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黨爭之下校園難有凈土

2024-11-03     千龍網

美國寫實經典大戲《紙牌屋》中,新總統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推動通過綜合教育改革法案。借用劇中人物的台詞,總統之所以首選教育議題,是因為「移民問題爭議太大,稅收改革又不夠搶眼,但人人都可以為孩子奮鬥」。

此劇於2013年上線開播。彼時,教育還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能夠攜手合作的領域。但僅僅十多年後,教育也變成與經濟、種族、槍枝暴力一樣分化嚴重的社會議題。近年來,政治極化使得美國兩黨的教育政策出現明顯「黨爭」跡象,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兩黨候選人提出的教育綱領截然不同,甚至有專家表示「從未見(兩黨關於)美國教育的觀點如此分裂」。

美國在教育上的投入位於主要國家前列,然而多份民調顯示,近年來美國民眾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信心普遍下降。概括來說,美國家長普遍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課程設置、教學質量和教育公平三個方面。

一是課程設置方面的難題。美國多項平權運動興起,圍繞種族、性別認同等議題的討論變得更加尖銳,且逐漸從公共領域進入課堂。「教什麼」和「誰控制教什麼」,美國家長尤為關切。隨著家長擔心加劇、分歧增多,公共辯論乃至集會抗議時常在校園發生。

二是教學質量下降。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23年12月發布的調查顯示,2022年美國學生數學成績比2018年下降了13分,是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15歲學生被認為是「成績較差的學生」,這一比例在過去10年里不斷上升。另一項被稱為美國「國家成績單」的全國教育進展評估結果也顯示,在其2022年對45萬名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測試中,數學成績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降幅,閱讀成績也跌回30年前水平。

三是難以保障教育機會的均等。美國是一個「教育方差」巨大的國家。一方面,美國多所頂尖大學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美國文盲率約21%,甚至比70多年前還高出不少。非洲裔和拉美裔學生的畢業率和大學入學率普遍較低。

在課程設置上,民主黨支持內容多元化。例如,民主黨支持在學校中教授「批判性種族理論」,這一理論探討了種族主義如何系統性影響美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共和黨主張教育應專注於基礎知識的傳授,如數學、科學和閱讀,強調「家長選擇權」和「教育去中心化」。

在提升教學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問題上,民主黨主張增加公共教育投資、提高對基礎教育的撥款、發展貧困和少數族裔社區等地的學校。共和黨則提倡市場導向的教育解決方案,支持擴大「特許學校」數量,讓家長可以選擇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或其他非傳統公立學校就讀。

總體而言,針對美國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民主黨提出以公共教育投資為核心的改革方案,而共和黨則反對大力投資公共教育,主張減少聯邦政府的直接干預。不同教育主張的背後,是兩黨對政府角色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定位,深刻反映了各自黨派的價值觀和政治基礎。

美國黨爭「入侵」教育領域,不斷加劇的政治極化導致教育議題武器化,兩黨在教育議題上的激烈對立與政治拉鋸,阻礙了教育體系改善和長期穩定發展。

黨派鬥爭在教育問題上的拉鋸導致相關政策的不穩定、無法延續。當政黨輪替時,新的執政黨往往會推翻前任的教育政策。拜登的大部分基礎教育政策都集中在取消特朗普的禁令和恢復保護措施上;而拜登政府的學貸減免措施也遭到共和黨人的強力反對,7個由共和黨領導的州今年9月發起訴訟,指控教育部的最新債務減免舉措違法。

儘管美國選民對教育問題高度關注,但大選當前,兩黨都不約而同選擇淡化教育議題。無論總統候選人哈里斯和特朗普的辯論,還是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教育議題幾乎完全被忽略。從這種「迴避」態度可以看出,教育領域存在的難題已成為美國社會頑疾,因此兩黨「默契」地優先考慮其他更具政治回報的議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fbac61894747951219aab07604c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