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讀完這5本書,我終於開竅了

2023-10-20     洞見

原標題:35歲,讀完這5本書,我終於開竅了

35歲,讀完這5本書,我終於開竅了

路遙曾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有人覺醒得早,於是能夠順應社會發展規律,一路平步青雲;

有人混沌一生,也看不清生命的本質,於是只能在回首往事時留下一聲嘆息。

人生的開悟是有跡可循的。

一個人從困惑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離不開書本的浸潤與啟迪。

以下5本書,部部經典,看完你就能徹底覺醒。

1

認知開竅——《認知覺醒》

水木然說:「人與人的區別,究其本質,是認知的區別。」

同樣幾塊散亂的磚,普通人看到的只是石頭,精英看到的是其中的結構,王者看到的是一座正在建起的摩天大樓。

人的認知維度不同,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在《認知覺醒》一書里,作家周嶺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年輕的時候,是那種「稀里糊塗」過日子的人。

沒事就喝到爛醉,空閒的時候就看搞笑視頻、讀八卦新聞、玩手機遊戲。

偶然的一天,他發現同齡人已經超越自己一大截,過得風生水起。

於是,他痛定思痛,決心改變自己。

他將所有空餘時間都用來學習新技能——計算機編程。

幾年的功夫,他就憑藉努力,成為計算機行業的翹楚。

從一個油膩擺爛的青年,到事業有成的才俊。

周嶺在書中反覆提及,自己之所以能有現在的成就,全在於當初「睜開了眼」,認知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周嶺說過:認知覺醒,是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也是造成人與人差距的根源。

如何突破認知?書中給了兩點建議。

1. 對抗懶惰的天性,養成用腦習慣。

香奈兒前CEO莫琳·希凱說過:「人之所以脫穎而出,首先必然是思考力的出類拔萃。」

人類天生不喜歡學習和思考,這是人的惰性使然。

然而沒有深入的思考,勤奮就沒有意義。

一個人想提高認知,就要善用大腦,辯證看待問題。

當你能夠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就能打破腐朽的認知理念,理智地看待生活中的種種難題。

2. 主動改變視角,賦予行動意義。

人人都知道認知的重要性。

但為什麼有些人始終不能領悟,有些人卻一點即通呢?

差別就在於,前者是「盲目提高認知」,他們空有想法沒有動力。

而後者更善於探索原理,會主動改變認知視角,來找到行動的意義和好處。

比如,當我們洞悉了閱讀的好處,就會主動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汲取知識。

又比如,當我們嘗到了學習帶來的甜頭,就會主動克服懶散的天性,轉而精進自己的技能。

所以,當你想辦法看清提升認知的意義和好處,你就在行動上逐漸覺醒。

那麼開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

情商開竅——《人性的弱點》

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現象?

明明是同一番話,有人說起來就如沐春風,有些人說起來就如芒在背。

明明是同一件事,有人處理起來就讓人心悅誠服,有些人處理起來就惹得抱怨四起。

說到底,二者之間,不過是情商的差異。

情商高的人洞悉人性,所以對待人際也遊刃有餘。

而情商低的人很難掌控社交中出現的問題,其實也是尚未開竅的表現之一。

戴爾·卡耐基,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也是全球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

《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就是他用理論結合生活,撰寫出來的一本人際交往指導書。

在西方世界,這本書被譽為「社交技巧的聖經之一」

書中,卡耐基舉過班傑明·富蘭克林的例子。

富蘭克林年輕時在一家印刷廠工作。

那時候,他言辭笨拙,話說不到兩句就會與人發生爭執,因此受到工友們的排擠。

後來,富蘭克林開始有意學習提高情商,逐漸受到工友們的歡迎。

多年後,富蘭克林轉行從政,因待人接物十分得體而步步高升。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功,20%取決於他的智商,還有80%則取決於他的情商。

人的情商一旦開竅,命運就會隨之發生巨大的改變。

因為人人都喜歡和處事聰明的人交往,這種良好的人際關係會推動他獲得更多的機會。

如果你也想撬動情商的大門,提高為人處世的水平,書中的兩點建議送給你:

