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馬的前世今生

2019-08-28     新世紀體育報

「敢犯強漢者,雖遠必伐。」

漢武帝的衝冠一怒,成就了流傳千年的「天馬」傳奇。

武帝建元二年 (前139) ,張騫西域歸來報告,「在匈奴西南, 在漢正西, 去漢可萬里。多善馬, 馬汗血」。

西 安,國寶「鎏金銅馬」,以大宛汗血馬形象創造的。

彼時,漢地缺馬,尤其缺好馬,與游牧民族的對沖,往往處於下風。大宛出產汗血馬之說,令漢武帝心馳神往。

元鼎四年 (前113) 秋, 敦煌囚徒「暴利長」捕獲一匹汗血馬,獻於漢武帝。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對烏孫國採取和親政策以獲好馬之後,決定與大宛國交好,以期改良本土馬。

強漢百餘人的使團帶著黃金和金馬,浩浩蕩蕩出發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宛國不僅不肯交換, 竟然還劫殺了漢使, 搶走了金馬。

是可忍,孰不可忍。

漢武帝決定「威德布於四海」,派李廣利率大軍西征大宛,首戰因戰線太長, 後勤供給困難,失敗告終。漢武帝再次組織遠征,迫使大宛允許漢軍自行選馬, 並俯首每年向漢朝選送良馬。

當時的汗血馬長什麼樣呢?《太平御覽》曰:西南大宛有馬, 其大三丈, 髯至膝, 尾委地, 蹄如升, 踠可握;日行千里, 至日中而汗血。

據稱,漢朝此役從大宛選汗血馬3000多匹,經長途跋涉,回到玉門關時,僅剩1000餘匹。

漢武帝在長安城設御馬廄,以安置汗血馬,並作「天馬來兮從西極, 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 涉流沙兮四夷服」詠之,由此,汗血馬在石窟、器皿中凸現而飛,在戰場上四蹄生風,在史詩里跳躍起舞,威名廣布天下。

「崚嶒高聳骨如山, 遠放春郊苜蓿間。 百戰沙場汗流血, 夢魂猶在玉門關。」關於汗血馬走上戰場上的記載,可以從唐彥謙《詠馬二首》中管中窺豹。

甘肅省博物館,國寶「銅奔馬」。

據考證, 出土於甘肅武威雷台的銅奔馬, 就是根據西域汗血馬的形象創作的。《三國志·魏志·呂布傳》載「(呂)布有良馬名曰赤兔」,呂布死後,赤兔馬由曹操贈予關羽,赤兔馬也就是汗血馬。而小說金庸《射鵰英雄傳》里郭靖的紅馬就是汗血寶馬。

據歷史記載,除了昔日的大宛,汗血馬進入中原漢地的地域擴大了。例如,《魏書・世祖紀上》稱位於大宛西北的者舌國「遣使朝獻,奉汗血馬」;《隋書・煬帝紀上》記載西突厥大業四年(608年)向隋貢汗血馬。《叢書集成》稱「呂光太安二年,龜茲國使至,貢寶貨奇珍、汗血馬」。

而龜茲國位於今日之新疆,可見,汗血寶馬的產地已經多樣化。當時的漢地,是不是開始繁衍汗血馬並掌握了相關技術,世紀君未聞有詳細記載。

廣州,汗血馬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及之前,史書中可見西域向中原王朝進貢汗血馬的記載,不過前後,更多的是更廣泛的稱呼,如天馬、西域馬、良馬,等等,而且進貢馬匹數量多語焉不詳。

這就導致,在判斷汗血馬在中原王朝是否實現了本土化,或者汗血馬在戰場上是否存在斷檔上,專家們缺乏足夠的支撐, 汗血馬在中原大地是否長期輝煌過,不得而知。

汗血馬在中國歷史的長廊里漸漸沉寂,據推斷與其體形纖細,負重、耐寒力不足,與蒙古馬等本土馬相比優勢不大有關,而戰馬多被去勢,加之馬的疫病和自然退化,也加快了這一進程。

可能最致命的是,面對龐大的本土馬群,沒有被去勢的汗血馬,必然逃不掉「引種一雜交一改良一回交一消失」的循環魔咒。例如,1950年,我國從當時的蘇聯引進了一批阿哈爾捷金馬(也就是中國人眼中的汗血馬)種馬,以期對騎兵馬匹進行改良,其中,52匹在錫林郭勒牧養,囿於自然繁殖,其純種不存了。

而在汗血馬主產地土庫曼,阿哈爾捷金馬得到了很好的保育,並作為國家象徵,被繪製在國徽中央和貨幣上,還曾兩次作為國禮贈送我國。

中國新疆,汗血馬。

那麼,「汗血寶馬」字眼中的血是不是真的血呢?有的認為,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後局部顏色會更鮮艷,給人流血的錯覺。有的認為系毛皮上的紅色斑痕所致,更多的人認為是馬的體內寄生蟲所致。

至於汗血馬日行千里,大家可以看成是一個文學誇張的說法或傳說吧。

據稱,全世界純種的汗血馬目前有三千匹左右。不過,據世紀君獲悉,在中國境內的汗血馬,大概四五百匹,其中,大部分為中國新疆野馬集團掌舵人陳志峰擁有。

陳志峰與汗血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ip2WwBJleJMoPM-1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