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師如何快速成長?她建議…… | 代表委員風采

2024-01-17     東方網

原標題:新手教師如何快速成長?她建議…… | 代表委員風采

1月15日—1月19日,閔行正式進入兩會時間。過去一年,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履職盡責,聽民聲、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為閔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今日閔行推出《代表委員風采》系列報道,聽聽他們的履職故事。

本期嘉賓

楊琰雯閔行區政協委員

楊琰雯:建立職初教師蓄水池,關注職初教師的成長

自2016年成為政協委員後,楊琰雯一直關注著教育、醫療以及民生等方面。楊琰雯說:「學校的內核永遠在教師身上,教師是一個學校流動的思想。教師的成長對於學生和學校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青年教師。」

職初教師目前面臨的問題

閔行區具有教師多,教師需求體量大的特點。近年來,區內新招錄教師數量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2020年本區招錄新教師770名,2021年815名,到2022年達到943名。根據閔行區人事科提供的數據,在每年招錄的教師中,應屆畢業生約55%,每年師範類院校畢業並最終選擇留在閔行走向教師崗位的學生人數更是有限,屬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在入職教師崗位的應屆畢業生中絕大多數來自非師範類院校,比例達到80%以上。

楊琰雯說,「學生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論是誰,只要站上講台,你就是台下學生唯一的老師。所以,學校和家長往往並不會以職初老師的標準來考核要求他們。這就意味著,新手教師在自身極需要鍛鍊提升的入職第一年,還沒做到『站穩講台』,就要在各個崗位上發揮十八般武藝了。」

提案內容

對於職初教師而言,瞬間的角色轉換要求,巨大的工作量和嚴格的標準是他們工作第一年面臨的實際情況。楊琰雯聚焦職初教師的培養培訓,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提出以下方案: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利用一年時間,建立一個職初教師蓄水池,形成閔行特色的「4+1」教師成長機制,即4年大學畢業後,增加1年教師專業實踐成長期(參照全科醫生的培養機制),讓有成為教師意願的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逐漸成長,給職初教師一定的緩衝期。

(二)確保經費支持和政策保障蓄水池培養方案的執行和落實需要由區編辦、人社局給予政策保障,使教師能夠安心於一年的自我提升,同時也能夠更加有力地統籌運作職初教師的考核、選拔、調配。

(三)建立配套考核和激勵機制建立蓄水池培養機制,必須建立相適應的考核和激勵措施,做好職前篩選、考核評價、評優獎勵,尤為重要。

在職初教師完成一年專業實踐學習後,由教學專家、校長、教研員、名師組成考核小組對職初教師進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者正式錄用上崗,考核不合格者則予以辭退,並且根據考核結果對職初教師的個人能力,成長潛力進行全方位的畫像,為將來進一步選拔人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和依據。給職初教師一年專用時間培訓,配合考核和激勵機制,切實有效培養每一位學生。

相關部門回復

區教育局:1.閔行區擬建立儲備教師機制,通過公開招聘、擇優錄用的方式,提前1—2年儲備一定數量的教師。在緩解編制不足壓力的同時,也為新入職的教師提供一定的緩衝期,做好職前篩選和考核評價。

2.加強人員管理,通過退出機制將進一步加強現有人員管理,實施編制總量控制,疏通教師流動瓶頸,健全教師退出機制。推進實施優秀職初教師培養計劃,培養更多的優秀年輕教師。

3.建立儲備專項,緩解未來矛盾。

閔行區人社局:1.充分尊重教育系統對人才的需求,招聘環節在以招聘公告條件為基礎的前提下,對於特別優秀的人才和特殊需求的崗位,在教育系統完成答辯和實績考核後可適當放寬後錄用;

2.鼓勵教育系統充分利用試用期對新教師進行全面考核,對不適合教師崗位的人員試用期結束不再續簽聘用合同;

3.在崗位設置中,專技人員比例就高設置,用足崗位設置中的各項政策,以滿足教師隊伍中人員對中級、高級職稱的發展需要。

同時,區財政局、組織部也表示會積極配合各項工作的開展。

針對這個問題,2023年開展了哪些工作?

楊琰雯介紹,提案提交後區教育局非常重視,其他相關部門也都積極配合,共同參與探索提案中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且在現有基礎上做了一些努力。2023年,陸續開展針對職初教師的各類培養計劃,2023年10月閔行區教育局採用儲備教師的方法(目前已達到222名),並利用暑假進行5天的封閉式培訓,以增強一定的實踐性。

「『儲備教師』可以說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方面的供需矛盾。」楊琰雯肯定地說:「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們覺得增加了『儲備教師』這樣的一個『緩衝期』能夠更好的『雙向選擇』,也讓用人機制更加的靈活和科學。」

今年兩會期間,楊琰雯關注的重點是關於「勞動教育」方面的問題。「我們發現,目前學生和家長對於勞動教育的需求度其實很大,不少家長發現自己孩子缺少了勞動的品質、常識及技能,並且目前閔行的勞動教育實踐存在空間、時間及內容三個方面的局限性。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其實閔行區內就有8個很好的勞動實踐基地,適合學校開展各種體量的勞動實踐活動,在孩子們親近自然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到先進的現代化勞動技術,非常值得孩子們去看一看。」楊琰雯說,「今年的提案中,除了提升孩子們的勞動技能、意識、品質以外,也希望能夠整合閔行區內的勞動教育資源做好『農教結合』,在開展教育實踐的同時也培養孩子們對閔行這片土地的熱愛。」

對於這兩年的兩會,楊琰雯最大的感觸就是,代表委員們的建言獻策越來越有針對性,提出的方案和建議也都能夠「落到實處」。這些提案建議不僅是真正提到百姓心坎里的,也是能夠更好地推動區域發展的。

提到未來的規劃,楊琰雯說希望自己能做到「專業領域更深入一點,委員視野更廣一點」。未來楊琰雯也想在持續關注教育問題的同時,關心經濟發展方向對於民生的影響。在向其他委員多學習的同時,作為一名「外行人」提供一些不同領域的智慧。

(圖片由「今日閔行」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e672719a3188583e07bae0972b53b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