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極客VOL.36 |《盈江的那些鳥兒》

2020-05-11     野去自然旅行

原標題:自然極客VOL.36 |《盈江的那些鳥兒》

雲南鳥類有958種,占中國鳥類總數1470種的65%。這次五一Jerry和Angela在西雙版納的觀鳥行程也吸引了很多朋友多的關注。讓我們先跟隨戴老師的鏡頭在中國第一鳥點—雲南盈江,看看雲南鳥類到底有多美。

盈江地處雲南西南部、德宏州西北部,是一個山川秀美、資源豐富,區位獨特,開發潛力巨大、後發優勢突出的邊疆少數民族口岸縣。國境線長214.6公里,自古以來有33條通道通往緬甸。

盈江縣位於喜瑪拉雅山延伸橫斷山脈的西南端,為高黎貢山南延支系西南余脈構成的山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脈、河流基本是從東北下西南走向,低山與寬谷盆地交錯相間,呈「兩山夾一壩一河」的地貌景觀。

山脈分為西部大娘山脈和東部打鷹山脈。寬谷平壩為盈江壩,地勢平坦,海拔800—854米之間。最高海拔為3404.6米,最低海拔為210米,兩者高差之大,在同一縣境內屬全國少見。由於地貌組合多樣,地勢高低突出,不同區域氣候差異較大,北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氣候集於一體,具有明顯「立體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9.3℃,年日照平均2364.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464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壩區無霜期325天,光、熱、水、氣條件較好,適宜各種動植物的生長繁殖,據統計盈江境內有鳥類600多種,是國內擁有鳥類最多的縣,被稱為「中國鳥類第一縣」。

目前在國內分布的五種犀鳥(雙角犀鳥,花冠皺盔犀鳥,冠斑犀鳥,棕頸犀鳥,白喉犀鳥)在盈江都有過記錄,其中雙角犀鳥,花冠皺盔犀鳥,冠斑犀鳥在盈江擁有穩定的種群分布。因此盈江有著「中國犀鳥谷」之稱。每年的四月犀鳥進入繁殖期,也是觀察和拍攝犀鳥的最佳時節。

冠斑犀鳥(學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

花冠皺盔犀鳥(學名:Rhyticeros undulatus)

雙角犀鳥(學名:Buceros bicornis)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年輕的恩愛夫妻長年住在一座密林中,丈夫非常愛他的妻子,他們相依為命靠打獵為生。有一天丈夫要出遠門去打獵,這時妻子已有身孕。丈夫怕深山老林的野獸傷害妻子,就用木柵把竹樓的門窗給封死,然後給妻子準備了乾糧和水就出門了。誰知丈夫出門以後遇到了意外,等他焦急地回到家拆開封死的門窗時,發現妻子吃完最後的乾糧和水,已經餓死在家中。丈夫非常後悔和傷心,最後悲憤地放火燒了竹樓隨妻子而去……他們死後變成一對美麗的犀鳥,比翼雙飛,形影不離。雄鳥至今依然沒有改變它的習性,仍然在雌鳥產卵後用泥土把洞門封死,以防蛇蟲之類的動物傷害雌鳥和幼鳥,這就是傳說中的犀鳥的愛情故事。在它們長達40至50年的壽命中,它們相依為伴,如果其中的一隻遇到意外,另一隻則絕食到生命終止……

只雄性的雙角犀鳥是盈江「中國犀鳥谷」的明星,只要到過「中國犀鳥谷」的攝影人,70%都拍到過它的雄姿。從2015年至2019年4月9日,它為大谷地的村民帶來了非常可觀的觀鳥收入,直接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它5次上央視,英國BBC紀錄片里也有它的身影。不幸的是在我們拍攝到它的第三天因年老勞累永遠的倒下了。就在它生命的最後10天前,它還為育雛的妻子送去一朵花瓣完好的蘭花。神話傳說真的要上演嗎?悽美的愛情故事結局真的要發生嗎?准媽媽的生死牽動了無數自然生態保護志願者的心。4月12日,來自北京的中國林業專家,西南林業大學、中國鳥類專家教授,以及銅壁關管護局的同志和天天守護這對犀鳥的大谷地村民一起來到觀測點。准媽媽已經把封住的洞口用喙一點一點地鑿開了,她時不時地把嘴和頭伸出洞外,似乎是在等丈夫給她喂食,又似乎是在觀察周圍的環境。終於這隻犀鳥媽媽鑽出了樹洞低空飛行到10米遠的一片密林中。它似乎是在尋找食物,又似乎是在尋找丈夫……

從這些影像中可以看出這位老兄的確毛色暗淡,衣衫襤褸。也是留給我們最後的影像了。兩天後,有村民看到那隻勇敢的犀鳥媽媽已經重拾生活的信心,英姿勃發地飛翔在「中國犀鳥谷」的上空。但願她來年重新找到心儀的伴侶。

白斑黑石鵖(學名:Saxicola caprata)

黑頭穗鶥(學名:Stachyris nigriceps)

大杜鵑(拉丁名:Cuculus canorus)

滇鳾(學名: Yunnan Nuthatch)

小斑姬鶲(學名:Ficedula westermanni)

