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解和信任浸潤心靈,讓每個孩子都能滿懷信心地邁向未來

2024-10-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這一年新接手了一個高一班級的語文課,隨著與學生的逐漸磨合,慢慢也了解了,這個班上至少有5名學生不聽課、不寫作業,混一天算一天,在他們的影響下,班級管理也面臨極大的壓力。

班主任、任課老師採取了很多措施,效果卻很差。找學生談心,道理學生都心知肚明,知道父母為他們付出很多,也知道自己應該遵守紀律、努力學習,可就是管不住自己;學校、老師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懲罰,他們也都習以為常了,罰寫檢查、找家長、通報批評,就這「幾招」,他們從小學到初中經歷得多了,對這些懲罰早已麻木了。久而久之,很多老師便心灰意冷,自覺不自覺地就放棄了這些學生,有的乾脆直接告訴學生:不學習不要緊,不要添亂就行。事實上,很多學生連這一點也做不到,十七八歲的年齡,精力充沛,不學習,勢必會把精力用在其他地方,惹禍搗亂也就在所難免。

在放棄的態度下,很多老師不能敏銳地觀察到這些學生的內心活動,認為這些學生都是「無心」的,每天混日子混得很開心。其實,這些老師並不了解,這些孩子也是有煩惱和憂愁的,內心也是充滿矛盾的,甚至有他們無以言說的痛苦。

「每一個落後、成績不好的學生,都是嚴重的人間悲劇。」同時還不應忘記,「如果一個班級里,有兩三個對什麼事都無所謂、喪失了信心的學生,那麼教師對這個班集體的教育影響實際上就大為削弱了……」(蘇霍姆林斯基)因此,教師不應該放棄那些難以教育的學生。正如有人提出的觀點:醫生是在解決疑難雜症中提高醫術的,教師是在教育難以教育的學生中提高教育藝術的。對難以教育的學生,教師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材施教,採用靈活的方式加以教育引導。

我曾經就是抱有這種觀念的老師,認為不應該放棄每個孩子,尤其是那些學業較為困難的孩子。我曾經天真地認為,學生之所以難教育,從根本上說是由於基礎差、上課聽不懂、學習成績差,形成了惡性循環,以致自暴自棄。因此,做老師的在講清道理的同時,要從他們喜愛的學科入手,耐心教導,他們每取得一點微小的進步,就及時給予鼓勵,打破他們的自暴自棄。即使成效不明顯,也要使他們知道:自己正在進行量的積累,只要持之以恆,一定會有大的進步。當然,學生在轉化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反覆,但老師不應該放棄,要始終對學生寄予厚望,並及時幫助學生找到「最近發展區」,使他們感到並不低人一等,使他們體會到掌握知識、收穫成長的快樂,讓學生在不斷超越自我中收穫自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與我有同樣觀念的同事也取得過一些成就:學生小Z中考成績是班裡的後幾名,教他生物的老師卻發現,這個學生對生物有著超乎尋常的喜好,便以生物作為小Z的突破口,生物學科成績的提升讓他有了自信,自信心遷移讓他的其他學科成績也有了提升,最終考到了協和醫科大學讀博士,後來成為有突出貢獻的醫學專家。

但這種後進生逆襲的神話並不普遍,甚至只是個例。不久我就意識到,不管怎麼說,我們當前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都還有一定的選拔性,作為教師,我可以花大量的時間和耐心慢慢等待那些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孩子,靜待他們花開,但現實卻不會等,高中三年是很短暫的,對於高中階段要達到的水平,這些孩子似乎永遠都跟不上正常的步伐,那些經過辛苦努力終於達成了的「最近發展區」,那些獨屬於他們個人的小小進步,都會被一步緊似一步的高中學業進度和水平要求所粉碎,都會被其他優秀孩子或正常孩子的成績所「藐視」,變得不值一提,這些孩子在努力過後,放眼一看周圍,往往就會陷入一種更加無法自拔的「挫敗感」中。

作為教師,我的「挫敗感」也不比他們弱,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明白了許多老教師很早就明白的道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當前我們多數人定義的這種學習。這種學習對一個孩子的天賦和自律有一定的要求,那些成績落後的孩子,有些心靈手巧,有些太過好動,有些還看不出他們有什麼特長,但都不太適合坐在教室里從早到晚不斷記憶、分析、總結、歸納,他們的思維方式很可能不適合當下的這種學習。這樣的孩子經過高中階段的學習與生活,勉強完成了12年的基礎教育,經歷了高考,他們會備受打擊,會帶著強烈的自卑感走向社會。

於是,我又退一步想,12年的基礎教育即使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成,但至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滿自信地面對人生,如果讓這些孩子長期存在一種「挫敗感」,這樣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對於那些努力過後也難見起色的孩子,要保住他們的自信和勇闖未來的勇氣、銳氣,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要理解和信任他們。要意識到這些孩子並不是「無心」的,由於他們生活得並不如意,找不到存在感,因而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級和學校的環境,這些學生對教師、同學、父母多少都有一種本能的牴觸情緒,不相信別人對他的真心實意。教師在對待他們時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和信任,不能因為他們考試成績高一點、作業做得好一點,就認為是抄來的,用不信任的目光看學生;不要為他們做好事而感到吃驚;不能因為學習上的失敗,全盤否定他們的能力和智力。同時,教師還要在恰當的時機、恰當的領域給予他們信任,賦予他們責任,就容易觸動他們心靈,就會創造出教育契機。「要讓學生感受並領會到人們信任他,希望他好,只有信任人,才能喚起人的自尊感,才能有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語)當學生能進行自我教育時,有了自尊感,自信心就會逐步建立起來。

其次,既然這些孩子坐到了自己的班上,被囿於一條他們不適合的以學習為主的「賽道」上,我們改變不了這個前提,做教師的就要把其他「賽道」展示出來,告訴他們未來的生活和世界要比學校這座象牙塔寬廣很多。作文課上我給學生讀了一篇《每一棵小草都會開花》的文章:一個有些耳聾的孩子,學習不好,甚至被別人當成殘疾,但他做的手工活靈活現,獲了獎,贏得了掌聲。我告訴學生,只要不自暴自棄,每一棵小草都能開花,並要求學生寫心得體會或寫一篇作文……

再次,我們要創造多元評價的環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強調人品的價值,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小D,讀書成績很一般,但班主任發現,這個學生品質好、樂於助人、團結同學,在班級活動中表現很活躍。班主任讓他擔任班幹部,讓他為老師排憂解難,做老師的好幫手,小D的自我價值感提升了,雖然最後沒能考入大學,但他在這段時間持續成長、進步,讓他收穫了自信。進入社會後,他受到過很多挫折,但從未對自己失去信心,經過20多年的摸索、打拚,他建起的攪拌廠已成為當地最大的一家工廠,最後還當選了省人大代表。小D的故事也成了我們給孩子展示寬廣世界的好例子:一個人只要勤勞、善良,人品好,就能得到人們的信任和社會的肯定,未來安身立命是不難的,這也應該是孩子自信的源泉之一。

當然,教師如果有能力的話,還要和家長一起,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特長,這要求教師和家長有一雙慧眼……

對那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我們不可以放棄他們內心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要保護他們的銳氣和自信,只有這樣,他們即使學業上沒有很好的成就,也能有充滿希望的未來。

由怡寧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煙台市輕工業學校升學部)

《人民教育》2024年第15-16期,原題為《留住孩子勇闖未來的自信》

作者:由怡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07163ed53de7e679ce0d377f63cd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