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屍體,暴露出了野蠻生長的罪惡

2019-12-19   影視地平線

可以這麼說,中國電影的未來,依舊是在鄉村,那裡生活著最真實的中國人。

冷靜與殘酷的展示著掙扎在底層的群體,而轉型時期的社會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城市發展問題,更多的是如何讓農村更好地與城市接軌,除了物質層面的接軌,最重要的還有精神層面的接軌,比如思想認知,比如價值理念,比如法律意識,比如權利意識等等,這大概就是忻鈺坤鍾情於這類題材的重要原因,因為它的可塑性和延展性。

如果說,2017年上映的《暴裂無聲》,是對於階層分化的直白挑釁,那麼,2013年上映的《心迷宮》,則更像是對於複雜人性與多變人心的窺探,在極盡荒誕的視覺衝擊中,揭露著法律道德盡失下,野蠻生長的罪惡

《心迷宮》是忻鈺坤的熒幕處女作,憑藉這部電影,他獲得了第8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獎和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提名

這種在專業水準上的認可,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舞,但是,拋開榮譽回歸到電影本身,就《心迷宮》的故事內容而已,多線敘事下的懸疑鋪墊,有點類似於寧浩的《瘋狂的石頭》。

可是,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純商業片的黑色戲耍上面,而是利用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手法,努力營造一種全民參與的氛圍,在情緒上調動著觀眾,在內容上吸引著觀眾。這樣,讓每一個觀影者,都能夠在電影種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影子。因為,從外部來看,故事架構巧妙且精細,可從內部來看,電影實則一直都在深挖著中國人身上最為隱秘的「暗瘡」。

通過四段相互關聯的支線,將每個人物隱藏的秘密統統晾曬出來,而以自我為中心的角逐,像極了動物之間的廝殺,最終,文明敗在了原始的腳下,而法律也淪喪在了事不關己的麻木中,當支線匯聚在一起時,折射出的是現實社會的眾生相。

1

相比較《暴裂無聲》的來勢洶洶,《心迷宮》就顯得克制了些,正是因為這份克制,我們才能夠站在一個平視的角度,以參與者的身份,全程追隨著故事內容發展的軌跡。那些出現在電影中的各色人物,總是有種熟悉感,仿佛他們就像是村裡笑呵呵和你打招呼的鄰居們,這正是導演在情緒上埋下的伏筆。

好人與壞人從來沒有固定的界線,正所謂「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控制不住的人性陰暗,讓人總是跳出文明的束縛,自以為很正確的做著一些荒唐的事情。

電影採用的是多線敘事的手法,而在最開始,導演就把主要人物推了出來。

肖宗耀的生活掌控在父親手裡,除了工作,甚至是他的愛情也不能自己做主,於是,在夜裡樹林約會的時候,被恰巧路過的白虎撞見,白虎便以此為要挾,索要兩萬塊錢的封口費,不料,肖宗耀失手殺死了白虎。一具屍體出現,延伸出了四條支線,每條支線都有自己的視角,而留給觀眾的思考餘地便增加了不少。

電影中,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繞開法律與道德的限制,利用原始本能去處理問題,從堅守理智到喪失理智,再到不擇手段,一點一點的激發著人性深處的陰暗面。在肖衛國處理屍體以及走右周旋的時候,給觀眾傳遞的可能是一種父愛的形象,但我的理解是,這是一種自我權力的維護。他是村長,不能有污點出現,長期以來權力的浸染,讓他成為了一個世故圓滑的利己主義者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中的每個人物都不是絕對的壞人,只是他們生活的大環境,從來沒有對於他們的行為給出正確的指引,甚至是作為管理者的村長,都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斷,大家對於惡習以為常,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原始的罪惡來自於人性陰暗的肆意,而追根溯源就會發現,缺乏精神支撐與價值指引才是根本。