栗頭蜂虎(學名:Merops leschenaulti)

白鷳(學名:Lophura nythemera)

藍綠鵲(學名:Cissa chinensis)

白頭鵙鶥(學名:Gampsorhynchus rufulus)

黑眉鴉雀(學名:Paradoxornis atrosuperciliaris)

發冠卷尾(學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白尾藍地鴝(學名:Cinclidium leucurum)

絨額鳾(學名:Sitta frontalis)

白額燕尾(學名:Enicurus leschenaulti )

鷯哥(學名:Gracula religiosa)

大灰啄木鳥(學名:Mulleripicus pulverulentus)

三寶鳥(學名:Eurystomus orientalis)

大盤尾(學名:Dicrurus paradiseus)

大金背啄木鳥(學名:Chrysocolaptes lucidus)

沼澤大尾鶯(學名:Megalurus palustris)

藍喉擬啄木鳥(學名:Megalaima asiatica)

斑尾鵑鳩(學名:Macropygia unchall)

栗背奇鶥(學名:Heterophasia annectens)

大黃冠啄木鳥(學名:Picus flavinucha)

灰背伯勞(學名:Lanius tephronotus)

紅嘴鉤嘴鶥(學名: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黑喉噪鶥(學名:Garrulax chinensis)

紅頭咬鵑(學名: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橙頭地鶇(學名:Geokichla citrina)

棕頭幽鶥(學名:Pellorneum ruficeps)

灰頭綠啄木鳥(學名:Picus canus)

灰頭綠啄木鳥(雌)

紋背捕蛛鳥,學名:Arachnothera magna

灰脅噪鶥(學名:Garrulax caerulatus)

黑胸太陽鳥(學名:Aethopyga saturata)

藍翅噪鶥(學名:Garrulax squamatus)

黑鷳(學名:Lophura leucomelanos)

黃綠鵯(學名:Pycnonotus flavescens)

灰樹鵲(學名:Dendrocitta formosae)

厚嘴綠鳩(學名:Treron curvirostra)

原雞(學名:Gallus gallus)

冕雀(學名:Melanochlora sultanea)

斑胸噪鶥(學名:Garrulax merulinus)

金頭穗鶥(學名:Stachyris chrysaea)

紋胸巨鶥(學名:Macronous gularis)

方尾鶲(學名:Culicicapa ceylonensis(Swainson,1820)

灰冠鶲鶯(學名:seicercus tephrocephalus)

白眶雀鶥(學名:Alcippe nipalensis)

山藍仙鶲(學名:Cyornis banyumas)

長嘴鉤嘴鶥(學名:Pomatorhinus hypoleucos)

灰眼短腳鵯(學名:Hypsipetes propinquus)

針尾綠鳩(學名:Treron apicauda)

金頭縫葉鶯(學名:Orthotomus cucullatus)

灰頭鉤嘴鶥(學名:Pomatorhinus schisticeps)

紅腿小隼(學名:Microhierax caerulescens/Collared Falconet)

紅腿小隼是最小的猛禽。雖然也屬於猛禽,但體長僅有19厘米,與其他兇猛雄壯的猛禽相比顯得特別的纖小。

孔雀雉屬(學名:Polyplectron)

白冠噪鶥(學名:Garrulax leucolophus)

黃嘴河燕鷗(學名:Sterna aurantia)

黃嘴河燕鷗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被發現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和中國南部(雲南)(del Hoyo et al. 1996) ,在伊朗和阿富汗有旅鳥的記錄,儘管通常駐留在其大部分範圍。全球數量估計在5萬至10萬個體(Delaney and Scott 2006) 。

但據報道,該物種在泰國已經非常罕見(del Hoyo et al.1996 ) 。自20世紀初在寮國也有所下降(Thewlis et al. 1998) ,而且是非常接近絕跡的國家(W. Duckworth in litt. 2011)。據知在整個柬埔寨也處於下降範圍( F. Goes in litt. 2011) ,在湄公河最大的野生繁殖地區,繁殖群體的數量在2007-2011年期間也大幅下跌(A. Claassen in litt. 2011)。鑒於其在柬埔寨的歷史和近期急劇下降,如果不採取具體的保護措施,該物種在該地區5-10年內將走向滅絕(A. Claassen in litt. 2011) 。該物種在尼泊爾已經非常罕見,只有當地人偶爾可以看到,非本地遊客難得一見,預測在2011年僅有20隻,從20世紀90年代最多的數量已經迅速下跌(C. Inskipp and H. S. Baral in litt. 2011)。該物種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沿大盈江河越來越少了。2018年記錄有15隻。今年只記錄到7隻,好在現在已有二對在孵化小鳥,當地政府也非常重視,專門選派了專人在現場看護,並調整了上游水庫放水的流量。

巨松鼠(學名:Ratufa bicolor)

短柄石斛(學名:Dendrobium capillipes Rchb. f.)

鳳頭樹燕(學名:Hemiprocne coronata)

四月的盈江縣石梯村,春意盎然。一群群扛著,架著「長槍短炮」的鳥人們沉浸於一場拍鳥盛宴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FtCnIBnkjnB-0zO0s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