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諾蘭自編自導的二戰題材傳記電影《奧本海默》,今天正式中國內地上映。
不少影迷期待這部諾蘭的新片很久了,畢竟自從2020年的《信條》之後,已經三年沒看到諾蘭的新片。
《奧本海默》改編自書籍《美國普羅米修斯:奧本海默的勝與悲》 ,講述了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主導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故事。
儘管這是一部傳記電影,但是按照諾蘭一貫的風格,敘事必然龐大,人物關係必然複雜。
如果不提前做點功課,觀影過程極有可能看得一頭霧水,等電影結束了再狂刷解析,就很影響觀影體驗了。
有一部紀錄片,堪稱是電影《奧本海默》的背景知識補充。
觀看諾蘭的新片之前,不妨先看一下這部紀錄片,對奧本海默其人,以及電影中涉及的人物和背景知識,有個初步了解,這樣觀影時會輕鬆很多。
這部就是2023年7月剛剛上映的《終結一切戰爭:奧本海默和原子彈》。
終結一切戰爭:奧本海默和原子彈
To End All War Oppenheimer and the Atomic Bomb
導演: 克里斯多福·卡塞爾
主演: 凱·伯德 / Ellen Bradbury / 艾倫·卡爾 / Jennet Conant / David Eisenbach / 更多...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23-07-13(美國)
片長: 87分鐘
諾蘭在片中也有出現,他對於奧本海默的評價是:
歷史上很難找到一個人身處如此複雜的情況,面對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卻要完全靠自己去判斷。
這或許是所有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的共性。
只有在回顧歷史時,才意識到當時的自己影響了全人類的命運。
當奧本海默目睹原子彈毀滅性的威力之後,才驚覺自己「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1904年,羅伯特·奧本海默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
父親朱利葉斯·塞利格曼·奧本海默是德籍猶太人,早年移民美國,經過奮鬥成了一家紡織公司的總裁。
母親艾拉·弗里德曼是一位畫家,有自己的畫廊,收藏有畢卡索和梵谷的真跡。
但她在奧本海默九歲時就已離世。
奧本海默還有個弟弟弗蘭克·奧本海默,也是一名物理學家。
藝術家氣質的母親,在對奧本海默的教育上,有幾分神經質。
她不讓奧本海默出門和同齡人玩耍,這也造就了他成年後不擅長與人打交道的內向性格。
不過總的來說,奧本海默的成長經歷,完全是學霸樣本。
從小就是神童的他,求學經歷充斥著兩個詞:全優和跳級。
1925年,21歲的奧本海默就從哈佛大學提前畢業。
有別於同齡人迷茫的青春,二十歲的奧本海默是個聰明又有主見的天才。身材修長瀟洒,氣質憂鬱煙不離手,頗有幾分神似搖滾歌手鮑勃·迪倫。
之後,奧本海默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實驗物理。
然而,學霸終於碰了釘子,奧本海默雖然聰明過人,但動手能力一般,不擅長做實驗。
實驗物理顯然是他的短板。
突然間的挫折讓一直是尖子生的奧本海默備受打擊。
直到他轉向理論物理學,開始研究量子物理,才發現了自己真正擅長的領域。
奧本海默轉到德國哥廷根大學,師從理論物理學家馬克思·玻恩。
他在德國遇到了全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諷刺的是,其中也包括將領導德國原子彈項目的沃納·卡爾·海森堡。
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加了二次大戰,向納粹德國宣戰。
當時的德國早已經開始研究核武器,一些美國科學家提議要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為此,他還親自寫信給羅斯福。
德國納粹的瘋狂,使科學家克服了倫理和道德上的疑慮,專注於原子彈的研究。
誰先造出原子彈,不僅能贏得二戰,還能統治世界。
1942年夏天,美國陸軍正式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
計劃負責人是格羅夫斯將軍(電影《奧本海默》中,由馬特·達蒙 Matt Damon扮演),然而他不懂物理。
格羅夫斯將軍需要一個在科學圈內有一定聲譽的人來管理這些世界頂尖科學家。
他認為奧本海默是最合適的人選。
1943年,格羅夫斯將軍聽從奧本海默的建議,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沙漠裡,創建了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試驗室。
1940年,羅伯特·奧本海默跟生物學家凱塞琳·哈利生結婚,婚後有兩個孩子。
