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福利
11月17日,台灣漫畫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剃髮為僧,法號釋延一。
都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蔡志忠的漫畫。從此,紅塵再無蔡志忠。
沒有文憑,沒有師承,蔡志忠15歲成了職業漫畫家,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還被選入日本高中課本。
他的故事一直是華人中的傳奇。
幾十年間,創作了超過200本作品,在45個國家出版發行,全球每天至少有15部機器在印他的漫畫,總印數高達4000萬冊。
然而,蔡志忠並不是一個只會埋頭畫畫的人,人生多姿多彩。
作為橋牌高手,他九次入圍亞洲杯,一次衝進世界盃。在各級比賽中獲得215次冠亞軍。也曾閉關九年研究物理學,琢磨相對論。又在73歲這年遁入佛門。
他的人生簡直沒有限制,若說當代版老頑童也不過如此。
01
1948年,蔡志忠出生在台灣一個靠海的小村莊。小村莊有座教堂,便又來了一個傳教士。
受此影響,蔡志忠1歲開始看聖經,到了3歲半就會背誦經文,可說是標準教徒。
可聖經中的人物各有神通,自己卻什麼都不會。僅僅3歲半的小孩為此陷入焦慮。
他日日躲在爸爸的書桌下,幾乎苦思冥想了整整一年:終於決定以畫畫為生。
1957年,蔡志忠小學三年級,台灣開始流行漫畫,他便立志當漫畫家。要當漫畫家,得會編故事。
9歲那年,他讀了1000本書左右,整個鄉村能找來的書,他幾乎都抱著讀過一遍。門門功課考100分,簡直是天才。
考上縣重點高中同時,蔡志忠第一次把自己畫的4張稿子寄給台北一家出版社,暑假就得到了他們的聘任通知。
於是,他決定放棄讀書。「媽媽,明天我要去台北畫漫畫,永遠不回來了。你要跟你爸講一聲。」
「爸,明天我要去台北。」「去幹嘛?」「畫漫畫。」「找到工作了嗎?」「找到了。」「那就去吧。」
父子道別,僅僅花了27字。
15歲那年,蔡志忠帶著投稿賺來的200台幣和一個大皮箱隻身坐上了從彰化去台北的車。
蔡志忠坐在火車最末尾的車廂,看著鐵軌一直往後跑,故鄉愈漸模糊,心裡狂喊:「永遠不回來!」
出版社的老闆看到大皮箱後面小蔡志忠,倍感驚訝。沒想到自己邀稿的先生,竟還只是個孩子。
在出版社工作的5年里,蔡志忠自修了大學美術系的課程。沒有文憑,他卻不缺科班造詣。
02
年輕時蔡志忠有三大願望:當漫畫家、進光啟社、娶光啟社的楊琬瓊。
楊琬瓊當時在電視界響叮噹,22歲成為台灣最年輕的導播,工作能力強,又擁有大專學歷。
而蔡志忠連初中都沒畢業,長相瘦弱,且剛入光啟社不久。可他竟然成功了。
1976年5月22日,蔡志忠迎娶楊琬瓊,許下的三個願望全部實現。
後來,蔡志忠在漫畫界異軍突起,尤其是「莊子說」、「老子說」系列,漫畫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向國外輸出。
他也一度成為全台灣納稅額最高的作家。
20世紀70年代,蔡志忠轉戰動畫行業,短短數年拍了《老夫子》《烏龍院》等8部作品。
《老夫子》獲1981年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很長一段時間占據台灣票房最高紀錄。
1983年3月,蔡志忠新作《大醉俠》問世,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報爭相連載。
可是1984年,蔡志忠卻放下所有名利,獨自踏上日本。
「我喜歡孤寂,沒有孤獨什麼事都幹不了。當然我老婆很理解,我就是要人生第二次出發。「
選擇一項喜歡的事,把它做到極致,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1985年4月,蔡志忠在日本書店看到很多《論語》《韓非子》《菜根譚》《孫子兵法》《老子》等。
他想為何不把諸子百家畫成漫畫呢,第一本便畫《莊子》。初稿完成後投給一家出版社,編輯對蔡志忠劈頭蓋臉地說:
「讀者會以為你在褻瀆傳統文化,影響銷量。我建議你換一個比較輕鬆的主題。」
編輯以為蔡志忠會為了出書而妥協。
