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多或少看過關於中國功夫的電影,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功夫是在中國清末關於「武術」的別稱。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武術派別,比如跆拳道、空手道、拳擊等等,但這些都沒有辦法和功夫相提並論。因為功夫,是中華民族歷盡了數千年戰亂,作為代價沉澱下來的文化精華。比起單純的防身技能或者格鬥技巧,功夫更多了精神化的內涵,是更具哲理的個人修為。
今天,帶你們去廣東揭陽,了解一門功夫——朱家教拳。
廣東本來就是武術大省。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等不少拳種和流派其根都在廣東,著名的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贊、葉問,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也在廣東。
朱家教拳,就是廣東十大名拳之一,隸屬南拳類。
可別覺得這個拳術冷門,朱家教拳的拳術宗派歷史悠久,分支繁多,修習者眾多。
關於它的來源,其實還有一段故事。
據說明朝滅亡後,朱明後裔為了躲避清廷的追剿,於是隱姓埋名,秘密組織訓練武裝力量,為反清復明做準備,這個秘密組織就是朱家教。他們將傳授的拳術定名為「朱家教拳」,寓意「不忘明始祖皇帝朱洪武」。
即使後來遭遇了清廷的長期剿殺,但由於信念堅定,朱明後裔的反清復明宏願始終不滅,朱家教拳也就一直傳承了下來。
清中後期,廣東揭陽市揭西縣的鴻江祠堂頭村來了一位乞丐裝扮的江湖志士。
這位志士平日裡以乞討為生,隱姓埋名,早出晚歸,常常歇宿於村中侯想的家門口。侯想看他雖然是個乞丐,但氣宇不凡。經過一番言談,侯想邀請乞丐一同回家,熱情款待。
志士暗藏一身絕頂武藝卻不露聲色。侯想始終熱情相待,視為一家人,供他吃供他住,奉為上賓。日久天長,志士對侯想十分信任。為了考驗侯想,志士將每日乞討來的銀子全數交給侯想保管。
一段時間後,志士說自己要回老家探親,向侯想提到所寄存的銀兩,侯想二話不說馬上如數奉還,志士心中感動不已。
探親歸來後,志士將生平所有絕學朱家教拳及醫術拳譜等,全盤傳授給了侯想。
或許是冥冥中的安排,侯想體格、悟性超脫,經過多年刻苦受教,不負所望,終於功成名就。後來,他娶了志士女兒為妻,成為祠堂頭村遠近聞名的一代名師。
中晚年時,侯想行俠仗義,傳藝濟世。
到民國中後期,侯家人已經是潮汕地區的武學名手。從此祠堂頭村習武成風,村中男女老少對朱家教拳術皆有習得,略懂一二。
傳奇故事到這裡暫告一段落。
神奇的是,本是為了反清復明而誕生的拳術,最後卻成為了普通人強身健體、保家衛國的一門武術,真的令人感嘆。
1950年前後,習練朱家教拳術進入鼎盛時期,聞名前來拜師學藝者不計其數。
到侯家的第四代名師侯少雄,他8歲開始學藝;22歲先後在普寧等地開館授徒;2013年8月,組建「鴻江朱家教武術館」至今,門生眾多。
走入鴻江祠堂頭村,這是一座尤為典型的潮汕村莊,古樸的民居隨處可見。村中有一座侯氏宗祠,這便是鴻江朱家教文化武術基地了。
光看宗祠本身,建築十分精美,雕樑畫棟。
侯氏宗祠始建於乾隆十一年,後因修水利築防堤被拆。直到1986年春,在侯氏族人和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持下,在原址上開始重建。
相較之前,祖祠前移了14米,新祖祠無論是規模還是建築工藝都是當地少有。
很多細節都能透露出大家族的底蘊。不只是炫耀富貴,而是真正的人文之光。
走入宗祠內,學員們正在練拳。這些學員身著統一服裝,年紀最小的只有9歲,但無一不是認認真真、一拳一划有模有樣。
朱家教拳術的拳法敏捷,手法有滑、脫、虛、挑、扣、劈等,變化無窮;掌法則有雙單掌、挑掛掌、穿揚掌等,攻守兼備,除此之外,還有棍術,看得人眼花繚亂。
看著學員們打拳,一招一式都很有力,足見平時學習的刻苦。
宗祠內還能看到平時學員們練習用的棍棒,堆放在角落裡。
有些兵器甚至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宗祠牆上掛著祖輩的照片,提醒後人們不忘歷史。
到今天,在侯少雄師父的教導下, 孩子們不單單是以武強身,更是鍛鍊耐心、細心與膽識,為身心健康打下紮實的基礎。而「鴻江朱家教拳」,先後參加了市縣舉辦的各種活動與表演約70場次。
鴻江朱家教已成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址被成功審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看著這些活力無窮的孩子,讓人驚喜,也讓人感動,他們擁有無限美好的未來。太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被湮滅在了歷史的塵俗里,幸運的是,朱家教拳沒有。
旅遊攻略
地址: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鳳江鎮鴻江管區祠堂頭村
交通參考:在揭陽馬牙市場西公交站乘坐揭西-揭陽公交,至鳳江鎮政府公交站下車,步行3分鐘到達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百家榜創作者、CFP/攜程簽約攝影師、知名旅遊博主、優質旅遊領域創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旅行視頻博主。
新浪微博:@琰棱 https://weibo.com/u/179794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