然而,這段婚姻並不幸福,妻子凱塞琳·哈利生為了照顧家庭,放棄了生物學事業,這讓她長期處在沮喪之中。
而奧本海默真正瘋狂迷戀過的女人也另有其人——神經病學專業的女學生吉恩·塔特洛克,即使在婚後,他們也依然保持著情人關係。
然而,塔特洛克的共產黨員身份,也讓奧本海默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受到FBI的跟蹤和調查。
1944年春,吉恩·塔特洛克自殺身亡,這無疑給奧本海默帶來沉重的打擊。
奧本海默給核試驗場地取代名為「三位一體」(Trinity),這一名稱出自約翰·多恩的《聖十四行詩》。
也是為了紀念自殺身亡的吉恩·塔特洛克,因為是塔特洛克介紹了多恩的作品給奧本海默。
1945年,羅斯福去世,希特勒自殺。
德國納粹的威脅不復存在,原子彈的研究卻不可能半途而廢。
希特勒死後,目標變成了日本。
毫無疑問,日本會被打敗,但是打敗和投降是兩碼事。
奧本海默認為:有原子武器的世界,戰爭會停止。
因為在如此強大的武器面前,任何人都只能選擇投降。
1945年7月15日凌晨5點30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沙漠地帶爆炸。
之後奧本海默回憶,他在親眼目睹核爆那毀滅性的威力時,想起了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中的句子:「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如今我成為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我們知道世界自此就不再一樣了。
有的人笑,有的人哭,但大部分人沉默無言。」
身為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在試驗成功的興奮之外,也看到了一種人類毀滅的恐怖前景。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過原子彈轟炸的國家,奧本海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割裂,一方面他同情那些即將死傷的日本平民,另一方面他不得不履行職責。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炸彈威力超過2萬噸TNT, 日本天皇於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奧本海默始終希望這將是人類最後一次使用核武器。
核爆後,日本平民的悲慘影像傳到美國,深深刺激了參與原子彈研發的科學家們。
尤其是奧本海默,他的餘生都因此備受道德煎熬。
另一方面,奧本海默也憑藉「原子彈之父」的身份,一躍成為美國的明星,事業走上了人生巔峰,一時風光無限。
但奧本海默反對研發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氫彈。
一枚氫彈殺死的人數就等同於整個二戰的死亡人數。
奧本海默稱其為「種族滅絕武器」,從戰略上必定會用於攻擊平民目標,殃及上百萬人。
1945年11月,他離開洛斯阿拉莫斯,到新澤西州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
然而,奧本海默樹敵太多。
1949至1953年間,奧本海默捲入了一宗又一宗的爭議和權力博弈之中。
1954年4月至5月進行的聽證會,就是關於奧本海默和共產黨的關係,以及他在曼哈頓計劃期間和對美國不忠的科學家的聯繫。
結果,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被撤銷,他被原子能委員會停職。相當於被剝奪了政治權力,無法對官方政策再做任何的影響。
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劇情就是從那場聽證會展開。
電影《奧本海默》劇照
在那之後,奧本海默成了個空心人,失落的他不再做物理研究,也不再評論當今關於核武器的任何問題。
被剝奪政治影響力,意味著科學家自己也無法控制別人如何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
一生吸煙成癮的奧本海默,在1965年底被確診患上了食道癌。
1967年2月18日,奧本海默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去世,終年62歲。
2022年末,能源部撤銷了安全聽證會的決定。
原子彈,是奧本海默留給世界的遺產。
它終結了死傷無數的二戰,但與之相對的問題是,如何控制這些毀滅性武器。
然而,無論如何處置原子彈,世界都在那朵蘑菇雲升起時,永遠地改變了,再也無法回頭。
正如奧本海默所言:「如果再爆發世界大戰,這個文明可能毀滅。我們需要自問,我們是否正盡一切努力避免它。」
*本文作者:RAMA
飆升9.1,這精品好片,只有我們才拍得出來!
美到窒息,壕到離譜,這片徹底打破了我的想像
封禁30年的影史神作,至今依舊觸及敏感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