1. 發自內心地關注別人。

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但是很多人,總是過分關注自己,而拒絕與他人發生心理上的連結。

他們開口閉口就是「我、我、我」,對身邊人的一言一行卻毫不關心。

卡耐基在書中說: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人們也不會想要和他成為朋友。

如果你也想贏得他人的喜愛,那就開始花點時間關注別人,讓對方感覺到重視和在意。

2. 給對方留足面子,避免不必要的爭論。

人際交往中,總有一些人喜歡咬住別人的錯誤不放,在言語上爭個你死我活。

然而爭論到最後,傷害的是感情,丟失的是人心。

《人性的弱點》中說的好:即使你手握真理,對方大錯特錯,也請給對方留個面子。

讓對方丟臉除了會摧毀他的自尊心之外,別無益處。

學會克制爭辯的慾望,就是情商開竅的開始。

3

思維開竅——《拆掉思維里的牆》

有一年年底,獵豹移動CEO傅盛 ,獨自一人從北京開車到廣州。

這一路上,他腦海中縈繞著許多難題。

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繁雜、人情的瑣事……讓他感覺身心俱疲。

後來,他無意中看到了《拆掉思維里的牆》這本書。

書中的內容,像一盞明燈一樣照亮了他。

他突然意識到:真正限制自己的,是思維里看不見的牆。

那些生活中的難題,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經的風雨。

但至少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用另一種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

自那以後,他不再為了瑣事糾結苦惱,生活也順遂了許多。

此書的作者古典也說過:我們在自己的思維里畫地為牢,把自己囚禁在心智模式的高牆之內,人生就會左衝右突,無路可走。

思維僵化的人,很容易受到經驗的影響,讓自己走進死胡同。

而一旦思維開竅了,就能跳出固有框架,讓人生迎來一片新天地。

如何打破固有思維,收穫全新的自己?

《拆掉思維里的牆》這本書,給出了建議:提升自己的心智模式,多維度看待問題。

人生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窘境。

當你遇到它的時候,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稻盛和夫剛畢業的時候,進入了快倒閉的京瓷公司。

身邊人都覺得這家公司沒有前景,但稻盛和夫卻不這麼想。

他認為瀕臨倒閉的京瓷,對自己來說恰好是一份挑戰,能驗證自己的實力。

在積極思維的引導下,稻盛和夫果然帶領京瓷賺到了第一桶金,後來更躋身行業頭部。

作家古典說:混沌—察覺—醒覺—超越,這是心智升級的必經之路。

當你能夠跳出原有的思維方式,換個角度看待問題。

你的心智就會一步步變得成熟,思維就會達到開竅的水平。

4

工作開竅——《深度工作》

工作中,常常有兩種人:

第一種人,能通過駕馭工作,一路高升;

另一種人,忙忙碌碌一輩子,也始終無法擺脫貧窮。

究其原因,大概是後者在工作上從未開竅,所以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在《深度工作》中,作者講過一個故事。

傑森·本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職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數據、處理表格。

他在這個崗位兢兢業業乾了許多年,可是薪資一直少的可憐。

原來,他處理工作的方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公司安排他填一個表格,他只會機械地手工打字,一行一行輸入;

上司讓他寫一份報告,他寫兩行就忍不住開始發獃,然後花光了一整天的時間。

這種低效率的工作形式,讓他多年來都無法如願漲薪。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爾·紐波特說: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於單一任務。

當你能夠全神貫注投入自己的工作,能力會被激發,大腦也會慢慢開竅。

如果此刻,你也想讓工作發生改變,也想讓人生實現扭轉,書中的建議一定要牢記。

1. 遠離無意義的消遣,讓大腦集中注意力。

在工作中,划水摸魚是大多數人的常態:

