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這些生活方式已成為一代人永遠的記憶

2019-10-05     銀川廣播電視網

七十年風雨兼程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國正式成立

時至今日

70年的成長曆程中

經歷了挑戰

也不斷沖向巔峰

在過去70年中

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能讓大多數人有深切感受的

莫過於密不可分的衣食住行

其中房子和工作

更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本

今天

小編就和大家聊聊

這70年來銀川居住的變遷故事

房子對中國人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

它不僅是容身之所

更是家的象徵

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從草屋瓦房到筒子樓、單元房

再到如今的高層、獨棟別墅.....

我們的住房條件和質量

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50、60年代小土房

50、60年代農民條件較差

大部分人居住的是草房、土房

牆體用的是土坯

那時候吃水要壓水,

做飯要抱柴火、買煤、掏灰......

那個年代

城市裡的許多人還住在小平房裡

沒有獨立衛生間

公共廁所也很少見

這是1958年自治區剛成立的時候

從高處拍攝的銀川老城全景

可以看得出當時的銀川老城

是一馬平川的土房小院

據老銀川人回憶

那時的城區很小

都是雜亂不平、簡陋低矮的土坯平房

一條解放大街夾雜著條條泥濘小巷

馬路上車輛和行人都很少

70年代筒子樓

到了70年代

人們居住環境有所改善

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逐漸蓋起了磚房

70年代也是人口飛速增長的年代

城市裡住房分配製度緊張,物資缺乏

筒子樓應運而生

認得這棟樓嗎?

50多年前

它矗立在銀川文化街老二中旁

是銀川最早的一座居民樓

1964年初春

銀川市政府為解決無房戶和改善城市居民住宅環境

決定在銀川文化街

建設兩幢集商業、居民住宅綜合樓房

一幢建在了文化街惠民的巷口

另一幢建在了文化街的文藝巷口

從開工那天開始

天天都有市民駐足觀看

一睹從未見過的「洋樓房」如何建造的

這棟樓的建築風格

就是人們口中說的筒子樓

這種造價低廉的磚混結構樓房大概有三五層

大家共用一個廚房、水房

上班面對面,下班門對門

擠公共廁所,去公共澡堂

一到吃飯時間樓道里就油鹽飛濺、人聲鼎沸

1994年

這幢具有歷史意義的銀川市「居民第一樓」被拆除

這樣的場景和生活方式

也許都成了一代人永恆的記憶

80年代福利房

到了80年代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城市居民開始享有集體福利分房

很多銀川人住進了單元房

居住條件上了一個大台階

據83歲的銀川市民孫紹公回憶

上世紀80年代初

寧夏拖拉機廠新建了一批五層的居民樓

他分到了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

兩室一廳的房子讓全家人都有了獨立的空間

之後孫紹公一家就一直居住在這裡

一住就是30多年

80年代末

組合家具也悄然面世

具有象徵性的組合沙發、組合櫃開始暢銷

人們漸漸有了裝修的概念

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日子一天一個樣

據資料記載

1979年到1988年近10年中

銀川市房屋建設總投資達13.2億元

其中住宅建設投資5億元

相當於前30年住宅投資總和的6倍

人均居住面積由1978年的4.2平方米提高到6.9平方米

先後開發建設了唐槐、湖濱、

和平新村、北環、友愛、民樂、

新城東環和新市區緯四路等11個居民住宅小區

興建住宅樓258幢

建築面積57萬平方米

與此同時

住宅區的配套設施也在變化

80年代末

銀川的許多小區內

開始建有醫院、學校

以及糧油、副食、百貨等生活配套設施

小區內道路、路燈和上下水等設施齊全

銀川市西門外、解放東西街

新城、新市區的開發建設初具規模

90年代商品房

90年代開始了商品房時代

許多年輕人結婚為房子發愁

但當時裝修不貴

在銀川

1.5萬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樣

1998年

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終結

成為中國房改進入實質性階段的一年

人們在哭、笑、怒、罵之餘現實起來

房屋、樓價上升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關心的層面

至此

新的住房時代開始了

21世紀洋房、別墅小、高層

進入21世紀後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

住房形態也發生了變化

人們居住的選擇也更多了

高層住宅、花園洋房、獨棟別墅...

