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除了這三人表現可圈可點,其餘都是烏合之眾

2020-09-26     星稀月暗

原標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除了這三人表現可圈可點,其餘都是烏合之眾

《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東漢末年的一件大事,甚至影響到了天下大局:董卓為避諸侯兵鋒遷都長安,關東各諸侯從此陷入了混戰之中;不過從過程來看卻是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如果要說十八路諸侯的表現如何?除了這三人主力盡出表現可圈可點,其餘都是烏合之眾或者說是來打醬油的,為何這麼說,我們來看一下。

十八路諸侯有三人表現可圈可點,可以說是主力盡出:第一個是孫堅,孫堅不僅第一個主動要求打頭陣,而且把他當時手下最能打的程普、黃蓋、韓當和祖茂四人一個不拉的全帶了過來;當董卓懾於孫堅之勇猛想以結親為由拉攏他時,被孫堅嚴詞拒絕,而且十八路諸侯就他和曹操損失最大。

第二個是曹操,曹操不僅是首倡義舉之人,也是對董卓作戰最果敢最徹底之人,當董卓遷都長安之時,眾諸侯都保持實力、踟躕不前不願追擊董卓,唯獨曹操一人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率主力孤軍追擊董卓,卻在滎陽中了埋伏差點全軍覆沒。

第三個是公孫瓚,公孫瓚遠在幽州都率主力一萬五千人前來助陣,順便還把劉關張三人帶了來(劉關張算不上一方諸侯),其他諸侯都是讓手下大將出戰,只有公孫瓚一人親自上陣,而且還是挑戰呂布,不管怎麼說公孫瓚起碼做到了身先士卒,比起其他諸侯強多了。

除了孫堅、曹操和公孫瓚,其他各路諸侯的表現就乏善可陳了:比如華雄逞威的時候,袁術派出的是俞涉,其麾下武力最強的紀靈呢?沒來!韓馥派出的是潘鳳,張郃呢?也沒來。在華雄連殺俞涉和潘鳳後,眾諸侯的表現是「眾皆失色」,為何如此?因為除了孫堅和曹操把自己的最強陣容帶了出來,其餘絕大部分諸侯都留了一手,沒把最厲害的帶出來,來的都是一些烏合之眾,或者就是來湊熱鬧打醬油。

作為盟主的袁紹更是如此,按理說你既然當了盟主總要多出點力吧,可是袁紹除了說了一句沒有營養的「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馬後炮再沒其他話,什麼未至?壓根就是想保留實力,等到後面爭鬥勝利果實,顏良文丑就出現了,比如逼孫堅拿出傳國玉璽時,「紹背後顏良、文丑皆拔劍出鞘」,說白了袁紹就是奔著這個可以積累自己聲望的盟主來的,只想著利益卻不考慮責任。

袁氏兄弟不僅沒把最強陣容帶來,而且袁紹是盟主,袁術總督糧草一來就把兩個關鍵的職位抓在自己手中,占了好位置不說還拖後腿,比如袁術不發糧草給孫堅導致孫堅大敗;當然互相拆台的不止袁術,後面劉岱和橋瑁火併更是直接導致聯盟的潰散,大家一拍兩散各找各媽。

也難怪呂布和華雄都看不起關東群雄,一個說:「關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願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於都門」;一個說:「割雞焉用牛刀?不勞溫侯親往。吾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不過這是演義不這樣寫也突不出劉關張的厲害,演義而已不是正史看看就好,不必當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hR_yHQBd8y1i3sJPa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