」,進入立秋後,氣溫仍比較高,但雨水已開始慢慢減少,很多地區的氣候環境都會從潮濕轉為乾燥,很多人都容易陷入「秋燥」之中,若是再吃辛辣性溫的生薑,那無疑是「火上澆油」,加重秋燥變得易上火,所以在進入立秋之後儘量就不要再特意的去吃薑了,只把它當做蔬菜調味品來給菜肴增香去腥即可。
2、忌食辣
進入立秋後,在飲食上最好還是以清淡為主,少吃或是不吃辛辣的食物。秋季氣候偏乾燥,再經常性的吃辣,就會加速消耗身體內的水分,甚至導致體內的營養物質流失,對身體健康是很不利的,也就會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不適、長痘、眼乾等狀況。
所以平時哪怕再喜歡吃辣的,像重慶火鍋、川菜、湘菜等一些重辣的菜肴、食物,也要儘量減少食用,尤其是經常上火的人。
立秋時節日常一定要多注意水分的補充,保證每天攝入1500毫升至2000毫升的水,如果不是太喜歡喝白開水,也可以喝些檸檬水、蜂蜜水,或是泡一些菊花、紅茶、蒲公英茶等飲用。若是時間充足還可以多在家煲湯喝,比如綠豆湯、銀耳湯或是梨湯、蘋果湯,喝起來滋潤有營養,也能為健康助力。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和你一起分享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