哪知,蔡志忠一把抓起桌上的畫稿說」對我而言,創作要有自己的思想「,轉身走了。
後來《漫畫莊子》被另一家出版社看中,銷量走俏。才有了蔡志忠的經典之作《諸子百家》系列,老子、莊子、佛學、禪宗。
他都畫得妙趣橫生、簡單明了, 打破了日本漫畫一統天下的局面。甚至有人說他是來拯救中國漫畫的。
03
1990年,他看了一篇文章,突發奇想移民到了溫哥華。
但到了國外才知道,那裡不是工作的地方,華人很難發揮作用,移民們整天醉生夢死。
「如果哪天我死在溫哥華,我一定會不甘心,我會哭。」於是,蔡志忠隻身回到台灣。
之後3年里,蔡志忠在台北、溫哥華兩地來來回回25趟。在此期間,他讀了600本書,寫了12本書。
他的學習速度異於常人。學會日文僅用了3個月;從不會橋牌,到亞洲冠軍,也只花了一年。
最長的一段經歷,是花了3年研習佛法,整理了24本筆記。
於是開始畫《佛陀說》、《心經》、《金剛經》等,畫了無數有關禪的故事。
簡單、獨特的線條勾勒,大面積留白,綴以山水意境,從容靈秀,揮灑自如。
這種毅力,於他而言不是痛苦,反而是太喜歡做感興趣的事了。
蔡志忠總是穿一身素樸的襯衣和長褲,看起來單薄、羸弱。
臉上布滿皺紋,顯得蒼老,卻唯獨兩眼奕奕有神,綻放著求索的光彩。
04
1999年,早已名滿華語漫畫圈的蔡志忠,開始「閉關修行」。
蔡志忠研究釋迦牟尼的思想後發現:無論什麼思想都無法超越於物理之外。
到了1999年,他便決定閉關研究物理,消失了10年。
一口氣讀了台灣出版的全套150本物理科普書。
他一般會在凌晨1點多起床,然後一直工作到中午一兩點,多年來,他一天只吃一頓飯。
「每天凌晨起床,不看電視,也不看書,推開窗,看著窗外,覺得每天都像恩賜。」
對生活幾乎沒什麼要求,他把物質需求降到了最低。出門背個布袋,筆用30年,鞋子穿到磨破露大腳趾。
他會一下子買上幾十件襯衣、幾十條褲子、幾十雙鞋,省得不斷去買東西。 頗有不瘋魔不成活的架勢。
05
當年出版《老子說》等四本書時,蔡志忠曾傲嬌地說台灣其他作家只能有爭第五的份兒。
因為那一天,他一個人漫畫銷售額,占了總銷售額的83%。
時至今日,他仍舊說:「我是中國人有史以來賣書最多、版本最多的作家,這一點不要懷疑。」
狂妄的背後,是自始至終的努力。
很多人覺得他很努力,他卻說才怪,我的一生從來沒有工作過,因為我都在享受。
當你在做最愛的事情,根本就沒有所謂努力這件事。
20多歲畫畫時,他就下定決心只要不餓死就要畫一輩子。他沒有手機,沒有名片,什麼都沒有,但蔡志忠掌握了自己的一生。
「無論是漫畫、卡通、日文、英文、物理還是橋牌,別人花十輩子都還未必學成的事兒,他卻在短短几十年內就能學通,甚至領悟參透。」
為了把時間投入所愛的工作,蔡志忠選擇放棄很多。但他一直沉浸在熱情與幸福中,似乎一輩子沒生過大病。
所以他才得出結論,「一個人能否成為天才,取決於他這一生有沒有做自己最愛的事。」
人生的意義在於究竟做過什麼事,可今天的人都太恐慌,生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學習成績比別人差,著急,錢比別人賺得少。
一個人要是只和別人比較,不去超越自己,怎麼可能出類拔萃?
06
蔡志忠71歲時,依然保持著驚人的創作力:
2015年,蔡志忠只用兩三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19本書,其中一本有4萬多字;
在另外兩個月中,他畫了2450張國畫,平均每天40張。
最長時在屋裡待了42天,除了吃喝、睡覺,一直在工作,58個鐘頭,為了完成一個電視片頭。
從三歲起躲在柜子下思考人生起,蔡志忠一生都為畫畫入了魔,發了痴。
恰如三毛筆下所寫:1981年,一個初中畢業的青年,抱回了一座「最佳卡通影片金馬獎」。
如果當年我在台灣,在電視里看見蔡志忠去領獎,我一定會快樂得又要擦淚又要替他鼓掌。
這條路,是他一個痴心人所走出來的。由台下到台上的那條路很長。
而這一條痴路,他足足走了一生。
— END —
最後介紹下我們的同名視頻號,
每天分享傳奇又平凡的匠人故事,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把一輩子獻給手藝,
這是我所理解的匠人匠心。
活動規則詳見留言區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