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裡,這個依著怒江,背靠高黎貢山,常年躲在雲中霧裡的丙中洛小村,曾經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第一名。
九年前我曾驅車來此,今朝再度造訪,則是帶隊從碧羅雪山腳下的迪麻洛村徒步翻越阿魯拉比山近3千米海拔的埡口,抵達丙中洛後,再走上一小段貼著怒江懸崖邊窄窄的茶馬古道,進入村落的腹地。
原計劃的目的地並非霧裡,而是九年前我想探訪卻未能如願的,號稱中國西南最後秘境的獨龍江。彼時,通往獨龍江的森林遍布螞蝗,尚無公路開通,神秘的獨龍族,每年靠著馬幫的物資馱運維持生計。本次探秘的主要目標就是一圓當年未競之願,見識一下僅有二十餘位存世的獨龍族紋面女。沒想到抵達迪麻洛村的晚上,客棧老闆阿洛告知,前往獨龍江的道路又被雨水衝垮了。只能長嘆一聲,看來與獨龍江無緣啊。無奈之下,再訪霧裡,便成了不二之選。山水依舊,似乎。
馬蹄狀的怒江第一灣,壯麗如昔,只是九年前我曾駐足的地方修成了一個觀景台。跨越怒江連接村寨的朝虹橋已經斷裂,當年踩過的橋木殘破散亂,孤懸於怒江中央。不遠處是去年新修的鋼板橋,成為霧裡人出行的主要通道。
隔江眺望,整個村寨藏身在隱約的薄霧背後,靜若處子。與當年比照,竟是一房一瓦,皆無二致,活脫脫一個世外之地,不曾被世俗打擾。
怒族村民們對此卻是不以為然。霧裡出名之後,為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村裡便修不了水泥路,也蓋不了新樓房,村民們為此頗有怨言。而一丘之隔的另一個小村莊,秋那桶,也是九年前我被她的名字和畫面同時震撼過的地方,據說幾年前已修起了寬寬的水泥路,村民們方便了,遊客們卻也少了。
漫步霧裡,有小溪奔流,經年如斯。家家木屋前豎著松枝,傳承百年的習俗,為祈福之用。那座白塔還在,周圍依舊是環繞著它的五彩經幡。偶遇的村民和當年一樣,報我一個微笑,匆匆而過。只是那位正在梳洗長發的白衣女孩,九年前應該還是剛剛學會蹣跚走路吧。
不知不覺,相機鏡頭裡又留下了一幅幅剪影。一時興起,和九年前拍的照片對照,發現歲月好像真的沒有給霧裡留下幾點滄桑。霧裡過,了無痕。照片里最大的不同卻是我的頭頂。當年的黑髮,已成當下的半白。
不同的或許還有眼前奔流不息的怒江之水。當年是冬季來此,旱季的怒江是天藍色的,靜謐優雅。今天是雨季的尾聲,灰白的江流夾雜著渾濁和野性。我知道,來年早春,怒江會回復到它清藍的靚麗;誰知道,我的頭髮就不能回到從前的烏亮?
文中照片全部來自徒步團團友,特此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xDgrnQBeElxlkka7G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