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薪3000齣國旅遊怎麼了?」:虛榮心很貴,但我可以自己買單

2019-05-30     如夢如晰

前段時間朋友去日本旅遊,剛到日本便發了條朋友圈,照片上的她笑得很甜,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

接下來的幾天她再沒有發任何動態,原本我還惦記著她照片中的美景,左等右等不見她再發。按捺不住,我聯繫了她。

沒想到,從她的話里我聽出了硬生生的失落和不愉快:

「別提了,上一條朋友圈一發,我媽立馬打來了電話,說我每個月掙那麼點錢還要出國旅遊,簡直是敗家。」

「我媽還說我就是虛榮心作祟,看見別人出去玩眼紅,你說我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出去玩一趟都不行?我掙錢是不多,可我也沒和別人要錢花啊!」

朋友的媽媽我見過,是一名退休教師,穿著樸素,不苟言笑。據說阿姨不管是對學生還是對孩子一向十分嚴厲,朋友從小就被教育「女孩子一定要自愛自強,不能攀比,不能虛榮」。朋友受媽媽的影響,從不和別人攀比,即使畢業參加工作了也從不熱衷高檔化妝品、名牌包包,真正做到了把女孩子的虛榮心踩在了腳底。

只是沒想到,出國旅遊這一趟,竟然引起了媽媽的強烈不滿,明明只是想要放鬆休息一下,體驗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卻被冠以虛榮心作祟。

一時我不知道該怎樣安慰她。

隔著手機螢幕,我看見了她整個旅途突然黯淡無光。

01

無獨有偶,前幾天微博上有這麼一條熱搜:

杭州一位月薪四千的女士買了一個兩萬快錢的包包,被丈夫通過媒體喊話,指責其不會過日子,愛慕虛榮。

妻子委屈滿滿,當年結婚時考慮到丈夫家的家庭情況,沒要彩禮錢,也沒有辦婚禮。雖然工資不高,但也從沒有向丈夫伸手要過錢,即便是這受盡了指責的買包錢,也是自己好幾個月省吃儉用省下來的,憑什麼要受這種責備?

兩萬塊錢的包,又是「愛慕虛榮」。

可是,一個連彩禮都不要,甚至對自己的婚禮都毫不在意的女人,她能有多虛榮?

兩萬塊錢的包,也許是和她的月薪不匹配,她要攢很久,能打車的時候她要選擇擠地鐵,能去飯店吃飯的時候她選擇路邊攤,省吃儉用,終於得到了那個關注已久的包。

那個包與其說是虛榮心作祟,不如說是她在和現實抗爭,憑什麼我不配?而這位丈夫,非但不自省自己的能力不足,對妻子毫無愧疚之情,居然還要向媒體喊話,公然指責老婆的虛榮,哪裡來的勇氣?

如果沒有這段網絡撕逼,兩萬塊錢的包帶給那位女士的可能是很長久的一種幸福感和富足感,即使在擁擠的地鐵和路邊攤上她也能暗暗微笑。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包,她變得比以前自信,工作上有了一個全新的開始,業績大大提升,薪資水平也上了一個新台階。

02

虛榮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自己的虛榮,不能付出去滿足這份虛榮的努力,不能培養自己滿足這份虛榮的能力。

可怕的是當內心有了慾望時不是去靠努力得到它,而是一味地打壓忍耐,直到那慾望變成了長在肉里的刺,難以去除,隱隱作痛。

年少時候,我喜歡耳環,買不起貴的,一幅銀耳環也能歡喜。那時,姐姐說,以後掙了錢買白金的,我不以為然:「銀的和白金的有什麼區別,效果都一樣。」「心情不一樣效果怎麼會一樣?」

年歲漸長,我越來越理解姐姐當年的話,銀耳環和白金耳環,效果真的不一樣:一副銀耳環,戴幾回我可能就不想再戴。白金耳環,不管多久時間再拿出來,還是會愛不釋手。顏色雖然看上去差不多,但我每每戴白金耳環,就不由得多了幾分喜悅,整個人都顯得更有神采。

這種神采,外人並不一定會理會,但我自己內心能夠真切感受到它帶給我的富足。

我喜歡這份得意,所以我喜歡白金耳環,所以我更會不斷努力,讓自己買得起、配得上那些耳環。

03

慾望可以變成前進的動力。

滿足慾望,可以讓心胸更豁達。

用過名牌包包的人,看著背昂貴包的小姑娘,能夠平心靜氣,而不會滿眼嫉妒還妄加評論,「年紀輕輕就用那麼貴的包,誰知道錢是哪來的!」

實現了車厘子自由的人,能夠因為不愛吃車厘子才不去買,而不是撇撇嘴,「和櫻桃一樣,何必多花那個錢?」

有能力滿足自己追求詩和遠方的人,能夠笑著告訴一向節儉的媽媽,「我要去日本了,回來給你帶馬桶蓋。」

年少時商場櫥窗那件不可得的公主裙可能會變成一生的心緒難平,終其一生要努力奮鬥,是為了讓這種不可得只成為記憶,是為了讓自己笑著面對內心的虛榮,從而接納它。

我們都是凡人,樂於享受滿足的愉悅,樂於享受努力的甜頭。

虛榮心很貴,但我可以自己買單,這與別人無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eoORWwB8g2yegNDO8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