《心迷宮》中通過支線的延伸,讓每個出現的人物都各懷心思,在立體化塑造他們的同時,已然暴露出這個村子長期存在的醜陋

比如,看似生活和睦的村長家,霸道的父權強行控制著兒子的生活,父與子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缺乏基本溝通的正面碰撞,讓親情時刻處在奔潰的邊緣;瘸子與媳婦的相處模式,基本都是在家暴和出軌中度過,倫理道德盡失,愛情便蕩然無存;生活在一起的村民,總是抱著看戲心態的旁觀,間接的讓人性陰暗不斷放大,傷人也害己。

這種農村的發展,總是會物質先行,而思想上的滯後性,讓很多關於文明秩序的建設,遲遲無法推進。

雖然,有村長作為自治的核心,可是,法律意識淡薄的前提下,在各種糾紛出現的時候,大家還是會不約而同地偏向於原始的裁決,所以,才會原本簡單的過失傷人事情,朝著不可遏制方向發展,文明與原始博弈中,人們本能的選擇了站在原始這一面。

電影中,有三次屍體認領的情節設計,讓人啼笑皆非,可是,仔細分析這三次荒誕的行為,就會發現,它背後折射出的,是社會快速轉型之下,所有人情感與精神的渙散

一番折騰下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想要了解最真實的人性,農村便是最好的縮影

這並不是諷刺,也不是為了抬高城市的優越性,而是,從農村向城市的過渡中,發生的一切都是不加修飾的直白呈現,這是在人性醜陋帶上面具之前,最真實的反映,也是了解所謂文明人最初模樣的契機。我想,這足以說明,在思想或是精神上尚未徹底改造之前,就試圖先在物質上,強行扣上城市化完成的帽子,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2

電影名字叫做「心迷宮」,雖然,這並不是最初忻鈺坤導演想要的電影名,卻無心插柳的為整部電影錦上添花。從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是,難以揣測的人心就像是一座迷宮,可是,如果結合電影來看的話,我想,大概是對於人們思想滯後與精神淪陷的最好詮釋

文明社會自有道德和法律約束,可是,如果這些都失去了,那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父權橫行,讓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兒子束手無策,村民在發現屍體的時候,不是選擇報警,而是選擇找村長商量,對於權力的盲目崇拜甚至凌駕於法律之上,而在倫理道德面前,出軌偷情都在一次次的挑戰底線,所以,白虎的屍體只是一個引子,呈現被隱藏的人性陰暗才是重點。

在這個充滿著謊言的村子裡,真相總是被牢牢掩蓋,法律與道德時刻接受著挑戰,而在電影結尾,利用白虎之前在廟裡求神的影像,以及黃歡懷孕假象的戳破,更是將野蠻滋生的罪惡推向了高潮。此刻,觀眾的情緒已經達到了極點,這是之前導演利用跟拍的第一視角,先行讓觀眾情緒進入到電影的效果。

在大家恍然大悟的同時,也覺得後背一陣發涼,人心和人性的確不可測,在大的社會背景下,這個村子發生的一切,估計還只是「文明社會」的冰山一角。

我是比較喜歡這個電影結尾的,時間回到起點,畫面定格在神廟裡,混跡在人群的白虎,小心翼翼地祈禱著好運的到來,可最終,他卻成為了一具冰冷的屍體。這樣,徹底揭開人們愚昧無知和自私自利的嘴臉,也展示出了法律和道德丟棄後最為原始的罪惡蔓延。神救不了人,大概,只有人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此刻,電影不再是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手法,而是固定鏡頭的運用,從廟門口自上而下的拍攝,就好像是佛祖冷冷地看著芸芸眾生,可誰知道,在這明媚的陽光下,還隱藏著多少骯髒醜陋的人性,佛看不出,人也不自知。

一個人究竟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麼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

《心迷宮》就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在社會轉型期間,盲目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於精神文明的建構的忽略。總以為,所有人擺脫農村人的身份,就可以改頭換面的成為城裡人了,其實,無論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本質上,都存在著原始的獸性,這是無可避免的,倘若不強化道德與法律的約束,那麼,罪惡永遠都在滋生,而真相則永遠無法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