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學中發掘美的元素

2024-09-27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地理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地理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地理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如何發掘地理學科知識體系中蘊含的美育元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地理視角領略自然之美

地理學科涵蓋了豐富的自然科學內容,如天文、氣象、地質、地貌、水文等。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欣賞和理解自然美。比如,在學習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時,學生可以了解四季更替和晝夜交替的規律,感受大自然的韻律之美。春天繁花似錦、夏天鬱鬱蔥蔥、秋天金黃燦爛、冬天銀裝素裹,都是地球公轉帶來的季節之美。晝夜交替形成的日出日落,那絢麗的色彩和光影變化,更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視覺盛宴。

在氣象學的教學中,學生能夠欣賞到不同類型的雲所展現的形態美。捲積雲輕盈飄逸、積雨雲雄偉壯觀、卷層雲柔美細膩,每一種雲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風雨雷電等天氣現象也有著強大的力量美和動態美。

地質和地貌的教學則向學生展示了大地的滄桑之美和雄偉之美。崇山峻岭的挺拔險峻、峽谷溝壑的幽深神秘、丹霞地貌的色彩斑斕、喀斯特地貌的奇異多姿,無不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水文學的知識讓學生領略到江河湖海的靈動之美。奔騰的江河一瀉千里,浩渺的湖泊寧靜深邃,廣闊的海洋波瀾壯闊,壯麗的瀑布雄渾磅礴,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自然美,教師應注重開展實踐教學,如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山區進行地理考察,觀察山脈的走向、岩石的類型、植被的分布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再如,通過實驗模擬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季風的形成、水循環等地理現象,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自然規律,感受自然之美。此外,教師還可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學生呈現豐富的自然美景,如非洲的大草原、亞馬孫的熱帶雨林、北歐的極光等。在觀看的過程中,教師應適時講解,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欣賞和分析這些美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地理思維。

以地理路徑走進人文之美

地理學科涵蓋了豐富的人文元素,從人口分布、城市規劃到文化景觀、民俗風情,無一不展現著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交融的魅力,這就是地理學科的人文美。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人文美,教師可以結合內容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比如,在講解「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時,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城鄉景觀圖片,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樓、江南的水鄉古鎮等,配以生動的講解,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他們在欣賞這些景觀的同時,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理解了當地人民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過程中展現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小組合作探究是讓學生髮現人文美的有效方式。比如在探討「城市的空間結構」時,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分別研究不同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們共同分析城市發展中的人文因素,如政策規劃、歷史傳承、社會需求等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通過合作探究,學生不僅學會了從地理的角度思考問題,還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開展實地調研活動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接觸和感受人文美。在學習「農業區位因素」時,我組織學生到周邊農村進行實地考察,與農民交流,了解他們在土地選擇、作物種植、灌溉方式等方面的決策依據。學生們目睹了農民們辛勤勞作的場景,體會到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豐收的期盼,這種勞動之美和情感之美深深地打動了學生。

用地理思維解讀哲理之美

地理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蘊含著深邃哲理美的探索之旅。通過對地理現象、規律和過程的研究,能夠揭示出許多富有哲理的內涵,這些哲理美不僅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還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許多知識都蘊含著哲理之美。例如,水循環的過程,水在海洋、大氣和陸地之間不斷地流動、轉化,海洋以其廣闊的胸懷容納著江河之水,彰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在蒸發、降水、徑流的過程中,經歷了形態的變化,卻始終保持著其本質,這體現了「萬變不離其宗」的哲理。又如,地殼的運動造就了高山深谷,板塊的碰撞與張裂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態,這種「不破不立,破而後立」的變化觀念,讓學生明白,變化是永恆的,只有不斷適應和應對變化,才能求得發展。

人文地理部分同樣充滿了哲理之美。人口的遷移和城市的發展,反映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適應環境的智慧,也體現了人們對更多機會和更好生活條件的嚮往,「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要不斷進取,追求進步。

地理教學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更是充滿了哲理的光輝,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提醒人類不能「竭澤而漁」,要對未來負責,為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地理中的哲理美,我通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和影響,從而揭示出背後的哲理。比如,以某資源型城市的興衰為例,我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思考和交流,探討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平衡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的關係,讓學生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此外,我帶領學生考察當地的河流生態系統,了解河流的污染與治理,讓學生明白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保護自然的緊迫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與哲學、歷史、文學等學科相結合,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思考人類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安丘市實驗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27日 第05版

作者:劉秀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0bfabc97842382325a4596ccd3c18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