越來越多的建築形式

如雨後春筍般在銀川出現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在追求寬敞的同時

還講究住得舒服、住得開心

裝修風格也開始個性化、多樣化

生活越來越富裕

住房越來越寬敞

住房追求也越來越時尚

人們對房屋的舒適度、美觀度、

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室內裝修等

有了更高的追求和體驗

人均住房面積大幅增加,新型安樂窩更寬敞。

過去

現在

過去,家很大,人口多、住宅面積小、三代同堂,四世同堂是當時最常見的普通居民生活狀況,通常全家人擠在一個小房子裡。

如今,人均住宅面積不斷增加,一個大家庭不再僅擁有一套住房,三代同堂分成幾個三口或兩口之家住進了不同的小區里,獨居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很多小家庭也擁有一套以上的住宅。

從回家做飯到外出吃飯,銀川居民住進商圈裡。

過去

現在

近年來,許多大型房企悉數登陸銀川,配套商業綜合體也應運而生。短短几年時間,銀川市的商業中心從市中心的新華商業圈擴展到金鳳萬達商業圈、懷遠商業圈、以及城東即將建成的幾大商業圈等等,全市各個區域都以商品住宅小區為載體,完成了商圈從點到面地覆蓋。

每個商業中心生意最為火爆的就是餐館,於是回家做飯變成了外出吃飯,家門口的商圈有各種菜系的餐館任君選擇,邀約也不需要再提前,甚至不需要理由,居民飲食消費大大增加。

從出行基本靠走,到我家地庫有兩個車位。

過去

現在

新中國成立初期,居民基本還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的階段,能擁有一輛自行車已是很光榮的事。

然而,在那個年代,人們可能甚至無法想像,七十年後的今天,居民不僅有能力購買屬於自己的高品質住宅,而且還要給私家車配上車位。

從周末去中山公園轉轉,到飯後小區里走走……銀川居民家在花園裡,花園在家裡。

過去

現在

銀川的居住環境不僅有它得天獨厚的氣候作保障,同時也有居住發展主打生態環境的亮點作支撐。

不論是依託寶湖、典農河的城南區,還是以閱海湖為中心的城北區,銀川的新建商品住宅小區自然環境都很優越,綠化率普遍較高。可以說如今的銀川居民,家在花園裡,花園在家裡,每天都能親近自然。

優質教育資源進小區,銀川居民孩子家門口上學。

過去

現在

新中國成立初期,銀川的教育資源很匱乏,七十年來,住宅的發展給居民提供了既便捷又優質的教育資源配套。

學校和交通等配套成為銀川市購房者選擇房源的主要考慮依據,優質的教育資源被各大房企請進了住宅小區,有孩家庭可以通過購買商品住宅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同時減少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減少青年人奮鬥打拚的後顧之憂。

關於家,關於居住

人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話題背後折射出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銀川

正在讓宜居成為美好生活的起點

現在

行走在銀川的大街小巷

樓宇縱橫

宜居的環境讓銀川獨具溫暖的都市氣息

老舊小區改造、小街巷改造、小微公園建設等舉措

使街區景觀、群眾出行環境大幅改善

人居環境越來越舒適優美

居住條件改善的同時

農村人居環境也邁上了新台階

閩寧鎮、月牙湖鄉、和順新村……

一排排移民新居整齊漂亮

幼兒園、衛生院、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

特色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

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安居是「樂業」之本

2018年銀川市通過新建、配建、回購等方式

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5萬套

目前已累計解決4萬餘戶中低收入家庭

住房困難問題

2014年~2018年

共新建小微公園49個

市民出門便可見綠見景見公園

此外

銀川率先在全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將人臉識別、視頻監控等安防元素

融入「智慧小區」建設

目前已啟動建設智慧小區200多個

住有所居,居有所樂

銀川人的幸福生活也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來源:銀川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z_5oG0BMH2_cNUgWr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