任務剛剛開始,就忍不住刷起了手機;項目完成了一半,又開始關注八卦新聞……

這種無意義的網絡消遣,其實會在不知不覺中透支我們的注意力。

學會戒掉拖延懶怠的毛病,把精力用到工作中去,工作自然順風順水。

2. 讓深度工作成為習慣化,不為瑣事煩心。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在深度工作的狀態下,能使個人的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而且難以複製。

而深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養成全身心投入的習慣。

每當你想要沉下心工作的時候,最好找個固定的場所。

桌面上所有的物品都規制地井井有條,這樣你就不會在不必要的細節上分心。

一旦你養成了深度工作的習慣,你的能力也會在不覺中慢慢提高。

5

生活開竅——《成為可怕的自律人》

《成為可怕的自律人》是馬歇爾·古德史密斯所著的書籍。

它曾位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榜No.1。

在書中,作者說過這樣一番話:

當我們日復一日地做出消極行為時,我們其實就是故意給自己選擇悲慘生活。

此時我們用來度過悲慘生活的時間,是我們再也追不回來的時間。

更痛苦的是,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當我們日復一日地做出消極行為時,我們其實就是故意給自己選擇悲慘生活。

此時我們用來度過悲慘生活的時間,是我們再也追不回來的時間。

更痛苦的是,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嘴上躊躇滿志,身體卻在混吃等死。

真正開竅的人,永遠走在自律的路上,不斷精進自己。

谷歌曾經有位高級工程師,叫馬特·卡茨。

曾經,他是周圍人眼中的「胖子」:

愛吃甜食、愛吃垃圾食品,沒事就喜歡躺著玩手機,稍走幾步就唉聲嘆氣。

偶然的一天,他看到鏡子中油膩的自己,突然下定了改變的勇氣。

他給自己列了一份30天計劃:

每天騎自行車上班,每天步行10000步,不玩手機、不吃甜食、不攝入咖啡因……

堅持30天後,那個油膩的宅男工程師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健壯英俊的青年。

人一旦開竅,自控力都極強。

他們不會再任由生活陷入混沌和死機模式,而是主動去改變自己。

正如書中所說:成為自律人,你就能獲得自我意識,而不是讓自己任由外界擺布。

每一次打破自我,換來的不僅是靈魂的覺醒,更是新生的契機。

若你也想改變眼下的生活,書中幾個方法送給你:

1. 一個誘因就是一次刺激。

讓一個人做出巨大改變,常常是因為人生中發生的某種變故。

也許是愛人的離去,也許是他人的嘲笑,也許是自我的醒悟……

這些變故有好有壞,但無一不是個人成長的機會。

如果你眼下沒有改變的動力,不妨去外界找一找正向的誘因。

可以看看那些活得自律的朋友們,從他們身上汲取動力;

也可以跟親人開誠布公談一談,了解自己需要改進的缺點。

通過這些外界的聲音,思考自己的不足,並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

2. 積極提問,讓自己勇敢改變。

所謂積極提問,就是用問答的方式給自己的努力程度打分。

每天晚上臨睡之前,你都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今天快樂嗎?

你今天過得有意義嗎?

你今天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嗎?

你今天快樂嗎?

你今天過得有意義嗎?

你今天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嗎?

這種積極的提問方式,能帶來一些意外的情感衝擊,激發我們做出改變。

3. 立刻行動,是扭轉生活的根本。

書中說,世界上有兩種人。

一種是「計劃人」,一種是「行動人」。

「計劃人」往往是攻略很多,想法很多,但無論如何也改變生活的一尺半寸。

真正厲害的,都是「行動人」。他們只管去做,在不斷嘗試中,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王陽明說,知到極處便是行,行到極處便是知。

想要什麼生活,就要自己努力去爭取。

只要邁出了行動的一隻腳,就是你成功的開始。

聽過一句話:人的愚鈍和聰明只有一線之隔,關鍵在於能否開竅。

當你能夠在書中不斷沉澱,你就會從混沌的狀態逐漸過渡到開悟的狀態,內心變得無比通透。

以上5本書,願你能細細品讀,從中受益。

也願你能穿透生活迷霧,活得通透清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fdea98ffdf91bfd584c12952dc6d7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