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向列強們傳遞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大口徑重炮在攻打堅固要塞防線的時候有著無可比擬的破壞性。在這樣的思路下,20世紀初的西方國家積極地展開了陸地重炮的研究,德國的「大貝爾莎」420毫米重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大貝爾莎重炮
「大貝爾莎」的誕生
「大貝爾莎」重炮,是應德軍總參謀部要求展開的設計。按照要求,這種重炮要擁有巨大的要塞破壞能力,這就必須對口徑進行加大;過重的火炮要能夠方便拆解,在預設陣地進行組裝;同時火炮的打擊距離要足夠遠,至少要在敵方火炮打擊範圍之外,不然還沒等火炮組裝好,就被敵人用大炮給破壞了。
為了這個巨炮項目,克虜伯公司派出了老克虜伯的兒子菲利茨·克虜伯,由他組建團隊秘密研發火炮,就算公司內部其他部門對該項目也是知之甚少。
大貝爾莎重炮
該炮最大的問題就是射擊時的后座力太大,如何才能降低到正常運用範圍內;其次是火炮的戰術機動性,這麼重的火炮根本不能指望它像那些山炮一樣,幾匹騾馬就可以拖著滿地跑,只能儘可能提高這項性能。
1914年2月樣炮製造成功,此時距離一戰爆發只有約5個月的時間了。德皇參觀了樣炮的射擊,對它的威力十分滿意,但是當看到一大串蒸汽機車、汽車和馬車運送著各種零部件,在公路上組成一個長長的車隊時,德皇要求設計師繼續改進,要火炮的機動能力提升,同年10月完成改進,但在此之前就已經生產出了8門。
大貝爾莎重炮的運輸車隊
一戰初期德軍占領列日要塞後,穿越廣場時將火炮拆解成2個大件,用多達36匹馬來拖曳它們,這還不包括火炮配套設施和炮彈等,這樣的場景也是世界罕見了。
實際上該炮並非固定模式,它有公路大炮和鐵路大炮兩種,人們常說的「大貝爾莎」指的是公路版本,其實兩種都應該叫這個名字。
大貝爾莎拆解後公路機動
公路「大貝爾莎」臼炮
公路「大貝爾莎」全重120噸(炮身加上炮車),火炮需要拆解成零件運輸,也能分解成兩個大件,在路況較好的情況下短距離機動。在預設陣地上需要事先澆築鋼筋混凝土基座,等高標號的水泥凝固後再在上面組裝火炮。整套隊伍,包括各種牽引車駕駛員、騾馬馭手、機械師、炮手、警衛、指揮官等等,總共需要將近300人伺候一門大炮。
火炮口徑420毫米,身管12倍徑長度,正面有一面巨大的弧形炮盾,和一個巨大的助鋤式結構,這個結構和火炮炮架並非固定,上有齒輪系統相互銜接,通過它控制火炮的方向射擊角度,這和早期的克虜伯大炮,在炮架周邊設置圓形軌道來實現火炮的方向調整是一個道理。
火炮組裝
巨大的炮彈重820公斤,每次發射需要約200公斤的發射藥,當逐一把彈頭、發射藥推入炮膛關閉炮閂後,炮組需要撤退至大約300米外,用專門的墊料護住耳朵等,然後通過電控發射。之所以這樣謹慎的開炮,主要就是重達200公斤的發射藥爆發時帶來的巨大爆炸力,就像一枚重型榴彈爆炸,如果人員離得太近,震得內出血而死也是很正常的。
炮彈初速度400米每秒,最大射程14.5千米,因為炮彈飛行速度在不同的彈道階段有所不同,飛行時間變得很長,在最大射程時大約需要60秒才能落地擊中目標。火炮平均射速8發每小時。
組裝火炮
該炮的使用十分繁瑣,只能針對堅固要塞等特殊目標,從進入陣地,到組裝好火炮,準備充足的彈藥,這個過程需要好幾天。作戰時火炮也需要觀測氣球等支援,經過幾輪射擊校正,才能準確命中目標。
「大貝爾莎」的服役
一戰爆發時德軍手中已經有了幾門「大貝爾莎」火炮,並且很快投入到烈日要塞的攻城戰中。在觀察員的指引下,巨炮一個一個的拔除了要塞各個堡壘,成為要塞攻堅戰的典範。
大貝爾莎重炮
但是當戰場進入僵持,雙方都縮在塹壕中後,「大貝爾莎」重炮的發揮空間變少,即便是它的威力如此巨大,也難以有效地撕開對手的防線,該炮曾參與了凡爾登戰役,但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
一戰後期「大貝爾莎」已經不再適用於戰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射程不足。一戰後期許多火炮的射程都在增加,「大貝爾莎」已經不具備優勢,容易遭到對手的反制。其次是空軍的壯大,對於這樣龐大一門火炮,加上幾百人圍著它運作,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攻擊目標。
被毀的大貝爾莎重炮
況且一戰中後期,實際上已經沒有要塞那樣的目標供「大貝爾莎」去打擊了,用於常規的陣地炮戰又不方便,它的退出也是情理之中。一戰後倖存的「大貝爾莎」重炮都被銷毀了,成為一段歷史。